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玲
注意事項:
駁論點,無論采用直接反駁還是采用歸謬法,都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要抓住錯誤觀點的要害。只有抓住要害,才能擊中要害。為此,必須在反駁之前對錯誤觀點作認真的分析。
2.要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在反駁錯誤觀點的同時,注意確立正確觀點。這就是邊破邊立,先破后立,破立結合,不能只滿足于“破”而忘了“立”。
3.要以理服人。反駁不是“吵架”,不能以“罵”代駁,不能搞壓服,而要以事實為武器,以正確道理為武器,言之有據(jù),言之成理。這樣才能駁得有力,令人信服。
4.要有對象感,區(qū)別對待。對不同的人的不同錯誤觀點,反駁時應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
駁論據(jù)時需注意:
1.駁論據(jù)只適用于把論點、論據(jù)并舉的情況。比如有的人只提出錯誤觀點而不列舉論據(jù),那就不適合用駁論據(jù)的方式。有的觀點明顯荒謬,而列舉的論據(jù)卻似非而是,對此,還是以駁論點為宜,大可不必費勁地去駁斥論據(jù)。與此相反,有的觀點貌似有理,而列舉的論據(jù)則荒謬無稽,對此,就應該采取駁論據(jù)的方式。
2.駁論據(jù),對論據(jù)要認真地分析研究,包括調(diào)查、翻閱材料、查對原著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明確其是否虛假。有的錯誤論據(jù)往往假中有真,魚目混珠,更需要我們細心辨別。
3.為了使反駁更為有力,除了揭露對方論據(jù)的虛假、錯誤之外,還應準備好正確的論據(jù),以便與對方論據(jù)相對比,使之徹底敗下陣來。這種用正確事實來說話的方法是最有力量的。
駁論證則需抓住錯誤論點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漏洞,這漏洞有可能是張冠李戴,有可能是以偏概全,有可能是強加因果,有可能是過于絕對。想要“明察秋毫”,還需要同學們詳盡了解書面表達中的邏輯錯誤。
片段示例:
一
當我說出“我很重要”這句話的時候,頸項后面掠過一陣戰(zhàn)栗。我知道這是把自己的額頭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靈極容易被別人的批判刺傷。許多年來,沒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面對無法承載的親情,我們還敢說我不重要嗎?
面對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們?nèi)绦恼f我不重要嗎?
面對后代,我們有膽量說我不重要嗎?
我很重要。
我終于大聲地對世界這樣宣布。片刻之后,我聽到山岳和江海傳來回聲。
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
讓我們昂起頭,對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無數(shù)的生靈,響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我很重要》
技法點讀
畢淑敏的《我很重要》一文,先批駁國人一直以來的“我不重要”的觀點。此種方法,打破了常規(guī)、陳舊的寫法。其實,當人們充分認識到錯誤觀點的荒謬之處時,再去接納一個與此相反的正確觀點就水到渠成了。
二
30年代中期,茂隆皮箱行貨真價實、生意興隆,引起英國商人威爾斯的嫉妒。威爾斯蓄意敲詐,到茂隆訂購3000只皮箱,若不按期按質(zhì)交貨,除退貨外還要賠償50%的損失。
茂隆皮箱行如期按質(zhì)交貨,威爾斯卻說,皮箱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從而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損失。出于無奈,茂隆皮箱行請律師羅文錦為自己辯護。
開庭了。法庭上威爾斯信口雌黃,氣焰囂張。羅文錦神態(tài)自如,不驚不慌。等到威爾斯講完,羅文錦從律師席上從容站起,并從口袋里掏出一塊大號金懷表,向聽眾展示后高聲問法官:
“法官先生,請問這是什么表?”
法官鑒證后回答道:“這是英國倫敦出品的金表??墒牵@與本案有什么關系?”
“有關系。”羅文錦高舉金表,面對法庭上所有人問道,“這是金表,已無人懷疑。但請問,這塊金表除表殼是鍍金之外,內(nèi)部機件都是金制的嗎?”旁聽者齊聲答道:“當然不是?!?/p>
羅文錦繼續(xù)說道:“那么,人們?yōu)槭裁从纸兴鸨砟??”稍作停頓,又高聲道,“由此可見,茂隆行的皮箱案,不過是原告無理取鬧,存心敲詐而已?!?/p>
法官在眾目睽睽之下,理屈詞窮,只得以威爾斯誣告、罰款5000元結案。從此,羅文錦聲名大振。
——《皮箱與金表》
技法點讀
威爾斯的觀點是茂隆皮箱行行騙,而他的論據(jù)則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皮箱中有木料,就不是皮箱”,羅文錦別出心裁,來了個類比法就把威爾斯的論據(jù)駁倒了!
三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jù)這一點現(xiàn)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lián)”,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lián)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xiàn)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技法點讀
本文第一二自然段闡釋“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觀點,接下來,以國人信“地”“物”“國聯(lián)”等現(xiàn)象,論述如果失去,中國人失去的也是“他信力”,接著作者又義正詞嚴地強調(diào):“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佳作示范:
半中求全
□胡小智
自古以來,人們似乎都推崇為人要完美無瑕,做事需無懈可擊。而在清代卻有這么一個“異類”——李密庵,作了一首《半半歌》,提出了“半好”的獨到見解,認為“半字受用無邊”。我也認為這“半”里有著深奧的道理,特別“話說一半”就是一種高超的技巧和生活的智慧。
話說一半,能給自己留有余地。如果我們說話都如水滸中的豹子頭林沖一般,直頭直腦地一瀉而出,那么最終也可能落得與他一樣的下場——得罪高官被貶到荒涼之地。而蕭伯納這位幽默大師則完全領會到了話說一半的藝術。曾經(jīng)有一位美麗的舞蹈家瘋狂地追求蕭伯納,甚至寫信道:“如果我們以后的孩子有你的頭腦聰慧,我的儀態(tài)萬千,那他便是完美的。”而蕭伯納卻回信道:“如果我們以后的孩子有著你的頭腦,外表卻像我,那他便是個悲劇?!痹谶@個故事中,幽默大師蕭伯納并沒有直言自己不喜歡她,而是隱晦地暗示她,話只說一半,給自己留下了不得罪人的余地,充分體現(xiàn)了說話說一半的藝術。
話說一半,給別人更多想象空間。有時候說話說全了會僵化了別人的思維,使別人很難再有空間去想象和拓展。而說話說一半,則給別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叫作“留白法”。作家們深諳留白之道,林黛玉在魂銷香斷時拼盡全力喊出的話是“寶玉,你好……”,這沒有說完的話究竟是什么呢?曹雪芹故意給我們留下了一段空白,令我們讀之、猜之、思之。如果讓林黛玉直接喊出“你好狠心”,或者“好自為之”,明明白白、透透徹徹,但意蘊全無。正是這空白讓人揣想深悟,作品才不至于流于俗套。同樣,著名作家沈從文在《邊城》里始終也沒有交代儺送有沒有回來,散文大師余秋雨在《垂釣者》中也不說明瘦老人到底釣到魚了沒有,正是這“不交代”與“不說明”才讓讀者無限回味、無限思索,大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妙。如果全都說白了,說盡了,估計也就沒有什么意趣了。
話說一半,能得到更多意見。有些時候,當你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如果一次便從頭到尾說完了,別人就沒有時間仔細思考,提出意見,或者不好意思提出意見。而說話說一半,就能給別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提出更多的意見。馬云在建立阿里巴巴時,并沒有將整個計劃告訴團隊,而是每次只說一半,讓他的團隊有充分的時間思考,之后再收集意見,對之前的計劃加以調(diào)整。正是這種說話說一半方法,才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說話說一半是一種技巧,是一門藝術,只有這樣,你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在半中求全,使自己變得更全能,收獲圓滿的人生。
點評
本文開頭直接反駁一直以來為人們普遍信奉的“真理”——“竭盡全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并由李密庵的《半半歌》引出“話說一半就是一種高超的技巧和生活的智慧”的中心論點。第二自然段中例子恰當且正反舉例。接著,作者繼續(xù)反駁“求全”的論點,列舉的論據(jù)極具說服力。結尾能照應題目,辨明半與圓的關系,既反駁了“一味求全”的錯誤,又巧妙指出追求“半”或許可以帶來“全”的意想不到的結果,閃爍出哲理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