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羽作為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一直被歷朝歷代文學家所廣泛關注,而作為我國歷史文學名著,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史記》時,也花費了大量筆墨在描寫項羽上,《項羽本紀》便是最好的體現(xiàn)。本文介紹了《項羽本紀》中,書面語與口語的使用特點,對于人物性格的描寫手法以及稱謂使用情況,從而體現(xiàn)《項羽本紀》語言特點,供相關人士學習和討論。
關鍵詞:史記;項羽本紀;特點
作者簡介:秦嶺(1976-),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西安文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H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1
《史記》對于我國歷史文學研究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在進行人物傳記創(chuàng)作時,司馬遷花費了大量筆墨,因此對于人物的每個細節(jié)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而作為歷史代表人物之一,《項羽本紀》更是其中代表,其文字語言有著極強的文學特點。
1.書面語與口語相結(jié)合
《史記》在描寫人物語言過程當中,通過將書面語與口語相結(jié)合,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同時也表達了人物豐富的語言特點。
在《項羽本紀》當中,書面語運用主要體現(xiàn)在修辭手法上,通過使用一系列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藝術性。通過使用比喻手法,《項羽本紀》更加深刻地表現(xiàn)出人物心理活動和相關情感。例如文章中,樊噲曰:“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就生動表現(xiàn)出當時劉邦處境之危險。
司馬遷在進行《史記》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引用了大量民間材料。而這些民間材料中的特有表達方式,也對史記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項羽本紀》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例如,范增曰:“豎子不足與謀”。在《項羽本紀》中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很多主要人物都是草莽出身,所以在言語上存在著一些粗俗之處,司馬遷在進行描寫時,也進行了體現(xiàn)。通過對于這些口語描寫,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歷史面貌,同時也可以使文章更加貼近讀者,方便讀者理解。
2.人物稱謂的運用
稱謂對于我國歷史文化來說有著非常重要意義。通過稱謂,可以充分反映人物之間關系,表達人物之間感情,同時也可以體現(xiàn)出當時歷史條件下文化背景與社會禮儀。因此對于任何歷史文獻來說,人物稱謂都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司馬遷在史記當中,根據(jù)歷史事實,對稱謂進行了合理應用,而在《項羽本紀》中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鴻門宴當中,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此處,項羽在此處使用自己的名“籍”,表達了一種自謙口吻。
而事實上,作為《項羽本紀》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劉邦對于稱謂的應用則更加豐富。通過描寫劉邦,也可以表現(xiàn)出當時相關人物心態(tài),從而使讀者可以充分理解當時歷史背景。例如,項羽大軍壓境,劉邦像張良尋求計策,在進行詢問時,劉邦三次稱張亮為“君”。而“君”是一種尊敬稱呼,多用于平輩之間,因此可以看出,雖然劉邦是君主,而張遼是部下,但是此時劉邦為了緩解危機,不得不降低身份,與張良拉近關系,從而獲得張良的計謀。同樣情況還發(fā)生在劉邦逃脫宴會現(xiàn)場時,因為需要張良留下來應對項羽問話,所以劉邦稱張良為“公”,而“公”也是一種表示尊敬的稱呼,往往是用于稱呼長輩或上級,因此也可以看出劉邦此時為了脫離險境,不得不屈尊有求于張良。
這種稱謂的變化不僅發(fā)生在劉邦與其部下之間,同樣也發(fā)生在劉邦對項羽稱謂變化上,劉邦與項羽本是平輩,同為反秦先鋒。隨著戰(zhàn)局變化,當項羽兵力遠勝于劉邦時,劉邦不惜稱呼自己為“臣下”,以求自保。而當戰(zhàn)局呈現(xiàn)僵持局面時,劉邦由于已經(jīng)有了一定資本,可以與項羽相抗衡,所以其對于項羽稱謂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通過這些稱謂的變化可以充分反映出劉邦對項羽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
3.人物性格展現(xiàn)
對于人物傳記來說,其創(chuàng)作要點就是在文章之中表現(xiàn)出人物性格,從而展現(xiàn)出歷史事實。通過對人物性格描寫,可以使讀者快速了解人物之間關系,從而對故事發(fā)展也可以進行推測,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在《項羽本紀》之中,司馬遷通過大量筆墨,充分表現(xiàn)了項羽性格上的方方面面,讀者通過這些描寫,也可以了解到項羽為何可以稱霸一時,但最終卻落得失敗的命運。
司馬遷在描寫項羽語言和語氣時,多次使用“必”。而這一說法可以充分表現(xiàn)出項羽自信心。如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nèi),破秦軍必矣”。這種語氣表現(xiàn)了項羽必勝的決心,同時也可以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出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從而也為其今后失敗埋下了伏筆,
除了表現(xiàn)項羽自信之外,司馬遷還在文中表現(xiàn)項羽感嘆之情。通過這些感嘆,可以使讀者了解到項羽堅定的意念,以及王者風范,從而使讀者了解到一個立體的項羽。同樣司馬遷也花費了大量筆墨來描寫劉邦,雖然相比于項羽劉邦的言語并不算多,但是這些言語你也可以充分表現(xiàn)出劉邦人物個性。劉邦多次在遇到危險時,會向自己身邊人尋求解決方法,而此時劉邦會說“為之奈何”。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劉邦膽小的性格,但同時也可以看出,劉邦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善于借助他人力量,從而為自己將來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礎,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
結(jié)束語:
《項羽本紀》是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篇重要教學內(nèi)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對于我國歷史文學的地位。通過加強研究《項羽本紀》語言特點,可以使人加深對于《史記》理解,從而對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產(chǎn)生更深刻的體會。
參考文獻:
[1] 黃巖.《史記·項羽本紀》中人物語言的特點[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6):113-114.
[2] 徐平.《項羽本紀》的細部解讀[J].文學教育(下),2012,(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