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賞”美學范疇的確立在晉宋時期,在未被確立為美學范疇之時,“賞”多被用為賞賜之義。而作為審美范疇的“賞”,是指主體遇到外物之后,在心靈上產(chǎn)生的一種對外物的美好的感覺。
關鍵詞:賞;獎賞;審美范疇;晉宋;感受
作者簡介:付亞云(1990.8-),女,山西省長治人,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0--01
“賞”作為一個美學范疇被確立下來是在晉宋時期。在晉宋之前,它的含義多集中在賞賜之義上,且以物質褒獎為主,晉宋之際對它理會與應用發(fā)生改變。
一、關于“賞”字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并無此字,到了宋代徐鉉增釋《說文解字》的時候,才增加了“賞”字與對“賞”的注解,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賞,賜有功也,從貝上聲,書兩切”。若論“賞”字當獎賞、賞賜之義講,可追溯至商晚期,商朝晚期之時,雖無此字,但已有借“商”為“賞”的用例。如被記錄在出土的一件戍嗣子鼎青銅器腹內壁中的一段銘文曰“丙午,王商戍嗣子貝廿朋”。在商晚期周早期,“賞”字出現(xiàn),這一點可以在《墨子》、《韓非子》等文獻中得到證實。
賞,從尚聲,“賞”與“尚”二字聲音相同,意義相近。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尚,曾也。尚之詞亦舒,故釋尚為曾。曾,重也。尚,上也。皆積累加高之意。義亦相通也?!鄙杏型瞥缰猓瞥缰^而賞賜之,由賞賜之義發(fā)展到玩賞、欣賞等義。作為與“尚”聲音相同,意義相近的“賞”,當然也具有“尚”的意義。到東晉南朝,景物、音樂、文章等與玄學相合,就成為美學范疇中的“賞”。
二、“賞”美學范疇的確立
“賞”字如何從賞賜、獎賞之意發(fā)展到審美范疇當中的“賞”,筆者尚未找到直接準確的相關資料佐證。就筆者自己的理解,賞當賞賜、獎賞之義來講,是指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就包含了對所賞賜之人功績和成就的正面、肯定的評價。這一評價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甄別美丑好壞、發(fā)現(xiàn)美好并且肯定美好的過程,是一種情感色彩很濃的行為。因此,“賞”便可以被作為一個審美范疇自然而然地被確立下來。
“賞”這一審美范疇的確立,是在晉宋。晉宋之際,對它的理會和應用發(fā)生變化。僅《世說新語》及其劉孝標注中,“賞”在賞賜意義之外的應用就已經(jīng)非常可觀。如《文學》注引《郭璞別傳》:“才學賞豫,足參上流?!薄段膶W》:”孫興公作庾公誄,袁羊曰:‘見此張緩。于時以為名賞?!薄镀吩濉罚骸爸x公與時賢共賞說?!薄堆帕俊罚骸爸x與王敘寒暄數(shù)語畢,還與羊(綏)談賞?!钡鹊?。
其時文人經(jīng)常言賞,竟使劉勰很看不慣,尤其對”賞際奇至”之類大為不解,并在《文心雕龍·指瑕》中以之為文章一病,且質詢道:”賞訓錫賚,豈關心解?”這種略帶指責口吻的質詢其實表現(xiàn)了他的誤解與文學觀念上的略顯保守。作為”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的觀念的延伸,劉勰于《指瑕》一節(jié)中進一步指出了在此觀念衡量下他眼中當時創(chuàng)作上的弊端。結合始言“賞際奇至”,終有“撫叩酬酢”,可見此意正是《文心雕龍·物色》贊中所云“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之意,是一種主客之間審美遇合的偶然激發(fā),所以“賞際奇至”,當指賞心、際會的感覺奇妙地忽至心中。然而從劉勰對當時文人創(chuàng)作的批評角度看,晉末篇章,以依稀其旨為追求,且以“賞際奇至”標榜或作為描寫對象,已然成為一種風尚,對物我交感、主客興會之際審美感受的微妙已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劉勰所批評的,恰恰從反面印證了“賞”這一審美范疇已經(jīng)確立,“賞”已經(jīng)成為一種審美風尚,被當時文人大量使用。作為一種重要的感覺經(jīng)驗,它在側重個體感受之外,又更遠離了教化。
以上是借用劉勰的文學觀念從反面證明了“賞”美學范疇的確立,同時我們也可以正面文獻例證“賞”作為美學范疇的被確立。陶淵明《移居詩》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妒勒f新語·任誕》有:“劉尹云:孫承公狂士,每至一處,賞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卻返”?!读簳ね躞迋鳌份d王筠善于聲韻,沈約將其《效居賦》草稿向他展示時,王筠的善識聲韻使得沈約感嘆道:“知音者希,真賞殆絕?!睆倪@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賞”作為一個審美范疇,它的內涵是非常廣泛的,它可以賞文,可以賞景,甚至也可以是人心中的一種感覺或可以稱為賞心。關于賞義,《劉子》的《正賞》篇,通過對賞與評同為價值判斷,卻又各有特點的分析可以看賞義與美學之觀照已非常相近,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欣賞或鑒賞,所以我們說:賞,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趨向。它的表現(xiàn)與實現(xiàn)乃是將主觀情意發(fā)揮到外物之上,產(chǎn)生移情、同感。
總之,審美范疇的“賞”,是主體遇到外物之后,在心靈上產(chǎn)生的一種對外物的美好的感覺。要對物產(chǎn)生“賞”,就需要主體具有一種蓬勃的氣質,真誠投入情感與外物進行交流,進入“賞”的階段后,主體便被賦予外物的氣質,同時外物也被人格化。這種主體與外物之間的際遇,是偶然的,并不是有意而為之的,否則“賞”這一審美體驗是很難達到的。
三、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人自覺的時代。人的自覺使得人能夠最大限度地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主體的身份去關照客觀世界,去發(fā)現(xiàn)美、鑒別美從而欣賞美,使心靈獲得舒適感和喜悅感,獲得美的體驗。而“賞”恰恰具備了這樣的屬性,因此被作為一個審美范疇被確立了下來。
參考文獻:
[1]趙樹功,從六朝文人對“賞”的審美認知看《詩品序》“賞究天人”之不誤——兼論六朝之際“賞”這一美學范疇的確立[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第6期.
[2]武振玉,先秦時期的“賞”“賜”之別[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9年6月.
[3]王運熙,周鋒.文心雕龍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蘇狀,“閑賞”范疇與明清文人的審美生活[J].北方論叢,2007年第5期.
[5]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世說新語詳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