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七魅
正在絞盡腦汁做著數(shù)學作業(yè),忽然聽到室友說一句:高考倒計時還有70天!我被這句話震得思維紊亂,再無力做桌上的題,思緒不受控制回到從前。我放下手中的筆,曾經的一幕幕排山倒海般襲來……
高考倒計時,那個曾經懸掛在教室最前方神一樣的存在,那個我日目瞻仰、時時敬畏的數(shù)字組合,時至今日,在我心中仍威風凜凜。
還記得老班是在距高考230天的時候將倒計時寫在計時牌上的,那個時候第一次月考成績剛剛下來,我的排名在第一張成績單的中央對折線上,也就是全班70個人排第25位,高不成,低不就。老班說這成績上一本是絕對沒戲,二本還可以考慮。我看著成績單正上方的計時牌,默默告訴自己,等“230”變成“130”時,必須前進10名,向一本進軍!
想在短時期內突破絕對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像我這樣基礎不太好的。無論高一還是高二,我都是那樣半死不活的成績,上不去也不下來。語數(shù)英幾乎在同一水平線上,沒有一科突出,或許你會說這是不偏科,但其實如果各科都成績平平,就變成了沒一點優(yōu)勢。我就是在那樣的情形下,開始了奮斗歷程。
以第一次月考試題和成績?yōu)榛鶞?,我制定了各科的復習攻略?/p>
語文是很纏人又最好對付的科目,我把選擇題看作重中之重,做了幾百上千道,到后來終于可以控制最多只錯兩個,最后又慢慢做到了全對。對于作文,我每天背一篇素材,人物、事例、新聞等各選其一,背得多了,寫起作文來自然也得心應手。語文,相對于其他科,還是比較輕松的一個。
數(shù)學自然是文科生的硬傷了。從小就羨慕那些數(shù)學好的同學,總覺得他們和我不是來自一個星球,總覺得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很神圣。學數(shù)學真是讓我下了一番功夫。從最簡單的集合到最后的圓錐曲線。我是一點也不放過,每天找各種各樣的試題,再排斥再疲倦都逼著自己去做去看。每天一份專題一份綜合,選擇填空仍視為重點,并力求找到最好的方法以最怏的速度解答;對于后兩個壓軸題,我從沒做過過多糾纏,用排除法再結合以圖像往往能很快找到答案;后面的求導和曲線我是找盡了例題,每個都研究個透徹,考試時能寫則寫,雖拿不到全分,但也不影響總體了。
英語和綜合就是用來背的。我在每天早晨大聲讀單詞,晚上刷一套試卷,閱讀理解是重點攻克對象。政史地課本被翻得破破爛爛,每天列提綱,背答案,做真題……
第二次月考成績下來,當心臟撲通直跳的我看到越過成績單對折線三厘米處那個名字時,心中掠過一絲失望,但隨即釋然。無論如何,這算是進步,算是勞有所獲?;氐阶簧系奈?,心平氣和提起筆,在右上方桌角的便簽上,重重寫下兩個字:堅持。
高三的寒假,我仿佛與世隔絕,過上了“隱居生活”。每天試卷為伍,鋼筆作伴,在十幾平方米無人來訪的小房里度過20天。那個寒假最大的收獲便是英語,從100分進步到120分,寒假我每個清晨背的單詞,日后都有了用武之地。
計時牌上的數(shù)字變成“130”的時候,我如愿以償進了班級前15名。似乎一切順理成章,可這其中的艱辛,唯有自己能懂。之后的成績起起落落,但無論是進是退,都不至于再讓我心中波濤洶涌。我在一次次的失望與希望中,練就了一顆寵辱不驚的心。
其實,高三,付出很重要,但心態(tài)更重要。這個心態(tài),不只是對待學習的心態(tài),對人對事都應坦然處之。我記得有段時間,班內調座位,同桌是我非常討厭的一女生,話多,嗓門大,又愛吃東西,我曾經因她而整日郁悶,一肚子的火無處發(fā),根本沒心思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后來知道自己改變不了,就慢慢去接受,盡量聚精會神,對于外物不去理會。也開始勸自己要心胸寬廣。不是每個人都是你喜歡的那個樣子。還好,我最終克服了這一魔障。
不要因食堂的飯不合胃口去心煩,不要因宿舍熄燈后還有人說話而郁悶,不要因與同桌的口角而郁郁寡歡,對于這一切,你都應袖口一甩,輕輕拂去,只留下云淡風輕的一笑。不要讓任何事情擾亂你的心志,要時時刻刻記得,此時的你,最大的任務,是學習。
后來的我。勉強過了河南省本科一批的錄取線,卻與自己朝思暮想的學校失之交臂,心中并沒有多大悲傷,人生總有不如意。我仍記得我看到成績時的潸然淚下。那時的感受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那種淚水不是悲傷。是一切塵埃落定的釋然。是我?guī)浊盏暮翱嘧x終于有了結果,是我十幾年風雨飄搖的心,終于有了歸宿。
眼前又浮現(xiàn)出那些縈繞于腦海的畫面,無論是數(shù)學課上的苦思冥想。還是體育課上的大汗淋漓,或是冬日早讀時的寒風刺骨,每每想起,都會瞬間溫暖。無論我身在何地,它們都將伴我一生,成為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
高三,教會我的不只是該如何學習,它更是磨煉出我一顆愈加成熟的心——不去抱怨,不去炫耀,不浮華也不懊惱,始終以一顆平常心看待這個世界。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坐觀天上云卷云舒,我開始慢慢體會這句話的意義。
現(xiàn)在的我,在桃花漫天的大學校園里,想著遙不可知的未來。我知道,路還很長,我仍要繼續(xù)。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