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佳
摘 要:小說《裂縫》自出版以來備受關(guān)注,其中塑造了具有雙性特征的人物,他們能與大腦中的另一性別和諧相處,在現(xiàn)實中也能更好地與異性相處。男女兩性起初處于敵對狀態(tài),后又逐漸融合,這是必然趨勢。這些都體現(xiàn)了萊辛的雙性同體思想。
關(guān)鍵詞:雙性同體;萊辛;裂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9-0-02
一、引言
多麗絲·萊辛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她是繼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因為她“用懷疑、熱情和構(gòu)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jīng)驗的史詩”。她的長篇小說《裂縫》于2007年出版,正值萊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際,因此備受矚目。這部小說借羅馬帝國歷史學家之口,講述人類起源神話。初民有女無男,以單性生殖繁育女嬰兒,后來基因畸變,產(chǎn)生了男嬰。男女性格迥異,男性冒險進取,女性謹慎保守。因此兩性族群經(jīng)常沖突。后來發(fā)覺雙方應(yīng)該相互學習,合作共存。
二、關(guān)于雙性同體理論闡述
雙性同體,又名“雌雄同體”,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意思是一種身上同時有女性和男性特點的人群。伍爾夫在文學理論《一間自己的房間》中首次將雙性同體思想作為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提了出來,她認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當中都有兩種力量在統(tǒng)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人的頭腦里,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里,女人勝過男人。正常而又舒適的存在狀態(tài),就是在這二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之時。如果一個人是個男人,那么頭腦中的那個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響;而一個女人也一定和她頭腦中的男人有著交流?!笔聦嵣?,能與自己身上另一種性別力量和諧相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與異性相處,懂得尊重彼此的差別,并能很好地與異性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在萊辛的《裂縫》中,我們可以從她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作品中兩性關(guān)系從分裂到融合的過程看出她的雙性同體思想。
三、《裂縫》中雙性同體思想的解讀
1.具有雙性同體性格特征的人物代表
(1)歷史學家—具有雙性人格的男性
在敘述人類起源的故事時,多麗絲·萊辛選擇的是羅馬的一位男性歷史學家,這樣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隱含意義。這位羅馬歷史學家有兩段婚姻,在之前的一次婚姻中,他雄心勃勃,努力工作,與妻兒在一起的時間很短,這時候的他心中的男性特征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心中的女性特征完全則處于受壓抑狀態(tài),缺乏對家庭的關(guān)心和了解。他的兩個孩子在戰(zhàn)斗中犧牲后,他很后悔,他頭腦中的女性特征逐漸復(fù)蘇,他的人格逐漸開始成長為雙性人格。第二次婚姻后,這位歷史學家開始對嬰兒非常著迷,他認為自己“從來沒像現(xiàn)在這樣感興趣,甚至連國家大事也沒有讓我如此著迷”。他開始學會照顧孩子,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覺得每天都有新發(fā)現(xiàn)。他感激“兩個孩子,確確實實已經(jīng)成了我生命中最好的賜福了”。婚姻經(jīng)歷使得他成長為具有雙性特征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是具有雙性思維的人。雙性同體思想認為,“任何一個從事寫作的人,若是想到自己的性別那就是毀滅性的?!陬^腦中首先須有女人和男人的某種合作,然后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才能得以完成。”萊辛選擇了一位具有雙性思維的人來充當人類起源的敘述者,他的敘述就不會帶有偏見,這一點體現(xiàn)了她的雙性同體思想。
(2)馬羅娜—具有雙性人格的女性
馬羅娜是裂縫族人后期的領(lǐng)袖,她身上同時具有女性和男性的性格特征。她是這部小說中具有雙性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
①馬羅娜身上的女性性格特征
首先,馬羅娜作為女性的領(lǐng)袖總是思慮周全,對任何一件事情都盡量思前想后,反復(fù)思慮?;羯匙龊芏嗍虑槎际乔房紤]的,由于他的粗心大意,很多小男孩都喪命了,在他每次做了這些欠考慮的事情后,馬羅娜都會去大聲斥責他并讓他盡力挽回。霍沙和男人們?yōu)榱颂与x女人們的監(jiān)督和抱怨甚至想一走了之,但是由于欠缺思考,他沒有意識到這項決定的潛在的危險和可能會引起的可怕后果。當馬羅娜得知這件事情后,她一下子就想到了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霍沙他們計劃的是長途旅行,有女孩子和他們一起去的話她們就會懷孕而成為旅途的負擔,還有新生兒需要照料,有小男孩和他們一起去的話,小男孩們則有可能因為男人們的疏忽大意而面臨危險甚至喪命。馬羅娜和霍沙爭吵得很厲害,阻止了他帶小男孩去,但卻未能阻止他離開的想法。后來,旅途中發(fā)生的一切也證實了她所考慮到的這些問題。馬羅娜通過思慮所看見的問題,男人們只能想象。其次,馬羅娜也很細心、謹慎、有耐心,在照顧嬰兒方面,馬羅娜和女人們是不辭辛苦、謹小慎微,生怕出一點差錯,男孩們受傷后也總是由她們來護理照顧,而男人們對這些事情總是躲得遠遠的,小男孩長大后,他們不能特別注意到小孩子的安全問題,把他們當成大人對待。每次與霍沙爭吵,馬羅娜總是耐心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她反復(fù)說的一句話是,“難道你不關(guān)心我們?”盡管霍沙經(jīng)常對她說的話置之不理、不屑一顧,她還是愿意去和他爭論、永不放棄。最后,馬羅娜很寬容大度。當意識到自己犯錯的霍沙回來后,盡管馬羅娜知道霍沙這次遠征所帶來的種種惡果后很悲傷,在對他進行歇斯底里地訓斥之后,她最終還是選擇原諒那個已經(jīng)跛了腳的霍沙。在馬羅娜的懷抱中,霍沙得到了愛,得到了諒解。綜上所述,馬羅娜身上具備很多女性性格特征。
②馬羅娜身上的男性性格特征
首先,馬羅娜作為女人的首領(lǐng)很有魄力,‘她統(tǒng)治著女人們居住的海濱,不是像老嬤嬤那樣昏昏欲睡,而是風風火火。其次,馬羅娜為女人們做決定時很果斷,當她認定霍沙遠行的不明智時,她會去和他爭吵甚至阻止他,并勸說女人們不要隨他們而去,即使代價是男人們走后將沒有新生嬰兒出生。最后,馬羅娜也是一個冷靜、理智的人。男人們離開后,女人們有一陣騷動和焦躁不安,她們甚至互相尋事打架,馬羅娜總是離她們的爭論遠遠的,她能冷靜下來去理智地分析她們之所以這樣的原因,而不是盲從。
2.兩性之間從分裂到融合的必然趨勢
小說中,最初兩性在沒有性別意識之前,會因為彼此的差異而互相排斥、敵對、憎恨,他們都嘲笑對方的生理結(jié)構(gòu),以為自己的更神圣、更優(yōu)越。裂縫族感覺自己的身體非常美麗,就像是長滿了紅花的那條裂縫一樣,但是感覺男人的身體除了有一塊腫塊外,有時候還會像海鞘那樣突起,于是就把男性看成是有殘疾的“怪物”。生下“怪物”的女性甚至會遭到嫌棄。同樣,男性會覺得裂縫族生孩子的情景十分惡心。但是,隨著兩性斗爭的不斷深入和惡化,期間也發(fā)生過群奸殺人事件,隨著裂縫族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雙方都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逐漸走向了融合。
其實,兩性走向融合是必然的趨勢。從生理需求上講,當裂縫族人有了自我意識,她們在不知不覺中被男性吸引,并在性別本能的驅(qū)使下開始不再仇視、走向融合。而且,當裂縫族人不再具有單性繁殖能力,只能通過和“怪物”(男性)結(jié)合才能繁衍后代時,他們就更不得不走向融合。從心理需求上講,兩性在感情上面也需要互相諒解和幫助。雙方具備不同的優(yōu)勢,任何一方都不應(yīng)該過分指責、抱怨對方的缺點,而是應(yīng)該互相理解、包容。兩性情感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小說中,男人們離開后,女人們意識到她們對男人們的依賴,而出走的男人們也懷念女人們的嘮叨。在小說結(jié)尾處,霍沙在馬羅娜的擁抱中得到了原諒和愛。他們逐漸明白,男人和女人想要更好的生活必須要團結(jié)協(xié)作,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幸福。所以,兩性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四、結(jié)語
《裂縫》詮釋了萊辛的雙性同體思想,具有雙性人格的人才能與異性和諧相處,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應(yīng)該壓抑大腦中的另一性別特征,此外,兩性是平等的,過于強調(diào)任一性別的優(yōu)越性都是不對的,雙方應(yīng)和平相處,取長不短,為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而不斷合作,兩性融合亦是歷史潮流的必然趨勢。當今社會,兩性問題也是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之一,雙性同體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兩性問題的一種思路。
參考文獻:
[1]Doris Lessing.The Cleft[M].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8.
[2]多麗絲·萊辛(英).《裂縫》[M].朱麗田,吳蘭香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弗吉尼亞·伍爾夫(英).《一間自己的房間》[M].田翔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
[4]弗吉尼亞·伍爾夫(英).《伍爾夫隨筆全集(第二卷)》[M].王義國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王麗麗.《多麗絲萊辛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6]夏長志. 萊辛《裂縫》中的兩性關(guān)系的解讀[J]. 短篇小說,2013.
[7]王子勤. 從“裂縫族人”的設(shè)定來看多麗絲·萊辛的“雙性同體”思想[J]. 青年文學家,2014(11).
[8]張建春,雷明珍. 從《裂縫》看多麗絲·萊辛的雙性同體觀[J]. 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4).
[9]李學芹. 雙性同體視角下對《裂縫》的解讀[J]. 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2.
[10]李靜. 從《裂縫》看多麗絲·萊辛對女權(quán)的超越[J]. 文學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