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晴
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魯迅是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的豐碑,兩人都是各國文壇的頂尖人物。一次赴日留學的經歷,把魯迅和夏目漱石聯(lián)系在了一起。夏目筆下的人物,生動細膩,又帶有絲絲哀愁,魯迅筆下的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因為魯迅非常推崇夏目,所以兩位大文學家的作品中,在對人物形象的描寫上,也不免有許多值得研究的相似之處。
關鍵詞:夏目漱石;魯迅;“間離”;描寫方式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2
《道草》是夏目漱石唯一一篇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于1915年6月3日—9月14日在《朝日新聞》上連載,后來集結整理成單行本出售。作為夏目漱石后期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和研究夏目漱石生平以及思想變化的重要資料,具有重大的文本和史料研究價值。
《彷徨》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入其1924年—1925年創(chuàng)作的11篇小說。語1936年8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次出版。整部小說處處滲透著著對生活在封建社會重壓下的農民和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對于警醒當時世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道草》中的“間離”
《道草》一書,全文圍繞著留學歸來的健三,面對多年不見卻來要錢的養(yǎng)父,以及生活在自己身邊的妻子、姐姐姐夫等一眾親戚問自己要錢這件事而展開。著力刻畫了主人公健三面對新舊世界的文化沖突,在多變的社會中,如何平衡金錢與自己的志向和親情之間的故事。
在《道草》中,夏目花費筆墨最多的一個女性形象是健三的妻子。雖然在作品中甚至都沒有出現(xiàn)過她的名字,總是以“妻子”代稱,但是也可以看出,這個形象是除了主人公健三之外的,著墨最重的一個形象。因為《道草》是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所以在健三及其妻子的身上,也能多少看到夏目自己和夫人鏡子的影子。拋去歷史上夏目夫妻不和,甚至夏目鏡子是有名的“悍婦”這些傳聞。在作品中,夏目采取了一種作者與角色,甚至角色與角色相互間離的敘述方式,投射到文本之中,就是健三與妻子的互動。
健三和妻子是夫妻,理應是和和睦睦,親密無間,但是健三卻對自己的妻子相當疏遠,甚至比對外人還要疏遠,他與妻子之間有各種各樣的隔閡,健三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無法與自己的妻子溝通。比如就生孩子這一問題,妻子表示“做女人真是太沒意思了!”健三卻說“那是女人的義務,也沒辦法?!逼拮勇牶笈c丈夫賭氣,說“反正生的時候會死的,無所謂了?!逼拮又皇窍氲玫浇∪年P心,可是健三不但沒有任何表示,而且還想回嘴說“那就去死吧”。對女性,健三表示出了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這也正是作者采用的“間離”方法,即健三夫婦關系的疏遠。
健三是一個有學問的人,還有留洋的經歷,看得高,也看得遠。雖然一直自命清高,但是卻永遠也無法擺脫金錢和世俗的泥潭,這一點讓他相當矛盾。因為妻子是與他最親近的人,所以健三自然而言把這種怨氣發(fā)泄在了妻子的身上。健三經常因為一些無來由的事情數落自己的妻子,對妻子一點都不體貼。當妻子為她解釋生產的事情時,“健三露出吃驚的表情。他原文以為孕婦越是臨近生產,就越應該運動,沒想過下腹或者腰部會有多吃力。他失去了強迫妻子運動的勇氣和信心。”而且健三還表示,“雖然姐姐不會寫字,不會縫衣服,我還是喜歡她那樣體貼尊重丈夫的女人。”當孩子出生時,健三“一下子成了三個女兒的父親,心里不免責怪妻子:這么一個勁兒地生女兒,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但他沒有想過自己對此也負有責任?!苯∪恢卑哑拮赢敵赏馊耍苌倏紤]妻子的感受。妻子雖然勤勤懇懇,甚至當掉了自己的嫁妝來補貼家用,但是健三一直與她保持著疏離的態(tài)度。健三始終是清醒的,與自己的妻子保持著距離。因此,讀者也是清醒的,與作品中的人物保持著“間離”。
二、《彷徨》中的“間離”
《彷徨》是魯迅短篇小說集的代表作。這本只有幾十頁的集子,卻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人物畫廊提供了眾多經典的形象:祥林嫂、呂緯甫、四銘、魏連殳、子君和愛姑……眾所周知,魯迅寫文章時的筆調是冷漠和諷刺。諷刺是哀嘆中國人為何如此不自愛,不上進。冷漠是想提醒國人幡然醒悟,發(fā)憤圖強。在《彷徨》一書中,最典型的采用“間離”這種敘述形式的就是《示眾》這一篇。
在《示眾》一文中,出現(xiàn)了眾多人物,但是他們都沒有名字,都沒有具體的身份特征,他們都是小人物,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幼,他們毫無緣由的聚在一起觀看示眾,又毫無緣由的離開。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看,也不知道自己看的究竟是什么,他們都是看客。冷靜的看著熟悉卻又陌生的世界,事事都參與其中,卻又事事漠不關心。他們看別人,他們也被別人看。相對于彼此來說,雙方都是看客,也都是被示眾之人??磁c被看,變成了一個二元對立的形象??吹臅r候,站在圈外看;看完之后,迅速若無其事的離開,絕不參與其中。這就是魯迅使用的“間離”,永遠清醒,又永遠無知。永遠不可能掌握主動權,實現(xiàn)當家做主。“看客”一詞,不但很好的表明了距離上的關系,也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疏離的態(tài)度。夏目所使用的“間離”,在這里已經提升了一個層次,不再是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疏遠,而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冷酷無情。
《祝?!芬黄m名為“祝?!?,但是縱觀全文,卻沒有一絲喜慶的內容,通篇都是對祥林嫂悲慘身世的描寫。而且祥林嫂的悲劇也不僅僅是來自自身,更多的是來自他人,也就是那些圍觀的“看客”們之間的冷言冷語。在一次次的“風刀霜劍嚴相逼”之后,終于逼死了祥林嫂。人們在提到祥林嫂時,總是帶著一種調侃的語氣,不論是祥林嫂剛來魯鎮(zhèn)時,大家猜測她的身世“恐怕是逃出來的”,亦或是祥林嫂在經歷了喪父喪子之痛后,調侃她“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么大了么”,或者是在祥林嫂捐了門檻忙活祭祖的時候,四嬸那驚慌失措的一句“你放著罷,祥林嫂!”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魯鎮(zhèn)上的人都沒有真正的同情過祥林嫂,祥林嫂只是大家茶余飯后的笑柄,甚至是發(fā)泄心頭不滿的一個沉默的受氣包?!伴g離”效果的使用,讓祥林嫂和魯鎮(zhèn)的居民涇渭分明,讓祥林嫂意識到自己永遠也不可能變成一個“真正”干凈的人。魯鎮(zhèn)上的人始終都是清醒的,清醒的看著祥林嫂受難,清醒的調侃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清醒的把祥林嫂逼到死。
如果說《示眾》里的“看客”還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還屬于一種盲目的從眾行為,那么到了《祝福》,就變成一件下意識的事情了。大家故意提起祥林嫂的傷心事,并且完全不以為意,還引以為豪。《彷徨》中還有很多以角色之間的“間離”效果還突出國民愚昧性的人物形象,比如《在酒樓上》,呂緯甫與“我”之間刻意的疏離;《肥皂》中,四銘妻想到丈夫是為了一個討飯的女人才給自己買了這塊肥皂,還“咯吱咯吱洗洗”,大聲斥責丈夫不要臉,但是后來卻一個人默默的用上了肥皂,還以之為美。前后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把讀者弄了一個措手不及,但是“間離”效果達到的目的卻又在情理之中。鄙視丈夫愚昧的妻子,自身也沒有多么開明,反而比想象中的更加愚昧,這就是“間離”所達到的效果。
三、總結
“間離”作為一種戲劇表演形式,是由德國戲劇家貝爾托·布萊希特提出來的。使用“間離”效果,可以揭示事物的因果關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xiàn)實的可能性。布萊希特是第一次總結這一理論的人,但夏目漱石的生活年代遠早于布萊希特。
縱觀《道草》一書,連題目都有幾分疏遠的意思,路邊不起眼的野草,正是主人公健三茫然的人生的縮影,也是夏目在“修繕寺大患”后的心理狀態(tài),焦慮、困惑、迷茫。魯迅在留日期間深受夏目的影響,甚至還親自翻譯過夏目的短篇小說。因此,魯迅也借鑒了夏目“間離”的描寫方式,并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用自己辛辣的筆調寫出了國人的種種弊病,寫出自己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嘆息?!伴g離”效果的運用,為兩位文豪的作品增色頗多。
參考文獻:
[1][日]夏目漱石.路邊草[M].魏雨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
[2]魯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于麗.異類敘述者話語中的二聲結構——夏目漱石與魯迅的比較文學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