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張俊強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神話原型批評解析《圣經》對托馬斯·哈代創(chuàng)作的影響”(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28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卡斯特橋市長》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的著名長篇小說。本文運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主要從人物原型和情節(jié)原型兩個方面分析了《卡斯特橋市長》這部作品中的《圣經》原型。
關鍵詞: 《卡斯特橋市長》;《圣經》;神話原型批評;原型
作者簡介:王艷(1980-),女,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美文學和教學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8-0-02
一、引言
托馬斯·哈代是英國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他也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一生共發(fā)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犊ㄋ固貥蚴虚L》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之一亨查德年輕的時候由于窮困潦倒,生活艱辛,染上了酗酒的惡習。在一次醉酒之后,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賣給了別人,但事后卻受到了良心的譴責,后悔不已。從此以后,改邪歸正,滴酒不沾,發(fā)憤圖強,逐漸成為非常富有的糧商,后又當選為卡斯特橋市的市長。一次而然的機會使他與青年伐夫里相識,并把他留作自己的助手。沒過了多久,亨查德的生意出現了危機,接連出現虧損,同時,他與伐夫里之間也出現了矛盾和隔閡,伐夫里與他分道揚鑣,另立門戶。最后亨查德破產了,糧行也被伐夫里收購,自己也成了伐夫里的雇工,與此同時,自己的市長地位也被伐夫里所取代。亨查德幾乎在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曾經擁有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到了伐夫里手里。由于受到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雙重打擊,亨查德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一個人孤苦伶仃,最終悲慘地死去。
二、原型批評理論
原型(archetype),這個詞是由希臘文的arche(原初)和typo(形式)構成的。原型批評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弗萊認為,文學起源于神話,神話中包含著后代文學發(fā)展的一切形式與主題。正是在這個最一般的意義上,弗萊把神話稱為文學的原型?!拔膶W起源于神話,正是這一原理才賦予文學以千百年來雖經意識形態(tài)的一切變化,仍具有其傳播的力量。在弗萊的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話主要指有關圣經的神話故事,也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的故事。原型的原意就是指最初的形式,弗萊認為最初的文學樣式是神話,而神話就是“某種類型的故事,講述的主角是神或比人類力量更為強大的存在物的故事”。在弗萊看來,《圣經》是最為廣博的神話故事全集。從文學的視角看圣經,它不再僅僅是基督教的至上經典,引用教義的源泉,而是以神話的方式講述著人類生存的全部歷程。文學作品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情節(jié), 在敘述著一個神話故事或者一個神話故事的某一個或某幾個部分而已。因此, 要想深入研究西方文學就必須將圣經以及所包含的神話故事作為源頭。
三、《卡斯特橋市長》中的《圣經》原型解析
哈代從小深就熟讀《圣經》和很多古典文學名著,這對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犊ㄋ固貥蚴虚L》作為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到圣經的原型和影響,本文主要運用原型批評理論重點從人物和情節(jié)兩個方面解析了《卡斯特橋市長》中的《圣經》原型,揭示了《圣經》原型對《卡斯特橋市長》的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影響。
3.1人物上的《圣經》原型解析
在《卡斯特橋市長》這部作品中,哈代主要塑造了亨查德和伐夫里這兩個人物。而這兩個主要人物都能在《圣經》中找到相應的原型,亨查德的原型主要有兩個,該隱和掃羅;伐夫里的原型同樣也有兩個,亞伯和大衛(wèi)。
在《圣經》中,該隱是亞當和夏娃的大兒子,亞伯則是小兒子。在祭拜上帝的時候,由于上帝更喜歡亞伯供奉的東西而引起了該隱的妒忌和不滿,最終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亨查德和伐夫里本是親密的生意伙伴,但當他看到伐夫里由于頭腦更靈活,經營更加有方,聲望和地位都要超過自己時,便逐漸產生了妒忌和恐懼心理,同時也使二人之間產生了一些隔閡和矛盾。也正是這種心理狀態(tài)使他最終走上了悲劇道路,這和該隱的結局幾乎是一樣的。
除了和《圣經》中的該隱和亞伯對應之外,亨查德和伐夫里身上還有《圣經》中的掃羅和大衛(wèi)的影子。掃羅和亨查德在性格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掃羅和亨查德雖然都一度在事業(yè)上取得了成功,但是性格上的又有一些共同的弱點。二人都很固執(zhí),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而且太過貪婪和自私,有著強烈的妒忌心,妒忌別人的才能和智慧。掃羅在戰(zhàn)爭中自己偷偷地留下了一些戰(zhàn)利品,由于妒忌大衛(wèi)的才能和逐漸提升的榮耀和地位,想方設法去除掉大衛(wèi),但是沒有成功,最后,由于自己的固執(zhí),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在戰(zhàn)爭中失敗,自殺身亡。而大衛(wèi)則充分利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率領以色列人打敗非利士人,并最終成為國王。亨查德通過努力,開辦了自己的糧行,并成功地當選為卡斯特橋市的市長,但是他的固執(zhí)、妒忌和草率的性格使以及想保護自己榮耀和地位的想法使他和伐夫里產生不了不可調和矛盾,而伐夫里則通過的自己精明能干最終取代了亨查德的經濟地位,并成功地當上了市長。
3.2情節(jié)上的《圣經》原型解析
除了在人物描寫和設計上可以在《圣經》中找到原型之外,《卡斯特橋市長》在故事情節(jié)的構建上也可以看到《圣經》的影子和原型。掃羅年輕的時被先知撒母耳膏王,成為以色列的國王,在同敵人的戰(zhàn)斗中,大勝而歸,但是由于自己的私心和貪欲,違背先知和上帝的旨意,私自留下一些戰(zhàn)利品歸自己所有,因而他必然由于自己的“罪行”會受到應有的懲罰。正是在這樣的情況,大衛(wèi)適時地出現了,他是作為掃羅的助手而出場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在很多方面展現出更多的才華和領導才能,他逐漸變成掃羅潛在的競爭者和對手。這一切都引起了掃羅的不滿、妒忌、恐懼和仇恨,并最終使他動了殺心,但由于受到別人的阻撓而沒有成功。而他本人卻不顧別人的反對,非要和敵人決一死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不幸失利,羞愧難當,拔劍自殺。而大衛(wèi)則制定周密的計劃,采用適當的戰(zhàn)術,帶領以色列人打敗了敵人,順理成章地成為國王,并使色列人過上了幸福和安定的生活。掃羅的失敗和沒落是由于自己的罪行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
在《卡斯特橋市長》這部作品中,亨查德和伐夫里是兩個主要人物,因而整個故事都是圍繞著二人地位和身份的轉換展開的,這和《圣經》中掃羅與大衛(wèi)地位和身份的轉換過程是非常相似的,在情節(jié)上的構建和設計上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亨查德年輕的時候由于貪婪和自私,在一次醉酒之后把自己的妻女賣給了被人。事后追悔莫及,從此發(fā)憤圖強,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獲得了成功。經濟上獨立,擁有自己的糧行,同時政治上也有所成就,當選為市長。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表面現象,而且是暫時的。遇到伐夫里可以說是亨查德命運的轉折點,伐夫里既是他的“福星”也是他的“克星”,是他的“終結者”。因為雖然伐夫里一度幫助他在事業(yè)上取得了成就,但由于矛盾和隔閡的加劇還是使他們二人成為了競爭者和對手,結果是亨查德一敗涂地,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程度上說,伐夫里是“踩著”亨查德的肩膀才“爬到”他之上的,亨查德是伐夫里成功的奠基者和鋪路石,表面上是伐夫里“利用”了亨查德。但這一切都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和逆轉的。因為這些都是上帝安排和決定的,誰也無法改變。因為亨查德出賣自己的妻女就已經犯下罪行,就像“原罪”一樣,是注定要受到懲罰的。因而亨查德的結局是必定是悲慘的,是上帝對他懲罰的結果,他被伐夫里所取代也是必然結果。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卡斯特橋市長》這部作品中人物刻畫和情節(jié)構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人物的塑造上,還是整個情節(jié)的設計上,都深受《圣經》的影響,都體現出了《圣經》原型。運用原型批評理論分析《卡斯特橋市長》這部作品不但可以加深對作品本身的認識,而且有助于人們更加全面了解《圣經》,領略它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對人類文學和文化的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任海云. 論《卡斯特橋市長》中的《圣經》原型及其啟示[J]. 蘭州商學院學報,2006,4.
[2]周彥. 《卡斯特橋市長》的原型分析[J]. 黃山學院學報,2008,2.
[3]劉曉燕. 《卡斯特橋市長中》亨查德性格的二元對立[J].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1,9.
[4]張慧. 從原型批評角度淺析《卡斯特橋市長》[J].文化商業(yè),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