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個體共情能力與攻擊性關系的元分析

        2016-05-11 01:49:50趙陵波蔣宇婧任志洪
        關鍵詞:元分析

        趙陵波 蔣宇婧 任志洪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 350116)

        ?

        個體共情能力與攻擊性關系的元分析

        趙陵波蔣宇婧任志洪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為了了解個體共情能力與攻擊性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選擇2000-2014年對共情與攻擊行為進行調(diào)查研究的27篇文獻,采用元分析方法對報告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共情與攻擊性呈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值r=-0.296,為中等強度的效應量。不同年齡層和不同文化之間,共情能力與攻擊行為的關系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對二者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顯著。可見,培養(yǎng)個體的共情能力對降低攻擊性行為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共情能力; 情感共情; 認知共情; 個體攻擊性; 元分析

        一、引言

        從廣義上講,共情(empathy)是一種所有哺乳動物都具有的行為適應,它包括對疼痛、恐懼和饑餓等的情感表達。[1]當代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觀點認為,共情是人類更高級大類結構所獨有的特質(zhì)。[2]對人類來說,共情使個體能使用情感信息去預測他人的行為或管理自己的行為,這對促進個體適應社會和道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3]共情有助于抵制個體的反社會行為和促進親社會行為。高共情個體更易覺察他人的情緒狀況,避免從事潛在的有害行為和減輕對他人的傷害。相反,缺乏共情的個體無法很好地使用這些信息指導他們的行為,對他人更易有攻擊性。在導致攻擊行為發(fā)生的諸多因素中,“共情能力”缺乏往往成為解釋攻擊性的原因之一。[4]那么,共情與攻擊行為之間存在多大程度的聯(lián)系?在共情能力和攻擊性的關系上,大多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存在相關,但是相關的方向及程度卻存在爭議。不同的共情成分與攻擊性的相關關系不同,不同的攻擊行為表現(xiàn)出不同共情能力的缺失。除此之外,共情與攻擊性的關系還受到個體性別、年齡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很有必要對兩者關系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檢索

        為了確定元分析的文獻納入資格,研究對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的檢索。最初,對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的檢索,以確定關鍵詞,并對這些關鍵詞進行組合。中文文獻主要通過清華同方跨庫檢索(CNKI中國知網(wǎng))、萬方跨庫檢索、中國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維普期刊)進行查找,其中包括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外文文獻主要通過Springer Link,Wiley,Science Direct,Sage Journals,Web of Science,PubMed和PsycINFO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查找。最后,為了避免遺漏一些“灰色”文獻,研究額外采取了其他一些策略:一方面是從已有的相似研究中,獲取少部分上述檢索未納入的文獻;另一方面通過 Google 學術搜索(http://scholar.google.com)獲取極少部分文獻。

        以共情、移情、攻擊性、品行障礙、攻擊行為、欺負、暴力、犯罪、empathy、aggressive/externalizing behaviour、aggression、CD、bulling、antisocial behavior、offense、offending、crime等作為關鍵詞進行模糊匹配的檢索,檢索年限為2000年1月-2014年11月。在結果中的搜索策略為手工檢索,檢索標準為涉及共情與攻擊性關系的所有相關研究,主要查看標題及摘要。

        (二)文獻納入標準

        文獻納入的標準是:1)納入的必須是實證研究的文獻;2)文獻主題為共情和攻擊性,內(nèi)容以研究二者關系為主;3)數(shù)據(jù)資料完整,報告了元分析所必須的數(shù)據(jù),包括樣本量大小、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r或能轉(zhuǎn)換為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的其他統(tǒng)計值(t值、F值、卡方值等)、各組測量分數(shù)的平均值等,排除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回歸分析或其它統(tǒng)計方法報告的數(shù)據(jù);4)2000年1月-2014年11月公開發(fā)表或未公開發(fā)表的一次文獻,未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指技術報告、學術報告、大會論文,在數(shù)據(jù)庫可以找到;5)文獻中涉及的研究數(shù)據(jù)不能重復,若以同一份數(shù)據(jù)發(fā)表兩篇以上的論文, 只納入其中一篇文獻,如果學位論文已發(fā)表,則納入發(fā)表文章。

        根據(jù)文獻檢索過程及納入與排除流程的篩選,最終納入共情與攻擊性相關關系元分析研究的文獻為27篇,見表1。

        (三)效果量計算

        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CMA)專業(yè)版元分析軟件對收集到的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元分析。當研究結果中包括均數(shù)和標準差時,可直接算得r值;如果研究結果未直接報告均數(shù)或標準差,但提供了t值、d值或F值等參數(shù)時,可通過轉(zhuǎn)換求出r值。Lipsey & Wilson指出“相關系數(shù)效應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10可認為是低強度的相關,等于0.25可認為是中等強度的相關,大于或等于0.40可認為是高強度的相關。

        三、結果分析

        (一)納入文獻基本描述

        表1顯示本研究最終納入元分析的27篇文獻的第一作者、發(fā)表年份、被試特征、樣本數(shù)、共情測量量表及其類別、攻擊性測量量表及其攻擊類型??傮w來看,在27篇文獻中,共獲取186對共情與攻擊性的數(shù)據(jù),研究樣本共64885人,其中有13篇文獻使用人際反應指標量表(IRI)測量被試的共情水平,并用其中的共情關注(EC)分量表測量情感共情,觀點采擇(PT)分量表測量認知共情;攻擊性問卷(AQ)是使用最多的攻擊性測量量表,有8篇文獻使用。

        表1 27篇納入共情和攻擊性相關關系元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

        續(xù)表1

        續(xù)表1

        注:只列第一作者。共情類型中的整體指共情量表測得的共情總分;情感指情感共情,人際反應指標量表(IRI)測得的共情關注屬于情感共情范疇;認知指認知共情,人際反應指標量表(IRI)測得的觀點采擇屬于認知共情范疇。

        (二)出版偏差檢驗

        圖1表明了效應值的分布情況,橫軸是轉(zhuǎn)化過的Fisher’s Z效應值,縱軸是該效應值的標準差。如圖1所示,大部分研究結果集中在漏斗圖的頂部,并且聚集于平均效應值附近,研究結果很少出現(xiàn)在漏斗圖的底部。這表明此元分析出現(xiàn)出版偏差的可能性較小。

        通過計算失安全系數(shù)(fail-safe number)來考慮出版偏差對共情與攻擊性關系的影響。根據(jù)Rothstein、Sutton和Borenstein的看法,失安全系數(shù)是使當前合并結論被推翻或逆轉(zhuǎn)當前合并結論所需要的相反結果的研究個數(shù)。失安全系數(shù)越大,表明元分析的結果越穩(wěn)定,結論被推翻的可能性越小。本研究中失安全系數(shù)為118048,即需要118048個相反的研究結論,才能推翻本研究結論。失安全數(shù)大于5N+1O(N為元分析納入的文獻數(shù)目),說明出版偏差對元分析結果的影響不大。[32]

        (三)整體效應量估計

        表2呈現(xiàn)共情與攻擊性相關系數(shù)的整體效應量及同質(zhì)性檢驗結果。Q值為11398.391,p<0.001,I-squared 的值為98.377,表明98.377%的觀察變異是由于效應值的真實差異造成的,而只有1.623%的觀察變異是由于隨機誤差導致。Tau-squared 的值是0.084,表明研究間變異有8.4%可用于計算權重。Q 統(tǒng)計顯示各效應值存在異質(zhì)性,不適合采用固定模型分析方法,因此本研究在整體效應和調(diào)節(jié)效應檢驗時都采用隨機模型分析方法。

        表2 共情與攻擊性相關系數(shù)整體效應量及同質(zhì)性檢驗結果

        合并186個研究結果顯示出共情與攻擊性的整體相關效應量r=-0.296,為中等強度的負相關效應量,在95%上的置信區(qū)間為-0.301~-0.292,z=-115.851,且在0.001的水平上達到顯著性(p<0.001)。

        將共情的不同成分與攻擊性兩個維度分別進行元分析。從圖2看出共情各成分與不同攻擊性維度之間相關系數(shù)效應量的高低,不同的共情成分與不同類型的攻擊性的相關程度不同。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兩者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較高,而攻擊態(tài)度只與認知共情有較高的相關性,因此從共情整體來看,共情能力與攻擊行為的負相關比攻擊態(tài)度大。

        (四)影響效應量的亞組分析

        亞組分析旨在考察研究特征對效應量的影響。亞組特征關注共情和攻擊性的測量量表、被試年齡段、類型、性別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對共情與攻擊性相關關系效應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亞組的共情與攻擊性都呈現(xiàn)負相關,但是各個亞組的聚合效應值有所差異。在共情測量工具、攻擊性測量工具、被試年齡、性別和文化背景五個亞組分析中,效應值存在顯著差異。

        測量工具的結果分析:共情測量工具中,WAI COO測量的被試共情分數(shù)與攻擊性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值為-0.295,大學生共情問卷為-0.256,Empathy Continuum (EC)為-0.203,其他工具為-0.489,效應值為中等水平且顯著;攻擊性測量工具中,DIAS測量的被試攻擊性與共情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值為-0.391,RPQ為-0.282, FMMU為-0.256,DAQ為-0.254,CBCL為-0.245,其他工具為-0.245,效應值均達到中等水平且顯著。

        被試特征的結果分析:被試年齡亞組中,本研究根據(jù)發(fā)展心理學對個體各階段身心的發(fā)展程度將被試群體劃分成5-12歲的兒童,13-18歲 青少年,18歲以上的成人。兒童的共情—攻擊性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值為高強度-0.486,青少年為-0.244接近中等強度,成年為-0.172;被試類型亞組中,學生的共情—攻擊性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值中等強度為-0.308,罪犯為-0.157;在國外被試的共情與攻擊負相關性的效應值顯著高于國內(nèi)被試(國外:r=-0.491;國內(nèi),r=-0.110;p<0.001)。

        表3 相關因素對共情與攻擊性相關關系調(diào)節(jié)效應的亞組分析

        續(xù)表3

        注:a. 其他共情測量工具包括:Balanced Emotional Empathy Scale(BEES)、Peer-Estimated Empathy(PEE)、觀察法、測驗法和他評工具。

        b. 其他攻擊性測量工具包括:攻擊性信念及選擇量表、內(nèi)隱攻擊性IAT、Empathy Continuum (EC)、The Criminal Sentiments Scale(CSS)、觀察法、測驗法和他評工具。

        四、討論

        本研究使用元分析考察共情能力與攻擊性之間的關系,及分析個體性別、年齡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對二者關系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從整體上分析,共情與攻擊性呈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的效應值d=-0.296,為中等強度的效應量,且在0.01水平上達到顯著(p<0.001),說明被試共情能力越強,其攻擊性越低,反之亦然。

        而共情各成分與不同攻擊性維度之間相關性存在不同的強弱程度,這在前人的研究中也有體現(xiàn)。經(jīng)過對兩者相關關系的元分析,明確了共情各成分與攻擊性之間的復雜關系:共情整體與攻擊行為的相關系數(shù)效應值r=-0.253,為中等強度的效應量(p<0.001);認知共情與攻擊行為、認知共情與攻擊態(tài)度的效應值分別為r=-0.183和r=-0.192,接近中等強度。即,不同的共情成分與不同類型的攻擊性的相關程度不同。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兩者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較高,而攻擊態(tài)度只與認知共情有較高的相關性,因此從共情整體來看,共情能力與攻擊行為的負相關比攻擊態(tài)度大。

        不同年齡層之間共情能力與攻擊行為的關系存在顯著差異。根據(jù)文獻提供的被試年齡或年級等信息,將被試分為三個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通過年齡對共情成分與攻擊類型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感共情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越來越低,而認知共情與攻擊行為、攻擊態(tài)度的相關性卻越來越高。以往的研究也得出了一致的結論:Miller和Eisenberg的元分析發(fā)現(xiàn),兒童的情感共情能力與攻擊性以及外顯的反社會行為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33]Loudin 等研究大學生的共情成分與攻擊行為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認知共情能力不足的大學生比同伴更容易表現(xiàn)出關系攻擊行為。[34]這是由于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的發(fā)展不同步,情感共情的發(fā)展要早于認知共情。[35]在兒童期認知能力尚未成熟, 因此個體的共情能力集中表現(xiàn)在情感共情方面。當兒童缺乏情感共情能力時,不能對他人的情緒作出正確有效的反應,往往會導致攻擊行為;而成人對事物的反應更多的是通過理性的思維方式,當個體缺乏認知共情能力時,更容易表現(xiàn)出攻擊性。

        通過對不同性別個體的共情成分與攻擊類型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男性的認知共情與攻擊態(tài)度的相關性最高,女性的認知共情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最高,但是不同共情成分與不同攻擊類型的相關性在性別組間和組內(nèi)的差異不顯著,因此,個體共情能力與攻擊性的相關性不受個體性別差異的影響。

        對不同文化背景被試的共情成分與攻擊類型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個體共情整體及各個成分對攻擊行為的相關性探究,國內(nèi)研究包含共情整體及各個成分對攻擊行為和攻擊態(tài)度的全面分析。在共情整體、情感共情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方面,表現(xiàn)出顯著的文化差異:外國文化背景下個體的共情能力與攻擊行為的負相關比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強,且主要體現(xiàn)在情感共情上的差異。產(chǎn)生這種文化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對共情能力及攻擊性的測量,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國外學者編制的問卷量表,這些量表翻譯成中文后對中國文化及環(huán)境的適用性值得商榷,因此可能在中國個體測量時,其信效度受到影響。除此之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更多受到集體主義觀念的教育,而在外國更強調(diào)個體的自我感受,是個人主義的教育觀念,個體更容易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

        五、研究啟示

        本研究通過對近15年來的文獻進行元分析,結果驗證了個體共情能力與攻擊性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且共情能力的高低影響其攻擊水平的強弱。因此,對于有攻擊傾向的個體,可以嘗試通過鍛煉或提升其共情能力的手段達到矯治其攻擊性、減少犯罪行為發(fā)生率的目的。

        由于不同的共情成分影響的攻擊類型不同,因此在篩查個體攻擊性高低的同時,可以增加對其攻擊類型的劃分,以便針對不同的攻擊類型,對個體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的方法。如對表現(xiàn)為攻擊態(tài)度的個體,可以更多地從提升認知共情方面入手,而表現(xiàn)為攻擊行為的個體,可以考慮從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兩方面來加強。

        共情能力影響個體攻擊性,受到年齡因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在對不同年齡段的攻擊性個體矯治時,應該充分考慮年齡水平與不同共情成分的發(fā)展階段相適應。對于兒童期攻擊性較強的個體,應該更多地培養(yǎng)、鍛煉其情感共情能力,對于青少年乃至成人,可以在培養(yǎng)情感共情的基礎上注重對認知共情的提升,以使矯治方案更符合不同年紀的群體,提高方案的成效。

        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1)對共情與攻擊性的研究可以使用多水平、多層次的研究設計或測量工具,來提高相關研究領域的多元化。2)更深入地探討個體特質(zhì)對兩者關系的調(diào)節(jié)或中介作用,如智力、情商、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方式、社會經(jīng)濟地位等因素。3)探索共情能力的生理機制和作用機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攻擊性的形成;如何從兒童期就加強培養(yǎng)個體的共情能力;關注兩性共情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及攻擊性喚醒的生理機制的差異。4)在本研究的基礎上,探討針對不同共情能力的矯治方案對個體攻擊性的作用及效果,為攻擊性乃至犯罪群體的心理矯治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注釋:

        [1] Carter C.S., Harris J., Porges S.W.,“Neural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Empathy”, Decety J. and Ickes W.(eds.),Thesocialneuroscienceofempath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1: pp.169-182.

        [2] Porges S.W.,“The polyvagal perspective”,BiologicalPsychology,vol. 74,no. 2(2007),pp. 116-143.

        [3] Vachon D.D.,Lynam D.R, Johnson J.A., “The (non)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surprising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Bulletin,vol.140, no.2(2014),pp. 751-773.

        [4][7] 鄭敬華:《成人犯共情對攻擊行為作用機制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國華:《暴力網(wǎng)絡游戲?qū)η嗌倌甑乃劳稣J知及攻擊性的影響》,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6] 甄霜菊:《暴力影像游戲影響攻擊性的中介變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羅 崢、唐新納、王 雪:《初中生移情、攻擊態(tài)度與攻擊行為的關系》,《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9] 冀 云:《對暴力型未成年犯攻擊性的團體心理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紀偉標、王玲、莫宏媛:《結果預期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影響:中介效應與調(diào)節(jié)效應》,《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年第1期。

        [11] 李 洋:《欺負情境中的部分角色行為與道德判斷水平的關系》,碩士學位論文,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12] 余 規(guī):《青少年道德脫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州大學,2012年。

        [13] 孫洪偉、崔璀墔:《青少年移情、攻擊行為方式的相關研究》,《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年第28期。

        [14] 鄭秀芳:《移情與暴力傾向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15] 徐 凡:《云南省三地區(qū)中學生攻擊性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昆明醫(yī)科大學,2012年。

        [16] 應賢慧、戴春林:《中學生移情與攻擊行為: 攻擊情緒與認知的中介作用》,《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年第2期。

        [17] Panayiotis S., Stelios G., Vaso T.,“Bullying and empathy: a short-term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EducationalPsychology,vol. 30,no.7(2010),pp. 793-802.

        [18] Espelage D.L., Mebane S.E., Adams R.S.,“Empathy, caring, and bullyin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associations”,Bullying in American schools: A soci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2004),pp. 37-61.

        [19] Gini G., Albiero P., Benelli B.,“Does empathy predict adolescents' bullying and defending behavior?”,AggressiveBehavior,vol.33(2007),pp.467-76.

        [20] Munoz L.C., Qualter P., Padgett G.,“Empathy and bullying: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ChildPsychiatry&HumanDevelopment,vol.42,no.2(2011),pp.183-96.

        [21] Van Geffen E., Hagebeuk L., Lagendijk V., “Empath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displaced aggression”, 2012.

        [22] Strayer J. and Roberts W.,“Empathy and Observed Anger and Aggression in Five-Year-Olds”,SocialDevelopment,vol.13,no.1(2004),pp.1-13.

        [23] Wied M., Goudena P.P., Matthys W.,“Empathy in boys with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vol.46,no.8(2005),pp.867-880.

        [24] Nesdale D., Milliner E., Duffy A.,“Group membership, group norms, empathy, and young children's intentions to aggress”,AggressiveBehavior,vol.35,no.3(2009),pp.244-58.

        [25] Krahé B. and M?ller I.,“Longitudinal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 on aggression and empathy among German adolescents”,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31,no.5(2010),pp.401-409.

        [26] Lesure-Lester G.E.,“Rela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aggression and behavior compliance among abused group home youth”,ChildPsychiatry&HumanDevelopment, vol.31,no.2(2000),pp.153-61.

        [27] [34] Loudin J.L., Loukas A., Robinson S,“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Examining the roles of social anxiety and empathy”,AggressiveBehavior,vol.29,no.5(2003),pp.430-439.

        [28] Batanova M.D and Loukas A.,“Social anxiety and agg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ts: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mpathic concern and perspective taking”,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vol.40,no.11(2011),pp.1534-1543.

        [29] Bj?rkqvist K., sterman K., Kaukiainen A.,“Social intelligence-empathy = aggression?”,AggressionandViolentBehavior,vol.5,no.2(2000),pp.191-200.

        [30] Chaux E., Molano A., Podlesky P.,“Socio-economic, socio-political and socio-emotional variables explaining school bullying: a country-wide multilevel analysis”,AggressiveBehavior,vol.35,no.9(2009),pp.520-529.

        [31] Beven J.P., O'brien-Malone A., Hall G.,“Using th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to assess empathy in violent offenders”,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nsicPsychology, vol.1,no.2(2004),pp.33-41.

        [32] Rothstein H.R., Sutton A.J., Borenstein M.(eds.),Publicationbiasinmeta-analysis:Prevention,assessmentandadjustments, John Wiley & Sons, 2006.

        [33] Miller P.A. and Eisenberg N.,“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aggressive and externalizing/antisocial behavior”,PsychologicalBulletin,vol.103, no.3(2014),pp.324-44.

        [35] 黃翯青、蘇彥捷:《共情的畢生發(fā)展: 一個雙過程的視角》,《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年第4期。

        [責任編輯:石雪梅]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資助項目(DEA130237)

        作者簡介:趙陵波, 女, 陜西漢中人,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B8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321(2016)01-0086-08

        蔣宇婧,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任志洪, 男, 福建泉州人, 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 博士。(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元分析
        基于元分析的管理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績效的關系研究
        軟科學(2017年2期)2017-04-01 21:34:31
        高等職業(yè)教育領域中產(chǎn)教融合研究的元分析
        職教論壇(2017年3期)2017-03-07 22:45:59
        樂觀—悲觀傾向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元分析
        工作記憶容量與第二語言水平關系的元分析
        護理實踐教學中在線學習效果的元分析
        信任性別差異的元分析
        制度環(huán)境與跨區(qū)域并購效應關系研究
        會計之友(2016年8期)2016-04-20 15:13:54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變遷的元分析研究
        信任關鍵變化量元分析及其對中國信任文化釋義
        語音記憶和視覺記憶在兒童漢語識字能力中同樣重要嗎?一個元分析綜述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国产乱对白刺激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不卡在线| 精品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91自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成人精品在线播放| 奇米影视第四色首页| 亚洲另类国产综合第一| 久久国产亚洲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v网址大全在线播放| 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伊人久久久精品区aaa片|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老妞| 日本熟妇裸体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丰满少妇高潮惨叫正在播放 | 琪琪的色原网站| 人妻久久999精品1024| 国产av自拍在线观看|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本草|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国内精品视频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资源| 人妻aⅴ中文字幕| 无码 制服 丝袜 国产 另类|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99视频一区二区日本| 夜夜爽妓女8888888视频|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一区二区久久精品66国产精品| 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久乱码| 亚洲中文久久久久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