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今年88歲了。前不久,一次意外摔傷,造成胸骨骨折并誘發(fā)哮喘,老人被抬上急救車,閃著燈的120疾馳,我,心如急焚。
接下來,急救室安排各種檢查,本來老人呼吸就很困難,一折騰,呼吸更困難了,仿佛霧霾狀態(tài)下的空氣鉆進了急救室,讓陪同的家人都感到窒息。
老媽住院了。我的哥哥姐姐加我輪流守護,由于傷情較重,住上一兩月醫(yī)院是在所難免了。有生以來,這是老媽第一次住院,我們做兒女的都把照顧老人看作是媽媽檢驗我們是不是孝順的一次“大考”。
開始的時候還好,病房里有一張空床,到了晚上,可以借宿。后來又有患者來了,我們就沒有先前的“待遇”了。經(jīng)常是板凳坐著、走廊走走,熬過一宿又一宿。一天凌晨3點多,我發(fā)了條微信到朋友圈:“夜半三更哦,盼天明”,就是當時困意難熬的真實寫照。白天,我還要上班。
媽媽是心疼孩子的,本來翻身都困難的她,偏讓我和她擠一張床。醫(yī)院的床可不是用來享受的,又窄又硬,床兩邊還按了那種活動護欄,放下護欄躺在床邊,腰是很遭罪的。
這是我結(jié)婚后30多年,第一次躺在媽媽的身邊,那么近,近的連媽媽的體溫都感覺到那么溫暖。媽媽老是怕我掉下床,一會兒醒來看我一眼,一會兒用手摸我一下。其實,我哪里睡得著呢?想想自從出嫁,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后,幾乎沒有在家過過夜,還是兒子滿月“挪尿窩”時回娘家小住幾日。如今,孩子都快30歲了。我陪媽媽的日子太少了,媽媽的日子有多久,我為媽媽又做了什么呢?想到這些,不免眼睛濕潤,心存愧疚。
所以,在陪護媽媽的日子里,我極力地爭取晚上“值班”,甚至趕上雙休日,我白天晚上都在醫(yī)院,一是讓年齡的大點的哥哥姐姐休息一下,想的更多是,離媽媽的身體近點、再近點……
媽媽已經(jīng)是耄耋老人,我也是“棄五奔六”的人了。可是,在媽媽眼里,我永遠還是長不大孩子。我下碗面條給她,她說:“你還會做面條?”我煮個湯圓,她用奇怪的眼神問:“你能煮好湯圓?”我的媽呀,啥時候能把我看大,我啥時候能在您眼里長大呢?
媽媽用一生的精力撫育著我們,不管我們在哪里,她都有一份牽掛:雨天,她電話告訴你——帶傘;雪天,她囑咐你慢點開車——路滑。出差在外,她提醒你,注意安全,錢包揣好;給她買點東西,她“批評”你,別老花錢,我有勞保,你們要勤儉持家。
媽媽哦,媽媽,不用您再牽掛,我懂得:樹高千尺不能忘了根;我承諾:孝敬父母是我們做兒女的天職,我們都已長大。
和我同齡的,甚至比我還小的,有的人已經(jīng)失去了媽媽,我知道,看到這篇文章會觸及傷痛的心,甚至連我寫到此的時候,眼里也含著淚(因為有的是我非常熟悉的人)。請原諒我的“施暴”。我就是想回味一下在醫(yī)院里陪床的感覺,就是想把那段時光記錄一下。
媽媽的身體是熱的,媽媽的體溫,永遠溫暖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