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2016年3月,由于朝鮮核武器試驗和火箭發(fā)射引發(fā)的朝鮮半島緊張局勢陡然加劇,美韓為此在半島舉行了近幾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軍事演習,而朝鮮針鋒相對地多次威脅對美本土進行核打擊,這使朝鮮“唯一能打擊到美國本土”的KN-08導彈,特別是其改進型KN-08 Mod2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KN-08基本情況
KN-08導彈堪稱朝鮮“最強”導彈,其不但射程可能達到美國本土,而且其與“大浦洞”導彈和“銀河”火箭相比,使用了重型地面機動越野車,具有很強的生存性,如果使用核彈頭,威懾力不言自明,因此其成為美日等國最為忌憚的朝鮮武器。這種武器已出現(xiàn)多年,而且從外觀看已經過較大幅度的改進。
KN-08 Mod1 KN-08 Mod1最早出現(xiàn)是在2012年的朝鮮閱兵式上,當時該導彈共出現(xiàn)6輛8軸重型越野車,導彈被命名為KN-08,后來發(fā)現(xiàn)朝鮮稱其為“火星-13”。外界分析認為,導彈采用三級液體燃料火箭設計,全長約19.4米,最大直徑約1.8米,彈頭采用圓錐形設計,頭部為卵形端頭帽。該導彈被認為射程可以達到9 000千米以上,彈頭質量應該在400千克以上,因此具有打擊美國本土邊緣的能力。當時很多分析認為,閱兵式上出現(xiàn)的是模型,真實的導彈可能不存在。而隨著以后其導彈裝配廠的發(fā)現(xiàn)和朝鮮“銀河”系列火箭的發(fā)射,西方認為該導彈真實存在,但對其性能仍質疑較多:一是認為其射程比預想要小,二是認為朝鮮不大可能將核裝置小型化作為該導彈的有效載荷,三是其再入載具不具備可靠安全的再入能力。
KN-08 Mod22013年閱兵中,朝鮮再次展示該型導彈。而新的KN-08與2012年和2013年閱兵中出現(xiàn)的并不完全相同。新導彈使用了“火星-13”的部分設計,有外界媒體將其稱為“火星-14”,但如果沿用冷戰(zhàn)傳統(tǒng)將老型號稱為KN-08 Mod1,而新型號就應是KN-08 Mod2。從外觀看,除兩種導彈涂裝色彩變化外,KN-08 Mod2導彈比Mod1型要短,彈頭部分呈較鈍的卵形結構。2016年3月8日,朝鮮領導人視察導彈工廠的新聞圖片中再次出現(xiàn)了這種新型導彈和兩種以上的再入載具。3月15日,朝鮮領導人視察和指揮朝鮮彈頭再入體的燒蝕試驗時,展示的燒蝕試驗對象就是類似于KN-08 Mod2導彈彈頭的較鈍卵形結構模型。從這些情況看,朝鮮可能淘汰Mod1,而將KN-08 Mod2發(fā)展為實際作戰(zhàn)武器。
KN-08的改進
從目前情況看,朝鮮KN-08 Mod2還主要是在Mod1基礎上進行改進,改進主要集中在再入載具(彈頭罩)和火箭發(fā)動機的各級燃料儲箱上。
再入載具改為鈍形結構從朝鮮2016年閱兵照片可以看出,KN-08 Mod2相對于Mod1的最大不同就是其前部比Mod1型大約短了1.5米,而且原來的尖銳頭體消失了,這表明導彈再入體設計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因為這涉及到導彈載荷的大小和大氣層再入能力,是洲際導彈技術變化的關鍵,而在這方面朝鮮從未實際驗證過。早在KN-08 Mod1在2012年剛出現(xiàn)時,外界就認為其三級圓錐彈頭設計是簡單化和性能之間的折中,當時的朝鮮工程人員可能希望初次設計盡可能完美,使其盡可能快速和精確打擊良好防御的目標。而新彈頭再入體容量和頭錐部要大得多,這有助于減少熱載荷,而且可以設計得簡單堅固,但是這也意味著導彈精度的降低,以及末端飛行速度也降低很多。
二、三級發(fā)動機合并從以前外界分析可以知道,2012年閱兵中展示的KN-08 Mod1為三級導彈,其第三級直徑比第一二級要小很多。外界認為其第三級與伊朗和朝鮮衛(wèi)星發(fā)射使用的“銀河”運載火箭基本是一樣的(但要略短)。Mod1的第一二級直徑相同,而且兩者級間段或發(fā)動機艙清晰可辨。而KN-08 Mod2的第三級顯然不是削減掉了,就是由某種保持了相同直徑而更短的發(fā)動機所代替。如果是導彈第三級為配合新的再入載具直徑而重新設計,其第三級的燃料和氧化劑箱就與圓錐體部嚴絲合縫,幾乎達到了載入載具的根部,這種形狀的設計更加緊湊和高效,使其具有了與原來導彈幾乎一樣的推力,但這樣設計和制造的難度較大。而更簡單和可能的是KN-08 Mod1的第三級已被取消,而通過增加前兩級的長度而達到現(xiàn)在Mod2的長度。總的看,把KN-08 Mod1改造為兩級導彈,需要將第一級推進劑箱延長3~4米,第二級也同樣需要延長并把氧化劑箱前推到圓錐部分,這與閱兵中所見導彈圖片就可很好地契合,這樣一來導彈的投送能力與Mod1就有較大差異,但是如果這樣改造后仍能打擊到美國,那么這種改造最大的價值就是提高了導彈可靠性。通常,兩級導彈設計的性能要比三級差,但是兩級設計意味著事故可能性減少,也就是朝鮮導彈最為難得的飛行可靠性的提高。各國大型火箭的級間分離都是最容易發(fā)生事故的環(huán)節(jié),而包括2016年初的這次“銀河”火箭發(fā)射成功在內,朝鮮5次三級火箭發(fā)射記錄中只有2次成功。
一級火箭發(fā)動機大幅延長一些評論家起初認為Mod1和Mod2導彈使用了相同的第一級,而事實是兩者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仔細觀察可發(fā)現(xiàn)KN-08 Mod2的第一級要比KN-08 Mod1長很多。雖然朝鮮嚴密保守其導彈的秘密,但是每種朝鮮導彈通過閱兵展示后,都透露出大量外部信息,提供了其可能的配置線索。仔細檢查諸如排氣孔、結構標示和外部可見的分離段等的特征位置,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第一級大致長10.5米,比KN-08 Mod1第一級要長出3米。與Mod1相比,KN-08 Mod2的發(fā)動機底部基本沒有變化,也沒有證據表明像外界猜測的那樣一級發(fā)動機來源于俄羅斯的R-29潛射導彈。由于使用了潛入式發(fā)動機設計,發(fā)動機噴口要緊湊很多。雖然發(fā)動機可能仍與Mod1相同,但燃料和氧化劑箱已經延長很多。加長第一級的目的基本是為將導彈變?yōu)閮杉墝棥?
彈體外觀更加流暢雖然外界認為朝鮮2012年和2013年展示的KN-08 Mod1僅僅是導彈模型,但其可能最大程度復原了真正導彈的外觀,而這些導彈外表面出現(xiàn)大量鉚釘,這種情況也出現(xiàn)在朝鮮唯一成功發(fā)射的運載火箭“銀河”上?!般y河”火箭曾被韓國從海上打撈出水,對其檢視后發(fā)現(xiàn)至少在2012年時,朝鮮的導彈加工工藝不足以制造一個全焊接的火箭箭體,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鉚釘。但令人驚訝的是KN-08 Mod2上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鉚釘,這讓人難以琢磨朝鮮組裝這些導彈使用的工藝技術。從鉚釘線可以推測出導彈發(fā)動機艙、級間段和推進劑箱的位置。雖然Mod2整個彈體上很少有外部細節(jié)信息,但在載入載具上有些可以看到的硬件,像為第一二級加注推進劑的孔槽,以及看起來像級間分離發(fā)動機的一些特征,還有可能是級間分離栓,用于導彈運輸裝載的隱藏鎖扣。
其中一種可能是朝鮮工程人員開始使用平頭鉚釘,這種鉚釘在涂上偽裝漆后就難以發(fā)現(xiàn)了,而光滑和無疵點的外觀可以減少阻礙,這種情況多出現(xiàn)在噴氣式飛機上,因為飛機需要在大氣層中長時間飛行,而火箭很快就會上升進入沒有空氣的太空,但即使是提高外表面光滑度這樣小的改進,也會提高導彈洲際射程的邊緣性能。類似方法在其它國家也曾使用過。例如,美國在60年代曾發(fā)展了爆炸分離技術,在級間分離時使用導彈殼體內部的流線型聚能裝藥,減少了殼體外部突起。另一種最讓外界擔心的可能是朝鮮工程人員已經改進了其機械加工和焊接技術,因此他們不再需要這些鉚釘點了。如果KN-08 Mod2使用了美俄大多數導彈上使用的機械加強筋結構,那么燃料箱和導彈結構將大幅度變輕,導彈射程也將大幅度提高。改進的推進劑箱設計將可以裝載更多的燃料,而不會太多殘留。從打撈的朝鮮火箭殘骸看,朝鮮至少在2012年還沒有掌握這種技術,但是他們在過去幾年里有可能通過特殊手段掌握這種技術。例如,2012年6月,有報道稱烏克蘭曾逮捕兩名企圖在其火箭設計局拍攝秘密文件的朝鮮外交人員。聯(lián)合國出口管制小組曾提到“這些文件將向朝鮮提供先進技術信息和新的技術規(guī)程,這包括導彈系統(tǒng)設計、液體推進發(fā)動機、太空船和導彈燃料供給系統(tǒng)以及相關的計算機程序等。該設計局曾是蘇聯(lián)重要的火箭制造企業(yè),其在冷戰(zhàn)后遭受重創(chuàng),但其得到了各種國際投資,為客戶制造衛(wèi)星運載火箭,但是后來再次陷入困難,現(xiàn)在他們的工程和技術人員無法按時得到工資報酬。該企業(yè)具有制造較高水平的一體化火箭燃料箱和結構的能力。兩個被拍攝文件的題目是“為太空飛船組裝發(fā)動機燃料管線吸入能力的估計方法”和“太空船燃料箱的流體過程”,從題目很難看出確切內容,但外界無法知道在朝鮮人被抓住前已獲取了多少資料,他們很可能通過類似途徑掌握了為KN-08制造更好燃料箱和總體結構框架的技術,以實現(xiàn)讓導彈發(fā)動機整體更輕并使燃料箱中推進劑殘留更少而又不使用鉚釘的加工工藝。
KN-08 Mod2結構分析
雖然各國在閱兵中展示的導彈大多使用模型,但是都會盡可能逼真,而且任何真正的導彈開發(fā)項目過程中也都會產生很多模型,因此直到朝鮮進行這種導彈飛行試驗前,外界都無法保證所見到導彈有多少是真實和最終的設計。但是從中我們還是可以對朝鮮KN-08 Mod2導彈的結構作出大致分析。
一級發(fā)動機從朝鮮閱兵中的KN-08 Mod2導彈照片看,其第一級發(fā)動機變化較小。導彈的根部,包括外傾的裙部和推進劑噴口以上1.6米的外部表面,看起來基本與2013年的導彈相似。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除了延長導彈一級發(fā)動機的燃料箱外,第一級配置基本與以前相同,也使用了4臺改進的飛毛腿發(fā)動機,這種發(fā)動機使用能量較低的煤油和硝酸作為推進劑。由于第一級只需提供足夠的初始起飛推力即可完成任務,其對導彈的整體性能貢獻雖然最大,但是其設計改動的余地也最小,因此導彈改進通常不會在這一級發(fā)生,例如,美國的“民兵”系列改進和俄羅斯的“白楊”系列改進的重點都不在一級發(fā)動機。但是正如前述,KN-08 Mod2導彈的推進劑箱明顯延長前推。從結構圖可以看到新導彈沒有明顯的一二級級間段,而且轉運吊鉤也明顯減少并前移。
二級發(fā)動機新導彈很可能為提高可靠性而取消了第三級,如果存在第三級,其只能被壓縮到原先認為是再入體的錐形體內,這顯然不大可能。取代第三級空間的是,第一級和第二級燃料箱被大幅度延長。這樣一來,導彈第二級必須進行大幅重新設計,其必須能夠裝入以前在第三級上的制導系統(tǒng)。如果對結構設計進行改進,就不再需要導彈飛行助推段后的推進系統(tǒng),而由于導彈只能安裝單彈頭和小型的第二級游動發(fā)動機,因此可以較為精細地修正速度。朝鮮可以通過使用結構更加緊湊的平頭燃料儲箱或在推進燃料箱中下部使用潛入式上面級發(fā)動機縮短發(fā)動機長度,同時提高導彈性能,但這樣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而只要簡單地稍許加長導彈長度,增加燃料儲箱容積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這對于潛射導彈至關重要,而KN-08裝載在較為寬大的載重卡車上,而且Mod2相比Mod1明顯還可以再加長大約2米??梢娂词故歉膭虞^大的二級發(fā)動機也沒使用更復雜的技術。
戰(zhàn)斗部從外觀看,KN-08 Mod2的戰(zhàn)斗部再入體與蘇聯(lián)的某些潛射導彈頭部非常相似。有些蘇聯(lián)潛射彈道導彈為了在狹小空間中充分利用空間,采用了彈頭后向裝載的方式,并使用噴嘴在助推起飛后調整再入載具方向,投放彈頭。KN-08 Mod2再入載具在分離部位有2~4個可見噴管狀裝置,至少在球狀帽的根部環(huán)繞著這一個環(huán)形孔,這里可能設計有噴管口。這種外觀與蘇式反向彈頭組件非常相似,這似乎印證了朝鮮導彈開發(fā)有許多蘇聯(lián)潛射導彈設計師參與,但這需要更復雜的投放部署策略,而朝鮮沒理由這么做,因為如果再入體需要更大空間,可以很容易地如前所述通過增加長度來實現(xiàn)。因此KN-08 Mod2更可能是使用了前向再入體的簡單部署方式,而半球狀帽只是一個空氣動力整流罩,較大的再入載具可以很好地減慢彈頭飛行末段速度。頭帽根部的多個孔洞使分離機構能在不再需要整流罩時拋棄整流罩。
但是再入載具是有方向的,其內部需要足夠的空間裝載朝鮮可能部署的初級水平設計的壓縮型裂變彈頭。雖然KN-08 Mod2有足夠的空間使用較大的彈頭,但是導彈本身可能沒有足夠的載荷投送能力。朝鮮曾進行過4次核試驗,后幾次所稱的目的就是核武器小型化。根據對朝鮮核試驗分析,朝鮮應該正在發(fā)展質量大約500千克的核彈頭,外界推測朝鮮有能力制造300~700千克的裂變裝置,而另外百余千克可能用于防護結構設計。
KN-08 Mod2性能評估
射程略有下降如前分析,在設計上,新的KN-08 Mod2導彈再入體使用了可拋棄的外部整流罩,這相對于原來的Mod2導彈的一體式再入體而言,無疑減少了最后的實際載荷質量,而且減少了鉚釘使用,使得外觀更加整潔光滑,減少了阻力,而且很可能使用了新的儲箱加工工藝,使得導彈質量更輕。此外,由于削減了第三級發(fā)動機,減少了自身重量,使導彈的載荷投送能力相比Mod1進一步提高,但同時由于使用了體積更大、端頭部更加平滑的鈍形再入體,使得再入阻力增大,特別是發(fā)動機由三級變?yōu)閮杉?,推力明顯降低,而且由于燃料儲箱加長后,燃料在儲箱中的殘余更多。正反兩個方面的折中最終導致了導彈射程略有下降,外界研究機構給出了KN-08 Mod1和KN-08 Mod2的射程對應載荷曲線。使用最輕型彈頭的情況下,新型導彈的射程略小,而隨著載荷增大其射程又逐漸相對增大,但兩者區(qū)別不大。從中可以看出,即使使用朝鮮最小型的核裝置,KN-08 Mod2也只能勉強夠著美國西海岸太平洋邊緣的目標而不會再遠了,而且也只能攜帶較為輕型的彈頭,這就是為什么即使是小小的鉚釘也可能決定性地影響到新型導彈是否能打擊到美國本土的原因。
精度大幅降低由于KN-08 Mod2為解決再入加熱的問題而放棄了三級圓錐形再入體設計,采用了鈍形頭錐,這使得其在再入下落過程中極易產生漂移,而且由于再入體燒蝕可能出現(xiàn)不對稱現(xiàn)象,從而導致飛行軌跡可能發(fā)生偏差,因此KN-08 Mod2的打擊精度可能要比預計的Mod1要差,誤差至少在5~10千米之間,而且要達到這一水平也需要進行多次校準試驗。美國在其首型遠程導彈上曾使用過此類外形的再入載具,但在解決可靠性問題后此類載具很快就被三級圓錐形彈頭所取代了,而蘇聯(lián)從一開始就使用三級圓錐形設計。實際上,體積較大的鈍形再入體即使在使用了大當量熱核彈頭后精度也無法滿足軍事需要。如果朝鮮計劃部署這種彈頭,雖然會在技術上安全地使用,但只能用于打擊大型、無防御的城市類目標。
可靠性大幅提高由于改進為兩級發(fā)動機設計,KN-08 Mod2相比Mod1型最大優(yōu)勢就是可靠性大幅提高。外界以前根據其它朝鮮多級火箭的性能曾估計,KN-08 Mod1在早期運行中只能有30~40%工作,而使用更簡單而堅固的設計后,KN-08 Mod2的初始作戰(zhàn)可靠性將會提高到50~60%。朝鮮是通過犧牲一定的導彈性能來換取發(fā)射和飛行的可靠性,而不是讓其墜落到朝鮮的領土上。不過這樣設計后導彈總體性能損失也是有限的,因為新設計終究增大了導彈內部空間。2016年3月,朝鮮為應對美韓聯(lián)合軍演而從其肅川地區(qū)向東海方向發(fā)射了兩枚射程1 300千米的“勞動”導彈,其中一枚飛行800千米,而另一枚發(fā)射后不久即發(fā)生空中爆炸,這再次表明朝鮮中程及遠程導彈的發(fā)射可靠性非常低。此外,朝鮮“銀河”火箭也5次發(fā)射3次失敗,且大多發(fā)生在三級火箭上,這表明其三級火箭發(fā)動機和分離技術可靠性非常低。而KN-08 Mod2將三級改為兩級不能不說是朝鮮為提高導彈發(fā)射可靠性的不得已選擇。
突防能力有所下降鈍形頭錐設計的再入體載具在再入中生存性更高,但在犧牲精度的同時也使其對美國導彈防御系統(tǒng)的突防能力明顯下降。由于新設計的彈頭再入速度過慢,有可能在打擊目標的下落過程中甚至遭到普通地空導彈的攔截。GBI或“薩德”這樣的高性能反導系統(tǒng)對典型的洲際彈道導彈彈頭通常難以攔截,但由于KN-08 Mod2再入速度要慢很多,因此其攔截成功率將大幅提高。外界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愛國者”3對其也具備一定攔截能力。
部件工藝有所提高從新型導彈的照片可以發(fā)現(xiàn),導彈的結構已發(fā)生本質改變,其推進劑箱為一個整體部件,導彈外部沒發(fā)現(xiàn)在早期型和2012年“銀河”殘骸上使用的鉚釘。這說明采用了現(xiàn)代導彈上通常使用的機械加強筋結構,可能通過減輕重量延長了導彈射程。這說明朝鮮正從其它來源尋求專業(yè)技術。
火箭技術未實質性突破對朝鮮KN-08 Mod2導彈的燃料加注口和分離發(fā)動機這樣的外部特征檢查研究表明,火箭一級發(fā)動機與2012/2013年導彈一樣,很可能使用了一組4臺“飛毛腿”型發(fā)動機,而第二級是根據蘇聯(lián)R-27潛射彈道導彈設計的。沒有證據表明像外界傳說的融合了R-29潛射導彈技術。但是新導彈兩級的推進劑箱已經完全加長,并替換了三級??梢钥闯?,新導彈的火箭發(fā)動機技術與過去幾乎一樣,都是將自己的技術與冷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遺留技術融合使用。新的結構技術可能源于烏克蘭。這樣的結果就是導彈的性能基本上沒改變,但可靠性已被實質性改變。
導彈配套系統(tǒng)發(fā)展有限朝鮮在2015年10月閱兵中沒像2012和2013年閱兵那樣展示6套KN-08導彈,在閱兵隊伍中只有4臺套KN-08 Mod2導彈。由于朝鮮當初以深山伐木運輸為由從外界進口了6臺重型卡車地盤,因此按照以往風格很可能展示6套KN-08 Mod2導彈或模型,但是此次減少了2臺,外界猜測這可能與朝鮮并未掌握這種復雜的導彈配套運輸系統(tǒng)的核心維護技術有關。在2012年到2015年期間由于閱兵、部署和試驗導致部分車輛故障或缺乏關鍵零部件,導致至少2臺重型運輸車無法運行。因此朝鮮以后可能會減少此類車輛的使用,而且有可能在長期制裁下喪失這種關鍵配套設備的使用能力。
服役時間比預想要長任何新型的KN-08導彈都缺乏飛行試驗,甚至相關的單級“舞水端”導彈也是這樣。朝鮮在對其試驗工廠進行徹底檢修后,發(fā)動機地面測試工作恢復很慢。由于導彈主要設計的變化,在未來2~3年很難開始進行飛行試驗,因此進展緩慢,最終結果可能導致導彈可靠性不高且性能有限。外界對KN-08將于2018年服役的判斷可能失誤。由于放棄了KN-08 Mod1設計,這種改進的KN-08 Mod2導彈可能要到2021年才少量服役,甚至在嚴格的國際制裁下,服役期有可能要推遲到2023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