胡銀芳
1950年8月,鄧稼先獲得了博士學位,回國參加建設。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楹?年,他們生活得無比快樂??墒?958年8月,隨著鄧稼先工作的突然轉變,他們進入了寂寞的人生。
那晚,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地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么了?”鄧稼先坐了起來,輕輕地把一只手放在她的手上:“我要調動工作?!彼枺骸罢{到哪?”他說:“這不能說?!彼€想知道:“干啥?”他又說:“這也不能說。”她的心被刺痛了:“你給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彼匀粓远ǖ卣f:“這不行?!?/p>
這讓許鹿希很難過,她剛30歲,孩子還小,她不知道他去干什么,眼淚頓時在眼眶里打轉。可是鄧稼先說:“我如果做好了這件事,就是死了也值得?!彼私馑?,他下了這樣的決心,一定是不能改變的,他要干的事情也一定不簡單。于是她咬住嘴唇,點了點頭,說:“我支持你!”
此后,鄧稼先便“人間蒸發(fā)”了,再也沒有留下只言片語。
之后不久的一天傍晚,許鹿希領著兩個孩子出去散步。剛走出樓門,她就注意到,有幾個以前經(jīng)常打招呼的人在一邊看著她們娘兒仨竊竊私語。那些人問:“許老師,好久沒有看到孩子的爸爸了。”
許鹿希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回答:“出差了。”
“出差了?怎么那么久,不會是……”
“不會是什么?”許鹿希笑著反問。
“沒事的,沒事的。”問話人快速地走了。許鹿??粗麄冞h去的背影,下意識地把兩個孩子的手拉得緊緊的。兩個孩子搖晃著她的手問:“媽媽,爸爸呢?”聽著孩子的問話,許鹿希內心涌上一種難言的苦衷。
一年、兩年、五年就這么挺過去了。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了全世界。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此時,許鹿希隱隱約約地知道丈夫在做什么了。這個時候,她感覺到自己的犧牲很值得。
10多年后的一天,他們終于見面了。當鄧稼先推開房門站在許鹿希的面前時,許鹿希大吃一驚。從1958年到1971年,這是分別后的第一次重逢。鄧稼先穿著舊的灰制服和綠軍便鞋,當年英俊的漢子,如今都有了白頭發(fā)。許鹿希有些不自然地走近鄧稼先,想接過他手里的提包,可是鄧稼先卻把提包抓得緊緊的。他們就這樣面對面地抓住一個提包,相對無言。
好一會兒,許鹿希強忍著就要流出的眼淚問:“你回來啦?!编嚰谙葲]有回答,他松開提包去拉許鹿希的手。提包掉在了地上,他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這一刻,淚水在無聲地流淌。
很快,鄧稼先又回到了工作崗位。1985年,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晚期,回京住院治療,先后接受了2次大手術與3次小手術。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了。許鹿希不相信地問:“20多年的等候,分別得這么快?”
在鄧稼先逝世后,許鹿希依舊對他念念不忘——家中的陳設一如既往,鄧稼先的用具都標上了年代和使用日期,連他坐過的沙發(fā)上的毛巾都沒換……她以自己對丈夫綿延無盡的柔情,演繹著一段人間至愛。
許鹿希說:“愛情的最高境界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在困難的時候鼓足勇氣,跨過所有過不去的坎!”
(選自《青年博覽》2012年第1期,有刪節(jié))
賞析
鄧稼先的大愛,令人敬佩;許鹿希的奉獻,更讓人肅然起敬。當愛國情與夫妻情交織在一起時,那跨越一生的愛國信仰,那震撼心靈的真愛點滴,不能不令我們?yōu)橹袆印?/p>
思考
1.鄧稼先臨走前對許鹿希的交代表現(xiàn)了鄧稼先怎樣的品質?
2.結合文中所敘述的事例,請說說鄧稼先是個怎樣的科學家?
《江南逢李龜年》自主檢測
【詩詞展示】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 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名句點睛】
這是一首七絕詩,是杜甫現(xiàn)存絕句中最有情韻的一篇。開頭二句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文人顛沛流離的感慨。詩中撫今思昔,世境離亂,年華盛衰,人情聚散,時代滄桑,人生巨變,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語言極平易,含意卻極深遠。其中,“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乃本詩的名句,表達了詩人對國事凋零、文人顛沛流離的無限感慨。
【模擬真題】
1.對本詩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詩歌的前兩句中,“尋常見”“幾度聞”,既寫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誼之深,又從另一個方面表現(xiàn)出“開元盛世”的繁華。
B.詩歌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時節(jié)”比喻詩人和李龜年潦倒凄涼的處境和唐王朝國運的衰落。
C.詩歌的前兩句敘事,后兩句直抒胸臆,全詩運用映襯、對照的手法來凸顯主題。
D.全詩既流露出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留戀,又流露出其對“風景依舊卻人事全非”的感慨。
2.前兩句詩人在追憶什么?流露了怎樣的感情?
3.有人說,詩歌第四句中“落花時節(jié)”的含義一語“三”關,你認為有哪三層意思?
4.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闭埮e例說明詩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出上述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