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園小組”策劃的展覽“氣旋棲息者”于3月8日在草場地應空間開幕,展覽呈現(xiàn)了布雷特?斯文森、李然、李亭葳、林科、麻劍鋒、娜布其和陶輝七位藝術家的作品?!皻庑龡⒄摺痹谔岢鑫覀冎茉饧贝僮兓耐瑫r,也提示著當下藝術家的思維狀態(tài)。藝術家在現(xiàn)實中行走,但又抽離于現(xiàn)實,他們重視直覺,但更相信知覺;他們獨立、各具系統(tǒng),其實這不僅僅是此次展覽藝術家的共性,也是當下大部分年輕藝術家的一種狀態(tài)。展覽希望以此激活新的社會意識,重建我們支離破碎的生活,但是我認為這種新的社會意識應該是特別微觀的,它不以某種完整的概念方式出現(xiàn),而可能只是一時的情緒觸動或者某刻的靈光閃現(xiàn)。
I ART:公園小組是什么時候成立的?為什么以團體的方式進行策展工作?公園小組會是一個固定的形態(tài)嗎?還是會不斷發(fā)生改變?
韓麗:公園小組于2014年冬天成立,最初的小組成員為富源與韓麗,目前小組成員增加到四位,新加入了畢昕與楊紫。公園小組成立的初衷為批判性地推進與測試策展的邊界,以策展的方式發(fā)現(xiàn)新的探討議題或新的思考方式,團體的工作方式當然對于這一意愿而言在層次上與內容上,都具有更多可能性。小組的形態(tài)不排除會在某些時刻發(fā)生改變,我們就像這一時刻在“公園”之中相遇的、有著共同訴求的旅人,因此變化也是必然的,只是無法預測。今年下半年,公園小組將開始運營獨立的非盈利項目空間,而我們也期待在變化之中迎向新的光亮。
I ART:看到你們此次展覽的文字內容,其實是把我們所處周遭比喻為龍卷風的中心,為什么會有這么暴力的比喻?
韓麗:生活本來就并不容易,尤其對于不在社會標準系統(tǒng)尺度之中的藝術家而言,個體的選擇相較于宏觀的歷史也總是微弱的。實際上,這樣的比喻并不暴力,而影射了一種確切的事實,是我們每天都在經(jīng)歷與面對的日常狀態(tài),然而這種對于“暴力”的感知前提是自省的感受力的存在與覺醒。
I ART:“氣旋棲息者”選擇了七位年輕藝術家,想知道你們作為策展人對他們進行觀察后的個人感受。
韓麗:實際上即使存在“策展人”的身份區(qū)分也并未使我們具備優(yōu)先觀察藝術家的權力與視角,甚至可以說,所謂的“觀察”是相互的,因為七位藝術家與我們是同齡人,只能說我們在這次展覽之中集結成為一個具有溝通關系的臨時社群,我們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I ART:展覽中不同作品的感覺構成了整個展覽主題的氣氛,那你們能談談選擇的作品與主題之間的感覺聯(lián)系,或者探討的問題聯(lián)系?
韓麗:其實這次展覽最集中希望回答的問題就是年輕的藝術家在紛亂的生活、在全球化的文化交錯的縫隙之中,如何更加明確與清晰地應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以及周遭的現(xiàn)實?!皻庑龡⒄摺边x擇的七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是直覺性的,并未對技術、材料或形式產(chǎn)生過多的迷戀與依賴,因此也就促使了他們共同向內的氣質。而他們在此次展覽之中呈現(xiàn)的作品,如果參照其其以往的創(chuàng)作線索,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微妙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一方面是出于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內驅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在藝術家個體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緩慢的回應,這樣的狀態(tài)正如在風暴中心安穩(wěn)行走的人,周遭的一切正在裹挾著他們向前,而他們也反過來將周遭的一切轉化為向內的力量。如娜布其的作品《物體》系列,藝術家以日常物筷子為相互連接的單元,將身體因對于材料的塑形而產(chǎn)生的力量以布的不規(guī)則纏繞,凝結于作品呈現(xiàn)的線性空間之中,配合現(xiàn)場的光影,所有的外部因素最終都內化為作品的能量;而布萊特?斯文森在鹽堿灘之中尋找到的已被銹蝕的汽車火花塞,以多變的形態(tài)與沉積的時間一同在平靜的表象掩埋之下,不斷在周遭不同濕度與溫度的大氣環(huán)境之中悄然變化,未知的過去與未來在這里重疊了。藝術家自身直覺性的判斷力,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激活與細化了我們對于生活粗糙的感知,也讓處于風暴中心的我們有所適從。 (采訪:王針 圖片提供: 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