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卡夫卡的作品具有怪誕離奇的特征,他擅長以荒誕的形式來展現(xiàn)人的異化世界,而在描寫異化的過程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他對人的深切的關注。我們從《變形記》可以看到人的自由被現(xiàn)代文明所剝奪了,社會中各種緊張關系的擠壓使得人被迫“異化”。
關鍵詞:卡夫卡;異化世界;《變形記》;人文精神
作者簡介:李娜(1989.5-),女,山西晉中人,天津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02
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弗朗茨·卡夫卡是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公認的西方現(xiàn)代派的鼻祖。他生在正值西方社會處于世紀之交的轉型時期,此時舊的信仰已然淡出歷史舞臺,而新的出路以及信仰尚未被發(fā)現(xiàn),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們帶來精神上毀滅性的打擊,整個歐洲社會流露出無望悲觀的情緒??ǚ蚩ㄇ逍训卣J識到了這一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因此他的作品如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處于孤獨無望境地的西方人在荒誕、非理性的世界中生存的困境和悲慘的遭遇。英國詩人奧登曾說過:“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xiàn)代人的困境?!盵1]不難看出卡夫卡作品閃爍著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光輝,以及他本人對人的深切的關注。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學不可或缺的“靈魂”,是不可讓渡的一種存在,對它的肯認意味著一種人文意識在審美主體中的確立。[2]人文精神是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在不同層面有不同的界定。就其定義來看,人文精神是人的思想意識、思維習慣和心理活動中的人文主義傾向,是關注人的本性、尊嚴、價值、潛能的全面發(fā)展的一種博大的情懷和廣博的意識。它的核心內涵是人文主義,也可以說是尊重精神的價值。
從發(fā)展來看,人文精神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中,但是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不斷成長、資產階級的日益壯大成熟和科學技術的逐漸進步,人類開始不斷探索以此來論證“人”的自身價值和力量,最后終于發(fā)現(xiàn)其實自身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和主宰力量,理性地指出天堂和來世只是人們虛幻的想象出來的境界,現(xiàn)世社會才是人類自己價值的所在。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從古代的朦朧而幼稚逐漸發(fā)展到近代的明確而成熟,成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強大思想武器。新的人文精神繼承了過去人文主義的優(yōu)秀部分,強調首先要把人當做人看待,反對一切可能使人異化為他物的因素;強調關心他人和社會的幸福,關懷人類的發(fā)展和未來。[3]
卡夫卡異化世界里的人文精神
卡夫卡作品所包含的現(xiàn)代人文精神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學人文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fā)揚。資本主義社會的重重壓迫使得人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最后被異化。這些無疑都流露出了危機,卡夫卡意識到了人類自身悲劇的根源,感到在這樣的時代中,人的悲劇命運注定是無法改變的。他的創(chuàng)作是對新的人文精神的最佳闡釋,他意在強調要把人當做人看待,摒棄一切可能使人異化為他物的因素;強調關心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的安定,關懷人類的發(fā)展和未來。
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異化——《變形記》
卡夫卡的中篇小說《變形記》是我們最熟悉的著名作品。作者通過描寫人變成大甲蟲的荒誕故事,意在向我們展現(xiàn)現(xiàn)代人喪失自我后在絕望中拼死掙扎的精神狀態(tài)?!蹲冃斡洝防锏闹魅斯窭锔郀柺俏鞣?0世紀文學中典型的關于異化的形象,他的看似荒誕無稽的遭遇卻形象地表現(xiàn)了當時的人們?yōu)榱司S持生計而不得不從事自己不喜歡的職業(yè),自我的精神和肉體遭受的種種壓迫。人作為人的價值遭受了貶低,這是作品帶給我們的啟示。
工作上,格里高爾是個沒有自理能力的人。為了抵清父親破產欠公司經理的債務,格里高爾每日為公司奔波,但是仍無法取得上司的信任。他也曾試圖擺脫工作的束縛,但債務使得他為公司賣命,忍受責備?,F(xiàn)實壓迫、控制著他的生活,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屬于自己真正的位置,在這種“淪陷”狀態(tài)中他完全失去了支配自我的能力,泯滅了人作為人的自主性,只能勉強在孤獨與恐懼中做一些無謂的掙扎。置身于黑暗世界的格里高爾只是作為一個麻木、茫然、不知所措的個體而存在,沒有精神樂園的他內心是空虛、寂寞、苦悶、煩躁的。這是現(xiàn)實使得人們沒有了自由、自主,人們生來只能作為“奴隸”而存在,只能是被迫機械地運轉的機器最真實的寫照。
在家里,格里高爾是經濟支柱,一家人要靠他的那點收入來維持生計,同時他也把養(yǎng)家糊口視為己任。這種生活只是出于一定意義上的責任,是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除了謀生根本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意義,在精神層面失去了對終極目標的關心和追求,也就談不上什么所謂的人生的樂趣和追求??ǚ蚩ㄔ凇爸\生職業(yè)”和“寫作藝術”之間苦惱過,而這一切都源于他父親事業(yè)的成功以及對其專制家長式的教育,盡管他酷愛文學,可是為了家人的生存,為了自己的父母,在博士畢業(yè)后,他不得不選擇在一家工傷事故保險公司干份自己厭惡的工作。雖然他曾請求過父母同意他辭掉工作以此來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但是父母卻拒絕了他的寫作計劃,他的父親甚至對卡夫卡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志趣常加以嘲笑。卡夫卡從小就對父親既敬仰又畏懼,他至死都一直堅持干工傷事故保險公司的工作,即使內心痛苦,也未曾違背父母的意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的一生就是在矛盾痛苦中度過的。由此可見生活奪去了人的自由和支配自我的權力,甚至“把人自己的身體也從他那里異化出去了”[4],這是可悲的現(xiàn)實。
格里高爾在一天早晨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他非常著急,但是在慘遭厄運的時刻,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人的溫飽問題。作者試圖在告訴我們正是這種為生計所感到的憂慮改變并毀滅了一個人。在作者看來,現(xiàn)代人的個性已被群體所淹沒,在這個世界上他們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像古希臘神話里俄狄浦斯王一樣,當他自以為可以與異己的力量作斗爭時,他其實已被命運的枷鎖所禁錮,最后只能落到迷失在異地他鄉(xiāng)的地步,不清楚自己為何物又將走向何方。在這個意義上,卡夫卡的《變形記》其實是對遠古時代關于人和命運抗爭神話主題的重新奏響,當然更顯人的悲哀、凄苦與絕望。
格里高爾變形后,他那副“蟲相”嚇得主任倉皇而逃,母親昏厥于地,父親甚至從后面重重地給了他解脫性的一腳。他沒有如自己期望的那樣得到他們的諒解,他被視為異類。格里高爾的內心無法得到安慰,曾寄希望于家人,希望能夠得到家人的幫助和理解,但是希望落空了,他得到的是母親對他的恐懼、父親的暴力和妹妹的厭棄。家人對格里高爾態(tài)度的這種變化,將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那種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暴露無遺。異化使可怕變得平庸,又使平庸愈見可怕。面對巨大的壓力和嚴酷的現(xiàn)實時親情顯得如此薄弱,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系不復存在了,現(xiàn)在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非是已經被完全異化之后的關系。這悲慘的境遇進一步讓我們看到西方現(xiàn)代世界中人與人因無法溝通而產生的孤獨、冷漠、悲涼,讓我們更加注重人文關懷的滲透,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
卡夫卡的作品書寫的是真實的人的世界且直指人的內心深處,他道出了我們熟視無睹的困境以及那種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他不僅找到了造成人們靈魂深處傷痛的癥結所在,而且也對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進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ǚ蚩ㄔ噲D為我們真實反映在那個荒誕的世界里人們一味去排斥那些被迫異化的人,但卻不知道真正能讀懂自己的恰恰是這些被異化的“非人”,這其中透露著他對這個缺乏人文關懷的世界的厭惡,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擔憂。作者用這種冷漠嘲諷的語言試圖喚起人們對自我的關注,對他人的關懷。小說的“變形”,折射出的是現(xiàn)代人那種冷漠和麻木的神經,是對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性揭示,也是“異化”現(xiàn)象最經典的一種描寫。
我們可以看到卡夫卡小說里所特有的象征性、荒謬性和冷漠性。我們從卡夫卡作品中所得到的啟示就是:要把人當做人看待,摒棄一切可能使人異化為他物的因素,要關心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的安定,關懷人類的發(fā)展和未來。
注釋:
[1]袁可嘉.歐美現(xiàn)代派文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259.
[2]孟昭毅.羅摩衍那[G].人文精神的現(xiàn)代闡釋.
[3]樂黛云.比較文學原理新編[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4.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A].朱光潛全集[C].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