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禮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學生也如此學習錯誤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xiàn)象。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犯的錯誤我們要寬容對待,并且要有效利用,積極引導,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同時,讓“錯誤”因此更美麗,讓課堂也因此更“精彩”。
一、正視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
布魯納說:“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蔽覀円獙捜荨⒗硇缘貙Υ龑W生的錯誤。不要輕易否定,要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用鼓勵的語言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師生間就會有認識上的溝通,心靈的對話,才會出現(xiàn)“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畫面。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引入教學中的一個片斷:
[教師出示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求它的面積,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師多媒體出示圖形(略)
生:5×4=20(平方厘米),我是根據(jù)長方形面積公式想出來的。(這個想法顯然錯了,但沒有馬上否定)
師:你能聯(lián)想到相關(guān)的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這一點很好!那么,這個想法對不對呢?請大家繼續(xù)看。(拉動平行四邊形的對角,使平行四邊形越來越扁,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面積越來越小,得出的結(jié)論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用兩條相鄰的邊相乘來計算)
師:在拉動的過程中,相鄰兩邊的長度沒有變,面積為什么會越來越小呢?(經(jīng)過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關(guān))
師:它們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guān)系呢?請大家拿出平行四邊形紙測量出它的底和高,再聯(lián)想有關(guān)的舊知識,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利用學生錯誤中的合理成分——聯(lián)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二、挖掘錯誤,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學生的想法有時看起來非常“幼稚”,甚至是“錯誤”的,如果稍加挖掘,或許在這些“幼稚”,甚至是“錯誤”的背后卻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火花。因此,教師要巧妙地把錯誤作為學生智力發(fā)展的資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靈活地糾正錯誤,給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空間。
例如,一年級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鴨有9只,鵝有7只,雞有8只,鴨和雞共有幾只?”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題型(有多余條件),在學生的解答中生成了下列五種情況:①9+7=16(只)②9+8=17(只)③8+7=15(只)⑤9+7+8=24(只),接著我引導學生積極地來進行評判,并說出對、錯理由,在大家交流評判中得到了驗證,一致認為9+8=17(只)是正確的。到這兒教學似乎完成了,但是轉(zhuǎn)念一想何不利用一下這四個錯誤的算式呢?于是我又啟發(fā)道:“那另外的四個算式是求什么的呢?你能把問題改一改,讓錯的算式變成對的嗎?”這時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很高,紛紛給原本錯誤的算式配上了正確的問題:①9+7=16(只)是求鴨和鵝共有多少只?③8+7=15(只)是求雞和鵝共有多少只?⑤9+7+8=24(只)是求雞、鴨、鵝一共有多少只?
如果當時在課堂上簡單地結(jié)束了學生的糾錯過程,而不就錯因勢利導,那么,這么好的教學契機就會錯過,而學生就不會獲得良好的思維空間,更不會碰撞出如此多的智慧火花。
三、挖掘“錯誤”,拓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來說,學生是在不斷的探索和思考中獲取知識的。學生的思維方法不同,出現(xiàn)錯誤的點也不同。面對某些錯誤不能視若無睹,應(yīng)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錯誤背后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錯誤”中舉一反三,實現(xiàn)高效教學。
如在教學“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有一道習題是這樣的:王大爺有一塊梯形的果園,果園上底為6米,下底為5米,高為2米,那王大爺?shù)墓麍@有多少平方米呢?因為同學們都以學習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很快得出答案為:(6+5)×2÷2=11平方米。但是,為了檢驗是否有人偷懶,筆者還是決定抽幾個學生到黑板上進行列式運算。當被抽到同學寫好后,馬上聽到同學們的爆笑,我才發(fā)現(xiàn),有個同學的計算算式是:6+5=11。于是,筆者問:你為什么會這樣算呢?生:我覺得梯形地的高是2,后面又除2,這樣太麻煩了,不如直接用6+5也能得到答案。而且,我認為梯形的面積公式寫成這樣樣會更簡單。聽完這個同學的回答,很多同學也紛紛點頭認可。這時,順勢提出,若將該題中的高改成4米或5米呢?還可以這樣計算嗎?孩子們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四、設(shè)置錯誤,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當初參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賽時,曾連續(xù)三次中斷了指揮,因為他認定樂譜中出現(xiàn)了“錯誤”。其實,這正是評委們故意設(shè)下的“陷阱”。教師也應(yīng)善于恰當設(shè)置一些這樣的“陷阱”,讓學生在這種真實、饒有興趣的考驗中摔打,他們的選擇、質(zhì)疑、批判能力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如教學“平行與相交”后,單元練習中出現(xiàn)這樣一個選擇題:
在同一平面內(nèi),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有()
A.相交與垂直B.垂直與平行C.相交與平行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學生的答案大體分成兩大派,有選B的,也有選C的。評講時,我沒有直接評價對錯,而是讓學生針對自己的選擇開展小小的“辯論賽”,必須用有力的數(shù)學語言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同學們躍躍欲試、斗志昂揚,他們開展了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動。選擇B的論證是:“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就是不相交的,而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時就相交了。”選擇C的馬上反駁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互相平行就是不相交,而相交里面不僅僅是互相垂直,還有一種一般相交的(跑上來在黑板上畫出了這種情況),垂直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如果選B的話,就把一般相交這種情況丟掉了?!薄诼犃穗p方的辯論之后,我讓學生再一次選擇,結(jié)果剛才選B的同學紛紛“投降”了。
總之,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真實、鮮活。每個教師應(yīng)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因勢利導,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來達到使學生減少錯誤,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