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補遺·《三國演義》篇*

        2016-05-04 08:04:58孫勇進
        文學與文化 2016年1期

        孫勇進

        《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補遺·《三國演義》篇*

        孫勇進

        域外漢籍中有相當數(shù)量有關中國古代小說的資料,對其進行整理、評述,自當有益于研討中國古代小說及其傳播。陳文新、閔寬東合著的《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在此方面貢獻頗多,令人感佩。筆者在研究工作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三國演義》在韓傳播的材料,其似乎為《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所忽視。因此,本文將這些材料加以整理,臚列于下,以期裨補闕漏。

        三國演義 古代小說 域外漢籍 域外傳播 韓國

        *本文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科建設專項經費資助,課題號324-811005120508。

        近年來,域外漢籍研究越來越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在域外漢籍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中國古代小說域外傳播方面的資料,如韓國,相關資料就十分豐富,中韓學者對此做了相當充分的整理和評述。①綜合性的研究,參見漆瑗、陳大康:《中國古代小說在朝鮮李朝》,《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之傳播》,學林出版社,1998年;崔溶澈、金芝鮮:《中國小說在朝鮮的傳播與接受》,《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陳文新、閔寬東:《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權夽映:《朝鮮時期中國小說評論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金正恩:《明代歷史演義小說在韓國的傳播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陳文新、閔寬東兩位中韓學者合著的《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據(jù)該書正文前“編寫說明”,該書“依次排比韓國文獻中與《山海經》、《十洲記》、《洞冥記》、《搜神記》、《世說新語》等一百余種中國古代小說相關的評、述資料,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小說的輸入、租借、閱讀、禁毀、評論、翻譯、改寫、注釋等諸多方面,征引書籍遍及韓國現(xiàn)存的幾乎所有相關古籍。”②陳文新、[韓]閔寬東:《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正文前“編寫說明”,第1頁。有學人稱其“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③魯小?。骸妒樟_宏富足資參考——評〈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長江學術》2013年第1期。,洵非過譽。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韓國所藏漢籍浩如煙海,要遍及韓國現(xiàn)存所有相關古籍,就某一選題做竭澤而漁式的全方位的材料鉤沉,并非易事,也很難一步到位。比如,筆者在研究韓國關王崇拜的過程中,就注意到一些與《三國演義》在韓傳播相關的材料,未見于陳文新、閔寬東兩位先生的《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以下簡稱“陳著”),乃進一步搜求,又得多條。因此,筆者不揣固陋,將所見材料臚列于下,冀可補陳著之闕。

        筆者所見《三國演義》在韓傳播資料,在陳著所收的二十九條之外④陳著《三國演義》部分所系材料,直接摘錄者十五條,亦可見于該書其他部分故僅于此部分列目者十條,共二十五條。拙文所云“二十九條”,系據(jù)上注魯小俊文統(tǒng)計的基礎上增益而得。魯文的排比工作很細致,將原系于總論部分和《水滸傳》部分而又未于《三國演義》部分下列目的各一條找了出來,另外,《三國演義》部分下[明9-7]這一條,列舉了分見于《星湖僿說類選》兩處的各一條材料,按陳著其他部分類似情況的處理體例,當分系為兩條。此外,系于總論下的[總3-6]亦不妨系于《三國演義》部分,故陳著《三國演義》部分相關韓國文獻材料,可計為二十九條。,又得六十余條。這些資料又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朝鮮王朝文人文集中的相關記述,一類是朝鮮官方史料如《承政院日記》《日省錄》中的相關記錄。下面也將按此兩大類,仿陳著體例,分別以【文-1】、【史-1】的標記形式按作者生卒年或官史系年排列,句讀為筆者所加。

        朝鮮王朝文人文集中相關資料補遺

        【文-1】

        重恢遺業(yè)在維城,結義桃園弟與兄。躍馬肯憚身屢窘,拊髀難禁涕交橫。草廬契合勤三顧,劍閣邦新足一成。庸主若存堂構念,怎教鐘鄧用奇兵。劉漢

        四百炎劉業(yè)已衰,堪嗟老猾又乘時。兇如董卓人爭憤,德比周文世共嗤。漢殿既能移寶鼎,鄴都還擬建洪基。誰知成濟抽戈日,天理昭昭不可欺。曹魏

        堂堂壯氣振東吳,巨塹天成限一隅。帳里蓍龜推魯肅,陣前頗牧倚周瑜。開心只欲收群策,蓄力要當展遠圖。卻恨樓船風得便,孱孫還向晉庭趍。孫吳

        (柳思規(guī)《桑榆集·下》,“觀《三國志》偶書”。《韓國文集叢刊》續(xù)編,第4輯,357頁,景仁文化社,2005年)

        按:柳思規(guī)(1534—1607),字汝憲,號桑榆子,朝鮮中期文臣,有《桑榆集》存世。上引“觀《三國志》”組詩,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首中“結義桃園弟與兄”一語。正史《三國志》中并無桃園結義之說,元雜劇和元刊《三國志平話》雖有此說,且現(xiàn)已確知在高麗朝末期《平話》已傳入朝鮮半島①高麗朝末期編纂的《老乞大》一書中,言及“更買些文書”,列舉所購圖書,最后一本即“《三國志評話》”。見汪維輝編:《朝鮮時代韓語教科書叢刊》(二),影印原本《老乞大》,中華書局,2005年,第39a頁。另外,有韓國學者推測,發(fā)現(xiàn)于日本內閣文庫的《元至治本全相平話五種》,或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參見[韓]李慶善:《三國志演義比較文學的研究》,一志社,1976年,第113~116頁。,但一則柳氏不可能用《三國志》一詞泛指某部元雜劇,且這一組三首詩涉及內容相當寬泛,概括了三國興衰全過程,這也不是閱讀個別雜劇作品所能產生的觀感,再則《三國志平話》中并沒有出現(xiàn)上引第二首詩敘及之“成濟抽戈”這一人事,那么,做如上一一排除后,詩題中的“《三國志》”,極有可能就是指《三國志通俗演義》。

        【文-2】

        (淑人)嘗篤信小學諺解。每日誦訓辭,申戒子孫曰:吾于小學之書,才一開卷,便覺此心莊敬,彼不忠不孝者,獨何人哉!又閱《三國志》,曰此固不可盡信,而其忠臣之死國、智士之謀敵為可觀耳。因斥言吳魏僭竊之罪,此又不侍前人之論,而自有實見得也。其余諺譯不經之書,諸婦人之所共樂觀,而不曾披見。

        (李夏鎮(zhèn)《六寓堂遺稿》,冊四,“淑人驪州李氏行狀”?!俄n國文集叢刊》續(xù)編,第39輯,202頁,景仁文化社,2007年)

        按:李夏鎮(zhèn)(1628—1682),字夏卿,號梅山、六寓堂,朝鮮中期文臣,有《六寓堂遺稿》存世。按上引文中淑人李氏所閱“《三國志》”,結合上下文,尤其是與下文“其余諺譯不經之書”并舉來看,則此處所云《三國志》當指譯成韓語(諺譯)的《三國演義》。又據(jù)此行狀,淑人李氏生于乙巳1605年①關于李氏的生年,“淑人驪州李氏行狀”中記載的是“神宗皇帝三十年乙巳七月”。按,萬歷三十年(1602)并非乙巳年,而是壬寅年,乙巳年是萬歷三十三年(1605),因此“神宗皇帝三十年”和“乙巳”兩者必有一誤,核諸該行狀后文,有“歲癸亥年十八”和“至甲辰秋……舉扶而易新席遂終……得年僅六十歲”等記載,癸亥年為1623年,甲辰年為1664年,因此李氏當生于乙巳1605年,即萬歷三十三年。原文作“神宗皇帝三十年乙巳七月”,誤,應作“神宗皇帝三十三年乙巳七月”。,卒于甲辰1664年,那么,據(jù)此可以推斷,朝鮮在17世紀中葉,已有《三國演義》的韓譯本流傳,且流傳到了女性讀者手中。

        【文-3】

        諸葛孔明,《三國演義》多有浮夸之說,故后人以為神出鬼沒底人。非也。其初見先主時,座隅垂荊、益圖,人以其已知創(chuàng)基于荊益,神之。然曹操已據(jù)中原,孫權又在江東,其所發(fā)跡,舍荊益何以哉?其他八陣之圖、木馬之創(chuàng),出于運智設奇,雖為敵將之稱奇才,然此未嘗有所得力于進取。荊州之見失,白帝之取敗,最為國家存亡之機,而以關羽守荊州,不知其驕慢之必??;白帝之役,未嘗諫止,而后乃追思法孝直,其長中所謂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者,實忠實語也。觀孔明者,當于前后兩表上求之。以其忠義之如此,故當其暗主在上,居外專政,終其身而小人不敢乘間,李平廖立見廢而無怨,此其所以難也。先儒所稱三代上人物,豈虛也哉!

        (崔奎瑞《艮齋集》,卷十五,“病后漫錄”?!俄n國文集叢刊》,第161輯,286頁,景仁文化社,1996年)

        按:崔奎瑞(1650—1735),字文叔,號艮齋、少陵、巴陵,朝鮮中后期文臣,有《艮齋集》存世?!捌溟L中所謂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者”句中“長”字疑當作“表”,指《后出師表》。

        【文-4】

        晴。日氣似寒,而凍地皆融釋。留北京?!乖旅?,出坐前階,諸裨皆會。使軍牢二萬誦《三國志演義》,能誦博望燒屯一段。昭烈、張飛,皆涿郡人,涿郡即今涿州,去燕都不遠。來此地,聞此事。令人益依然。書狀亦來聽。又令樸世章唱歌。夜深而罷。

        (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卷四,“癸巳·正月·十二日庚寅”?!堆嘈袖涍x集》,第4輯,85頁,景仁文化社,1976年)

        按:金昌業(yè)(1658—1721),字大有,號稼齋。1712年,金昌業(yè)的長兄金昌集以冬至兼謝恩正使的身份赴燕京,金昌業(yè)以“子弟軍官”的身份隨行,寫下了《老稼齋燕行日記》。上引文字寫于1713年初,文中說到金氏聽到同行的朝鮮軍卒用韓文講《三國演義》故事。

        【文-5】

        秦檜瞻視不正,而面上涂粉抹朱,見之,尤可惡。髯則編以人發(fā),系于頷下。其狀貌服色。彷佛《三國演義》所畫曹操狀也。

        (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卷七,“癸巳·二月·二十一日己巳”?!堆嘈袖涍x集》,第4輯,144頁,景仁文化社,1976年)

        按:金昌業(yè),見上條按語。此條敘金氏一行于1713年在清朝境內遼東永平府觀戲時所見。

        【文-6】

        至三臺子村中,設棚方作戲?!g輩探出戲本題目及唱曲各一冊,余翻閱一遍,則戲本凡四五十題,而太半是小說未見未聞者。其中有華容精曹,此《三國演義》中事也,眾以此為易曉,欲見其狀。而戲子輩久不來,故遂往。

        (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卷八,“癸巳·二月·二十九日丁丑”。《燕行錄選集》,第4輯,154頁,景仁文化社,1976年)

        按:金昌業(yè),見【文-5】按語。文中“華容精曹”,疑當作“華容釋曹”。此條敘金氏一行于遼東大凌河附近三臺子村中的見聞。此條與上條,所記雖為中國境內戲臺搬演三國故事,但由此亦可見出,朝鮮人對《三國演義》的熟知程度。

        【文-7】

        問:稗官小說,雖曰駁雜,而亦多記正史之遺文闕事,有不可盡廢者也?!赌峦鮽鳌酚浭⒓е灸?,《山海經》著貳負之名字,此可謂補史之闕事歟?《虞初》所記,漢史編于藝文;《傳奇》所述,宋人稱其文詞,亦或有備史之遺文歟?班孟堅仍《西京雜記》而著《漢書》,房玄齡取《世說新語》而作《晉史》,則能免雜取稗說之譏歟?羅貫中據(jù)裴松之注而演《三國志》,施耐庵本《東都事略》而作《水滸傳》,則其無混淆正史之患歟?

        (李夏坤《頭陀草》,冊十八,“雜著·策問·稗官小說”?!俄n國文集叢刊》,第191輯,554頁,景仁文化社,1997年】

        按:李夏坤(1677—1724),字載大,號澹軒,朝鮮中后期文人和書畫家,有《頭陀草》存世。

        【文-8】

        古所謂英雄豪杰之士,阮籍托于酒,淵明托于琴,阮孚托于蠟屐,張旭托于草書,韓致堯托于妓,陸放翁托于詩,羅貫中、關漢卿托于傳奇詞曲,皆有所不平而托之者也。

        (李喜之《凝齋集》,卷二,“文·贈畫師吳道尚序”?!俄n國文集叢刊》續(xù)編,第62輯,528頁,景仁文化社,2008年)

        按:李喜之(1681—1722),字士復,號凝齋,朝鮮中后期學者,有《凝齋集》存世。這段文字,將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不平則鳴說擴大到了羅貫中和關漢卿的小說戲曲,不失為一個有見地的看法。

        【文-9】

        夫中原物力,夫豈吾東所可比方,而未嘗設置印書之局,每每印出,如我國之為也。東方書冊稀小,國初猶有人文鹵莽之嘆,故范銅為字,欲為廣布書冊之計。蕓館之設。蓋出于此。而豈知末流之弊,為百姓難支之端乎?書冊印之又印,徒作賜送之物。至于新出雜書《三國志》之類,亦皆刊行。近來私家文集,亦請開刊。剝取民脂,為此不緊之事,此何事理?

        (柳壽垣《迂書》,卷七,“論免稅保率之類”。《迂書》,128頁,首爾大學校出版部,1971年)

        按:柳壽垣(1694—1755),字南老,號聾庵、聾客,朝鮮后期實學家,有《迂書》存世。上引文中值得注意的是,柳氏提到了朝鮮鑄銅活字后,由官方刊印《三國演義》的現(xiàn)象。

        【文-10】

        家中不畜稗書及雜戲。明欽幼不喜看書,府君謂看書玩繹,有愈于口念,而汝反不知。為市《三國演義》,俾由此習翻閱之味。逮長大,偶看是書,府君乃呵禁之。后在沃州深山,始置陸博,或親自擲骰,以悅親心。子弟或私自取戲,則又痛責之。蓋皆各有意義焉。

        (宋明欽《櫟泉先生文集》,卷十八,“遺事·皇考默翁府君遺事”。《韓國文集叢刊》,第221輯,369頁,景仁文化社,2001年)

        按:宋明欽(1705—1768),字晦可,號櫟泉,朝鮮后期文臣,學者,有《櫟泉先生文集》存世。這段文字記載了一些朝鮮文人對《三國演義》的矛盾態(tài)度,即一方面承認它強烈的藝術魅力,并以之吸引幼年子弟培養(yǎng)讀書興趣;另一方面,又因它的小說身份而心懷輕視,斥于正統(tǒng)之外,呵禁成年子弟再讀。

        【文-11】

        初十日召對。講《續(xù)綱目》自“盧世榮行鈔法”,止“帝還大都”。命陳文義。臣對曰,科舉法未易公,公與不公,未可知也。又進曰:規(guī)措所大非可設之法,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圣人所訓,此何足言。邸下曰,果然。又教曰,予未嘗看小說,若《三國志》、《水滸志》如何耶?春坊曰云云。臣曰,是不必看,如邪味?可近。邸下曰,小說亦有益于文乎?有益于意思乎?似無益也。臣曰,六經長智,故古者宋人不分送經書于外夷者,以其長智故也。且六經義理之中,亦自文章。朱子稱孟子好文章,非但孟子,凡圣人之文,莫非文章。雖以《大學》言之,經一章八條目中,表出修身二字,示以表準。其下本字上,對說末字,又其下末字上,分厚薄字,此亦好文章。臣仍起伏曰,切不可留意于雜文。

        (沈定鎮(zhèn)《霽軒集》,卷六,“講說·書筵講說”?!俄n國文集叢刊》續(xù)編,第89輯,127頁,景仁文化社,2009年)

        按:沈定鎮(zhèn)(1725—1786),字一志,好霽軒,朝鮮后期文臣,有《霽軒集》存世。以上引文,系朝鮮英祖五十年(1774)七月初十,沈氏為王世孫講解《續(xù)資治通鑒綱目》時,發(fā)生的對話。兩年后,該王世孫即位,即朝鮮正祖。正祖即位后厲禁中國古典小說,并倡所謂“文體反正”,其遠因,在正祖即位前的這一番對話中或已種下。

        【文-12】

        忠武有道友,逐世隱居,人莫之知,忠武獨知之,有大事,輒與之議。倭寇至,公專價致書,要與共國事。其人有老親,不得往,第以羅貫中《三國演義》遺公曰,熟玩此書,足以了事。公之得力于此者為多。

        按:成大中(1732—1812),字士執(zhí),號青城,朝鮮后期文臣、學者,有《青城集》、《青城雜記》存世。按照成大中的這種說法,后世在韓民族心中極具威望的忠武公李舜臣,用兵居然得力于《三國演義》甚多。此說未必是事實,但可見出《三國演義》在當時一些朝鮮文人心中的地位。

        【文-13】

        兩少年皆山東客商。余目象三請其彈吹,象三向少年云云。一少年唱,獨幺青扣檀板,和聲同唱。他妓皆停吹,側耳而聽之。一少年移坐謂余曰:“會否?”余曰:“不知?!鄙倌陼驹唬骸按嗽~曲喚做《雞生草》,其詞曰:‘前朝出了英雄將,桃源結義劉關張。他三人請了君師諸葛亮,火燒新野博望屯,炮打上陽城,怨老天既生瑜又生亮?!?、

        (樸趾源《燕巖集》,卷十二,“熱河日記·關內程史·二十七日癸卯”?!俄n國文集叢刊》,第252輯,194頁,景仁文化社,2000年)

        按:樸趾源(1737—1805),字仲美,號燕巖,朝鮮后期著名學者、實學家,有《燕巖集》存世。上引文字,系朝鮮正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七日,朝鮮使團行至清朝境內,自沙河驛至豐潤城外,途徑榛子店時所見。

        【文-14】

        道傍連簟蔽陽,處處設戲,有演《三國志》者,有演《水滸傳》者,有演《西廂記》者。高聲唱詞,彈吹并作。

        (樸趾源《燕巖集》,卷十二,“熱河日記·關內程史·三十日丙午”?!俄n國文集叢刊》,第252輯,199頁,景仁文化社,2000年)

        按:樸趾源,見上條。上引文系朝鮮正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三十日,朝鮮使團行至清朝境內薊州附近的白幹店時所見。

        【文-15】

        毛聲山亦圣嘆者流,其口業(yè)才則才矣,往往露丑。余嘗于人座隅,見《三國演義》,至七縱七擒、祝融夫人事,評筆大丑,我則罵而擲去。心溪其取節(jié)焉。漢壽之為地名。不佞亦嘗辨之。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卷十五,“雅亭遺稿(七)·書(一)·族侄復初”?!俄n國文集叢刊》257輯,227頁,景仁文化社,2000年)

        按:李德懋(1741—1793),字懋官,號炯庵、雅亭、青莊館等,朝鮮后期學者、實學家,有《青莊館全書》存世。

        【文-16】

        演義小說,作奸誨淫,不可接目。切禁子弟,勿使看之。或有對人,娓娓誦說,勸人讀之。惜乎人之無識,胡至于此。《三國演義》,混于陳壽正史,須當嚴辨。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卷二十七,“士小節(jié)(上)·士典(一)”?!俄n國文集叢刊》,第257輯,475頁,景仁文化社,2000年)

        按:李德懋,見上條按語。

        【文-17】

        二十二日,庚寅,大雪。

        ……

        閱大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編二十五冊】,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有弘治嘉靖時人序或引。始于漢靈帝中平元年,終于晉太康元年,凡九十七年。首有識,清風金氏子孫世寶石記。

        閱武安刀名偃月,又名冷艷鋸,三字甚奇。

        會稽妖賊許昌,自稱陽明皇帝。

        盧植云,商之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崗宮。

        余知東原是極妙理底人,蓋識得后世文章之無以傳后,故通演《三國》、《水滸》兩大奇書。

        (俞晚柱《欽英》,第十二冊,“辛丑部·十二月”。奎章閣藏鈔本)

        按:俞晚柱(1755—1788),號通園,朝鮮后期文人、書畫家,有《通園詩稿》、《欽英》等存世。《欽英》系俞氏朝鮮英祖五十一年(1775)到正祖十一年(1787年)日記,上引文字節(jié)錄自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782年2月4日日記。

        【文-18】

        二十三日,辛卯,寒。

        ……

        董卓自號為尚父。

        王允討董卓,誅之。宗族被殺者男女一千五百人,籍郿塢所藏黃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繡綺羅、珠玉玩好堆積如山,倉中米糧八百萬石。

        劉禪母甘氏夢仰吞北斗而有孕,生劉禪,故少名阿斗。夫以禪之庸才也,而其生乃能有異異哉?

        (俞晚柱《欽英》,第十二冊,“辛丑部·十二月”??麻w藏鈔本)

        按:俞晚柱,見上條。上引文字節(jié)錄自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782年2月5日日記。

        【文-19】

        二十五日,癸巳,大寒。

        ……

        曾見《西湖志余》云,南宋羅本,錢塘人,編撰小說數(shù)十種,而《水滸傳》敘宋江等事,奸盜脫騙,器械甚詳,然變詐百端,壞人心術,其子孫三代皆啞,天道好還之報如此。

        武侯出茅廬,時年二十七。

        ……

        (俞晚柱《欽英》,第十二冊,“辛丑部·十二月”??麻w藏鈔本)

        按:俞晚柱,見【文-17】條。上引文字節(jié)錄自辛丑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782年2月7日日記。鈔本上末句“故以”后究系何字,筆者不能辨識,乃截圖于此,供高明者判別。

        【文-20】

        二十六日,甲午,寒。

        ……

        羅貫中政是一個英雄,看他演書,將他文章策略都顯出來。

        ……

        《三國志》在四大奇書中忒大,當為小說之魁也。

        (俞晚柱《欽英》,第十二冊,“辛丑部·十二月”??麻w藏鈔本)

        按:俞晚柱,見【文-17】條?!傲_貫中政是一個英雄”句中“政”字,系朝鮮漢文常用通假字,通“正”。上引文字節(jié)錄自辛丑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即公元1782年2月8日日記。俞氏在前一天的日記里,轉述了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一書毀謗羅貫中的說法,但未加評論,而在這一天的日記里,則明確表達出對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的贊賞。

        【文-21】

        今也不然,以羅貫中為祧,以施耐庵金圣嘆為昭穆,喋喋猩鸚之舌,左翻右弄,以自文其淫媟機險之辭,而竊竊然自娛自樂者,惡足以為文章?

        (丁若鏞《與猶堂全書》,“第一集·詩文集·第十七卷·文集·贈言·為李仁榮贈言”?!俄n國文集叢刊》,第281輯,382頁,景仁文化社,2002年)①閔寬東《中國古典小說在韓國之傳播》一書引用過此條材料(見該書第354~355頁),然不知何故,未收入閔氏與陳文新合著之《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

        按:丁若鏞(1762—1836),字美鏞,號茶山、與猶堂等,朝鮮后期學者、實學家,有《與猶堂全書》、《牧民心書》等存世。

        【文-22】

        《史記》雖無批評,呼之曰《史記評林》。【吾東所刻非評林?!俊锻ㄨb》雖已節(jié)要,呼之曰《通鑒》?!緰|兒所讀,皆江镕《通鑒節(jié)要》。】《三國衍義》,話為實事,呼之曰《三國志》,而聞陳壽正史,目為奇書。皆陋習也。(丁若鏞《與猶堂全書》,“第一集·雜纂集·第二十四卷·雅言覺非·卷二·史記,通鑒”。《韓國文集叢刊》,第281輯,523頁,景仁文化社,2002年)

        按:丁若鏞,見【文-21】條。

        【文-23】

        二十二日,朝陰或雨。

        朝起,諸癥尚苦……終日苦痛,懷益無聊,招來李益?zhèn)?,使讀諺冊。所謂《蘇大成傳》,沒味之言,徒增擾聒而已。李益?zhèn)悂硭?,使讀諺書《三國志》漢水大戰(zhàn),尚有勝于所謂《林將軍傳》、《蘇大成傳》,而亦沒意趣,不足以消遣也。

        (沈魯崇《南遷日錄》,卷七,“壬戌十一月二十二日”?!俄n國史料叢書55·南遷日錄(上)》,549、550頁,東邦文化印刷株式會社,2011年)

        按:沈魯崇(1762—1837),字泰登,號夢山居士、孝田,朝鮮后期文臣,有《孝田散稿》等存世。上引《南遷日錄》文字,作于壬戌年(1802)十一月二十二日,寫到了聽人誦讀韓文譯本的《三國演義》。

        【文-24】

        石壁峭立于寺后,壁面有二像,左是關帝像,右是普凈禪師像。又畫關帝所乘神馬。按《三國志》,關帝顯圣于玉泉寺,有僧普凈指路云云之說。

        (《薊山紀程》,卷四,“復路·甲子二月二十一日辛巳·玉泉寺”?!堆嘈袖涍x集》,第8輯,109頁,景仁文化社,1976年)

        按:《薊山紀程》一書作者尚未最后確定,韓國學者或將其系于徐長輔(1767-1830)名下,或系于李海應(1775—1825)名下,或標注為“未詳”。

        【文-25】

        孝獻公愛奭周甚篤,然稍踰閑,不少假辭色。奭周六歲讀史略,日或課十數(shù)行。一日得《三國演義》,大樂之。公召,令受史略,數(shù)三過,不能熟句讀。公怒曰,心馳于小說,而忘其正業(yè),可乎?掩書斥出之。奭周大啼泣良久,自是不敢復外騖矣。

        (洪奭周《淵泉先生文集》,卷四十三,“家言(下)”。《韓國文集叢刊》,第294輯,237頁,景仁文化社,2002年)

        按:洪奭周(1774—1842),字成伯,號淵泉,朝鮮后期文臣,有《淵泉先生文集》存世。

        【文-26】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一絕,以孔明詩名世,世間凡系孔明文字,莫不援用,非直科文已矣??酌髟娭挥小读焊σ鳌?,見載《武侯全書》?!安萏谩痹娭灰娪凇度龂萘x》,其出于圣嘆輩可知,而無人辨破。古今詩文眞贗之相混,如此類者,殆不可勝數(shù)。大夢云云,有涉浮夸,決非孔明口氣,不待具眼者,而可斷其偽也。

        (洪直弼《梅山先生文集》,卷五十二,“雜錄”?!俄n國文集叢刊》,第296輯,607頁,景仁文化社,2002年)

        按:洪直弼(1776—1852),字伯應,號梅山,朝鮮后期文臣,有《梅山先生文集》存世。從上錄文字中可以看到,《三國演義》里為一些人物擬作的詩句,甚至進入了朝鮮人的科文之中。

        【文-27】

        《三國志》,使人一寓目,便欲看究到底,此是引人邪魔外妖。其間雖有正人事行,而百不居一。又其所記,皆參以智巧之私,所事所言雖正,而視其所以,亦非君子之所尚。君以自來苦淡法門,忽然喜看,吾恐君已為所中,故屢言而似不傾聽,此又君從來執(zhí)滯之病。君既離群獨處,而又看此等書,甚非所以正軌而趨。幸亟撤去案上,更將素所讀者,益味其腴。幸甚。

        (柳致明《定齋先生文集》,卷十六,“書·與仲思”?!俄n國文集叢刊》,第297輯,349頁,景仁文化社,2002年)

        按:柳致明(1777—1861),字誠伯,號定齋,朝鮮后期文臣、學者,有《定齋先生文集》存世。這段話斥《三國演義》為邪魔外妖,但同時也道出了該書對朝鮮文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文-28】

        晴,寒小弛。自迎水寺發(fā)行,行二十八里,至爛泥堡中火。又行二十七里,至十里河堡止宿。是日,通行五十五里。

        朝,見主人家卓子上有書冊,請一披見。則主人笑而點頭,跳上柜上,一一展示。四書奎璧各一秩,共一匣。三經奎璧各一秩,共三匣。《左傳》一秩,共二匣?!端疂G傳》,《三國志》,《西廂記》,各一秩。五言唐音一冊?!栋偌倚铡芬粌浴崾蠎虮救齼?。字帖二冊。其他落帙之醫(yī)書及諸小說,共五六種也。

        (金景善《燕轅直指》,卷之一,“十一月·二十九日”?!堆嘈袖涍x集》,第10輯,41頁,,1977年)

        按:金景善(1788—1853?),字汝行,朝鮮后期文臣,有燕行錄《燕轅直指》存世。上引內容為金氏作為朝鮮燕行使團的書狀官,于朝鮮純祖三十二年(清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公元1833 年1月19日,經清朝遼東境內時所見。

        【文-29】

        可望部下李定國,勇悍剛直,而目不知書。有金公趾者知其可動,乃取《三國志》,為之誦說。斥可望以董卓、曹操,期定國以武侯。定國大感悟。時永歷在安隆,定國入安隆,奉永歷入云南。可望進擊定國,定國迎擊大敗之??赏呓涤诤辖浡院槌挟?,后入都,清人封可望為義王??赏哐栽颇峡扇?,三桂欲自以為功,上疏請進兵云南,遂敗定國于盤江。定國走廣東,聞三桂殺永歷,哀憤成疾死。始葬于廣東城東,后移于順天府蘆溝橋西十里胡家港。廣東初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人過之,必拜云。出于忘其名《庭聞錄》。胡家港,距此不遠,欲往觀,而恐日暮城閉,未果。

        (《燕轅直指》,卷五,“留館錄(下)·[癸巳]正月·二十六日·盧溝橋記?!堆嘈袖涍x集》,第11輯,22頁,,1977年)

        按:金景善,見上條按語。文中言及之《庭聞錄》,系清人劉健所作,有康熙五十八年刻本。金公趾誦說《三國志演義》感動李定國事,見該書卷三①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654、655頁。。

        【文-30】

        謝肇淛《五雜組》:小說野俚諸書,稗官所不載者,雖極幻妄無當,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滸傳》無論已,

        錢塘田汝成《委巷叢談》: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shù)十種,而《水滸傳》敘宋江等事,奸盜脫騙,機巧甚詳。然變詐百端,壞人心術,其子孫三代皆啞,天道好還之報如此。

        周亮工《書影》:《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又傳為元人施耐庵作?!窘鹋鞲C相肅云,施耐庵,名旭。】田叔禾《西湖游覽志》又云,此書出宋人筆。近金圣嘆自七十回之后,斷為羅所續(xù),因極口詆羅,復偽為施序于前,此書遂為施有矣。予謂世安有為此等書人,當時敢露其姓名者,闕疑可也。定為耐庵作,不知何據(jù)。

        贊《水滸傳》者,袁中郞宏道《聽朱生說〈水滸傳〉詩》曰:“小年工諧謔,頗溺滑稽傳。后來讀《水滸》,文字益奇變。大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一雨快西風,聽君酣舌戰(zhàn)。”《虞初新志》,曹禾著《顧玉川傳》,張潮山來評曰,“余讀《水滸傳》,竊慕神行太保戴宗之術”云云。二人之心志,未可知也。

        《西游記》【未知何人所作,而刻本稱《西游真詮》,山陰悟一子陳士斌允生者詮解,以寓修煉金丹之旨甚詳】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華光小說,則皆五行相克之理,火之熾也,亦上天下地,莫之撲滅,而真武以水制之,始歸正道。其他傳紀之寓言者,亦有可采。惟《三國演義》、《錢唐記》、《宣和遺事》、《楊六郎》等書,俚而無味云。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七,“詩文篇/論文類/小說·小說辨證說”?!段逯扪芪拈L箋散稿(上)》,229、230頁,東國文化社,1959年)

        按:李圭景(1788—1856?),字伯揆,號五洲、嘯云居士,朝鮮后期學者,有《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五洲書種博物考辨》等存世。之所以這里不憚其煩大段抄錄如上,是因為這幾段文字,中韓學者無論是在整理還是征引時,問題都非常多。

        我們先看陳著的收錄情況。陳著收錄此段文字,共兩處:一處是上引文字的最后一段,自“《西游記》”開始,截引到“非浪作也”,而后系于《西游記》的韓國史料部分,見該書第260頁到261頁;另一處是將本文上引幾段文字,除第四段從“贊《水滸傳》者”到“聽君酣舌戰(zhàn)”部分以省略號代替外,全部摘錄,書影如下:

        見該書第435頁至436頁。然而無論是哪一處摘錄,全都有問題。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上述文字最后一段,即從“《西游記》”到“俚而無味云”,除去“《西游記》”后的“未知何人所作,而刻本稱《西游真詮》,山陰悟一子陳士斌允生者詮解,以寓修煉金丹之旨甚詳”這一句外,余者皆為謝肇淛《五雜組》中的原文,并且,緊接于上引文字第一段末句“如《水滸傳》無論已”之后,作:

        “小說野俚諸書,稗官所不載者,雖極幻妄無當,然亦有至理存焉。如《水滸傳》無論已,《西游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華光小說,則皆五行相克之理,火之熾也,亦上天下地,莫之撲滅,而真武以水制之,始歸正道。其他傳紀之寓言者,亦有可采。惟《三國演義》、《錢唐記》、《宣和遺事》、《楊六郎》等書,俚而無味矣。(何者?事太實則近腐,可以悅里巷小兒而不足士君子道也。)”①[明]謝肇淛:《五雜組》,“卷十五·事部三”,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312頁。

        從語義上來看,“《西游記》”以下,至“其他傳紀之寓言者,亦有可采”,正是用來說明“小說野俚諸書,稗官所不載者,雖極幻妄無當,然亦有至理存焉”。整段為一有機整體,不宜分割。因此,將“《西游記》”以下的文字,簡單地當作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而不加說明,是有問題的。更有一些中韓研究者將摘自《五雜組》的“惟《三國演義》、《錢唐記》、《宣和遺事》、《楊六郎》等書,俚而無味”當成朝鮮人對中國小說的看法而加以分說,則更值得推敲。

        那么,李圭景的《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何以要割裂《五雜組》中一段文字,插入來自它書的幾條材料及相關評論呢?這個問題,其實只要看一下韓國東國文化社1959年出的該書的影印本,看一下相關書影,即可一目了然。

        從書影來看,書中“如《水滸傳》無論已”和“《西游記》”之間插入的幾段,并非頂格書寫,而是降一格書寫,那么,從這種書寫體例來看,是否可以將中間的幾段與《水滸傳》相關的文字,理解為“如《水滸傳》無論已”這句話的“長箋”?不明乎此,現(xiàn)代標點本就有可能犯下將箋注之文串入正文乃至最后割裂正文的錯誤。

        同理,從書影來看,不見于《五雜組》原文的“未知何人所作,而刻本稱《西游真詮》,山陰悟一子陳士斌允生者詮解,以寓修煉金丹之旨甚詳”系《五洲衍文長箋散稿》雙行小字夾注,陳著將其竄入正文,亦誤。

        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韓國東國文化社這個影印鈔本,上述幾段文字的排寫定位亦有失當之處。蓋因“周亮工《書影》”后,從“《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到“定為耐庵作,不知何據(jù)”,除“金坯窩相肅云,施耐庵,名旭”這十幾個字外,皆為周亮工《因樹屋書影》中的原文。而中間多出的“金坯窩相肅”,系朝鮮后期文臣,即金相肅(1717—1792),字季潤,號坯窩,周亮工的《書影》原文里是不可能出現(xiàn)與其相關的文字的。也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將“金坯窩相肅云,施耐庵,名旭”以長箋中的小字夾注形式鈔錄,更合理一些,庶幾可免割裂或竄入《因樹屋書影》原文之弊。

        【文-31】

        昨夕見書,甚慰甚慰。其間連為安過,諸眷無擾否?吾狀一如,汝兄亦安在。日熱愈往愈熾,可苦。得見都政之過眼者,可謂萬花齊發(fā),爛爛燦燦,甚盛甚盛。但長淵何以得此,或有所聞否?聞之亦何為也?汝輩切勿以世上事及政目間事,開口而掛齒也。吾則以《水滸傳》、《西游記》、《三國志》看過法為之,如是然后可以物我相忘。而不在其位,則尚可以不謀其政,況廢斥與鬼為鄰者,何必看過世耗耶?余不究。

        (趙秉鉉《成齋集》,卷十三,“書·寄待教”。《韓國文集叢刊》,第301輯,488頁,景仁文化社,2003年)

        按:趙秉鉉(1791—1849),字景吉,號成齋、羽堂,朝鮮后期文臣,有《成齋集》存世。

        【文-32】

        中國人多為小說。余見正陽門外冊肆,積堆滿架,而太半是稗官雜說。蓋江南西蜀舉子,應舉上京,見落者,路遠不得還,留待后科,作小說印刊,賣以資生,故其多如是。其中有稱四大奇書,即東都施耐庵所著,而金圣嘆為評,以為天下之書,無加于此。蓋耽嗜經史,專治科業(yè)者,斥之為誕妄不經之文,平生未嘗一寓目者,亦多矣。然而,余觀作者之意至深且遠,非等閑文字也。一曰《金屏[瓶]梅》……三曰《三國志》,天下之亂,未有如三國之時也,吳魏蜀,鼎峙局爭,謀臣猛將,如云若雨。諸葛亮一著三分,神機妙算,其說甚多,是舉一天下而言也。

        (李遇駿《夢游野談下》,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藏本,轉引自柳鐸一《韓國古小說批評資料集成》,150~151頁,亞細亞文化社,1994年)

        按:李遇駿(1801-1867),朝鮮后期文人,有《夢游野談》存世。

        【文-33】

        公諱一純,字憲文,鰲谷其自號也?!⑿?,稍長,自知讀書,不煩課督。九歲,覽《三國演義》,數(shù)日而畢。長者試扣之,隨對如流,不錯一事。

        (任憲晦《鼓山先生文集》,卷十三,“墓志銘·鰲谷洪公墓志銘”。《韓國文集叢刊》,第314輯,314頁,景仁文化社,2003年)

        按:任憲晦(1811—1876),字明老,號鼓山、全齋、希陽齋,朝鮮近代文臣、學者,有《鼓山先生文集》存世。墓志銘中的洪一純九歲能覽《三國演義》“數(shù)日而畢”,所讀或為韓譯本。

        【文-34】

        讀三國志有感作[并引]

        近夜燈下,使侍童樸喜龍讀《三國志》,倚枕而聽,頗多可聞。而至于帝胄三顧、宗臣六出,尤增感嘆,其欲漢室興復,無間于自己國事。及到五丈原一回,又?覺潸然出涕。杜少陵“長使英雄淚滿衿”,蓋亦如是也。嘗聞才不借于異代,天之降才,豈豐于古而嗇于今耶?亦必有之矣,但身乏水鏡先生藻鑒,無以作片言春雷,是可恨也。

        以異時少有間,南陽喜得臥龍還。遂令帝胄單寒力,弘濟金刀緒業(yè)艱。

        鼎足風云出出奇,興劉指日仰軍師。運乖中道天何意,五丈原頭萬事悲。

        大業(yè)由來枉得賢,延業(yè)載渭豈徒然。只緣風雪躬三顧,綿歷炎興再紀年。

        (吳弘默《叢瑣錄》,第9冊,45b~46a,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書閣所藏1898年刊本)

        按:吳弘默(1833?—?),字圣圭,號茝園,朝鮮后期文臣、學者,有《茝園集》、《旌善叢瑣錄》、《慈仁叢瑣錄》、《咸安叢瑣錄》、《輿載撮要》等存世。

        【文-35】

        康汝剛問曰:“凡世人言才則曰孔明也,言智則曰孔明也,曰才有呼風喚雨之術,曰智有神出鬼沒之謀,孔明其如是乎?”

        曰:“此吾所不知也。吾所知者,孔明之正大謹慎耳。君子言孔明之正大,孔明自言謹慎。而考其持心處事,皆正大謹慎也。世人之為此者,吾且知之矣。昔僧圣嘆所為《三國志》者,有以致之也。圣嘆之作是書,欲其見者之惑而悅之也,私意邪筆,弄出無據(jù)無理之言無限也。其于孔明之正大謹慎相反焉,是猶畫麒麟而描獼猴也,然何傷于孔明哉?可惜者,滔滔人見之致不好也??酌鞑胖?,豈無遠過人哉?亦出于正常耳。未聞其為呼風喚雨之術神出鬼沒之謀也,有此則非所謂孔明也。朱子論君子以為光明正大,疏暢洞達,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而曰‘于漢得諸葛忠武侯’。此為孔明而已矣?!?/p>

        (柳麟錫《毅庵先生文集》,卷三十,“雜著·散言”。《韓國文集叢刊》338輯,294頁,景仁文化社,2004年)

        按:柳麟錫(1842—1915),字汝圣,號毅庵,朝鮮末期及韓國近現(xiàn)代學者、獨立運動家,有《毅庵先生文集》存世。

        【文-36】

        (晴,慎,廿四日,Monday)詣闕,上親教所志事于前使,前使有不平之色,讀《三國志》三顧草廬、五關斬將、博望用兵、當陽奮勇數(shù)回,三殿俱有悅聽之色,曉歸家宿。

        (《尹致昊日記》,高宗二十一年甲申十月七日,陽歷1884年11月24日。《尹致昊日記》,第1卷,[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84年,xxii頁)

        按:尹致昊(1865—1945),號佐翁,朝鮮末期文臣,韓國近現(xiàn)代政治家,社會活動家,有《尹致昊日記》、《尹致昊書翰集》等存世。

        【文-37】

        (晴,慎,廿六日,Wednesday)夜詣闕,讀《三國志》舌戰(zhàn)群儒、智激周郞、苦肉計、連環(huán)計、借箭等,至華容義釋,時已曉三時,告辭歸家宿。

        (《尹致昊日記》,高宗二十一年甲申十月九日,陽歷1884年11月26日?!兑玛蝗沼洝?,第1卷,[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1984年,xxiii頁)

        按:尹致昊,見上條。結合前面所錄金昌業(yè)《老稼齋燕行日記》、沈魯崇《南遷日錄》和吳弘默《叢瑣錄》諸條記述,可以看到朝鮮王朝無論君臣,皆有喜聽人誦讀《三國演義》者,這很可能是朝鮮王朝流行了數(shù)百年的一種娛樂形式。

        朝鮮王朝官方史料中相關資料補遺

        《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傳播,不但在朝鮮王朝的文人文集中有大量的相關記載,在朝鮮王朝的官方史料中,同樣也留下了很多記錄。對此,研究者最常引用的是《朝鮮王朝實錄》宣祖二年(1569)六月二十日“壬辰/上御夕講于文政殿”一條,而實際上,朝鮮官方史料除實錄中的這一條外,在朝鮮王朝《承政院日記》和《日省錄》中,還可以鉤沉出十分豐富的相關記述。茲按公元紀年順序,將筆者所獲排比臚列于下。

        【史-1】 1663年 顯宗三年十二月六日(乙巳)康熙元年

        權坽,以迎接都監(jiān)言啟曰,上、副使會于一房,招入樂工、舞童,或歌或舞。且令市人金善立,誦讀《三國志》而聽之,大燭二雙,亦為覓入,以為消夜之地云矣,敢啟。傳曰,知道。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朝鮮顯宗三年十二月(1663年1月),清使以上慈和皇太后尊號,入朝鮮頒敕,并視察三田渡碑閣。上面這條日記記錄了在此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件事,即清朝敕使團的正副使,向朝鮮方面負責接待的迎接都監(jiān)廳提出要求,“令市人金善立,誦讀《三國志》而聽之”。

        【史-2】 1672年 顯宗十三年一月八日(乙卯)康熙十一年

        又啟曰,勅使及大通官等分付,善解《三國志》者,金永澤、柳承漢二人招入云,故分付入送之意,敢啟。傳曰,知道。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朝鮮顯宗十三年(1672)正月,清康熙帝以天下大定,遣使至朝頒詔,并視察三田渡碑閣。上引日記中再次記錄了清朝敕使和譯官,要求朝鮮方面送入善于講說《三國演義》者,以供娛樂。

        【史-3】 1676年 肅宗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癸卯)康熙十五年

        又以迎接都監(jiān)言啟曰,即者大通官李一善,《三國志》善讀人劉承元招入云,依其言分付入送之意,敢啟。傳曰,知道。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朝鮮肅宗二年(1676)三月,清康熙帝以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號,遣使入朝頒詔。在這個過程中,據(jù)朝鮮負責接待的迎接都監(jiān)廳啟,清敕使團方面的譯官要求“《三國志》善讀人劉承元招入”云。

        從1662年到1676年,《承政院日記》中以上三條記述,傳達出十分重要的信息:

        一則可以確知,在17世紀中葉,朝鮮已經出現(xiàn)了一批擅長誦讀《三國演義》的著名職業(yè)藝人?!度龂萘x》傳入朝鮮后,朝鮮可能出現(xiàn)講說三國故事的說話人,對這一點,過去的研究者一般是通過金昌業(yè)1712年《老稼齋燕行日記》和趙秀三(1762—1845)《秋齋集》中的一些相關敘述來間接推斷,并無確證①如[韓]李慶善:《三國志演義比較文學的研究》,一志社,1976年,第127頁;[韓]金文京:《三國演義的世界》,丘嶺、吳芳玲譯,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23、224頁。,而本文上面所引錄的《承政院日記》中的相關記錄,則明確了這批藝人的存在,不但如此,還記錄了當時幾個擅長講說三國的著名職業(yè)藝人的名字,如金善立、金永澤、柳承漢、劉承元。

        二則又可以看到,《三國演義》這部經典,通過朝鮮這些講說三國故事的職業(yè)藝人,在其時朝鮮王朝和清朝的兩國交際中,一度扮演了一個特別的角色。要明了此點,我們先不放看看,當時要求朝鮮方面送入擅長講說三國故事的藝人以供其娛樂的清朝敕使,他們的身份特點。據(jù)《清朝通志》,“朝鮮封使,以內大臣、禮部滿侍郎、內閣滿學士、侍衛(wèi)充”②《清朝通志》卷四十六,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021頁。。也就是說,清朝派往朝鮮的使團正副使,一般皆為滿族,漢族官員是被排斥在外的。再進一步具體到清朝中期以前,又可知“副使經常是主管東事的外朝文職官員,而正使多為武官,不諳事務,甚至有目不識丁的”③劉為:《清代中朝使者往來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3頁。。那么這些滿族敕使,為什么會向朝鮮方面提出如上所引錄的那樣的要求呢?這又與清朝立國、治國、治軍多有得力于《三國演義》處有關,如據(jù)昭璉《嘯亭續(xù)錄》,順治年間,“文皇帝患國人不識漢字,罔知治體,乃命達文成公海,翻譯國語《四書》及《三國志》各一部,頒賜耆舊,以為臨政規(guī)范”④轉引自朱一玄:《三國演義資料匯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83年,第694頁。,因此滿族親貴尤其是武人,多喜《三國演義》。帶著這樣的偏好,一些滿族敕使,來到《三國演義》恰也同樣深受喜愛且至少風行了百余年的朝鮮⑤據(jù)朝鮮文人金萬重(1637—1692)《西浦漫筆》,“今所謂三國衍義者……壬辰后盛行于我東”,朝鮮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結束于1598年,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到17世紀中葉,至少百余年。,提出上引材料里那樣的要求,就不是件多么奇怪的事了。至于這些滿族敕使又是如何跨越語言障礙欣賞朝鮮藝人的演出的,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筆者推測,這種跨語言欣賞一則或借助于清使團里的譯官,二則朝鮮藝人講說三國故事,誦說之外,很可能還有唱、演的成分,這些成分或有助于激發(fā)清使的欣賞興味。但無論怎樣,《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最初的漢文經典,在17世紀中葉,在清朝和朝鮮王朝這兩個非漢民族政權的文化交際中,曾扮演了某種角色,卻是明確的事實。此點向少學界關注,故先揭橥于此,留待進一步考察。

        【史-4】 1683年 肅宗九年八月十四日(癸丑)康熙二十二年

        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啟曰,本院諸學中,蒙學所習本業(yè),語音漸訛,譯官之赴燕者,皆不能通話。問情訓習之際,不可無變改之舉,故每于節(jié)行,擇送熟習時話者,再三質問于彼人,翻作蒙清《老乞大》各八卷,且買清語《三國志》,抄作十卷,名為《三課總解》矣。自甲子正月為始,蒙學則舊業(yè)《守成事鑒》、《伯顏波豆》、《孔夫子》、《待漏院記》之外,添以新翻《老乞大》,清學則舊業(yè)八歲兒論之外,新翻《老乞大》、《三課總解》,仍為定式教誨,使之通行于科舉與試才之時,何如?傳曰,允。出《禮曹謄錄》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此又為研究清朝與朝鮮王朝語言文化交往之重要材料。文中“三課總解”,應作“三譯總解”?!度g總解》系以清譯滿文《三國演義》為底本,選出十卷,以韓文表記譯解編輯而成之教材。“清學則舊業(yè)八歲兒論之外”句中的“八歲兒論”四字處,疑有脫文,或當為“《八歲兒》、《小兒論》”。新翻滿語《老乞大》、《三譯總解》和《八歲兒》、《小兒論》,合稱韓國譯學史“清學四書”。

        【史-5】 1734年 英祖十年四月四日(己酉) 雍正十二年

        上曰,子牙為名,何冊有之乎?鄭羽良曰,《三國志》有之矣。徐命均曰,亦有于《西周衍義》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上引文字系朝鮮英祖與大臣的對話,君臣坦然以中國古代小說為話題,且可見出,有些朝鮮大臣除閱讀《三國演義》外,還旁及其他講史小說。

        【史-6】 1736年 英祖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丙戌) 乾隆元年

        明謙曰,亂賊自古有之,而至于曹操,則今世之三尺童子,皆欲射之。此則《三國志》播行于我國,雖閭巷婦孺,無不稔聞之致也。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朝鮮大臣也許是為了迎合喜歡小說的英祖,特為從正面來強調小說的教化意義。

        【史-7】 1736年 英祖十二年九月七日(戊戌)乾隆元年

        上曰,《再造藩邦志》一卷,何見落耶?此如野史《三國志》樣,而多有感慨處矣。圣輔曰,此乃申致謹家冊,而轉向黃晸家,一卷見失云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史-8】 1737年 英祖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壬午)乾隆二年

        明履曰,張浚《本末》比之古人,則近似于諸葛亮,而亦多有不及矣。上曰,比之諸葛亮,則果不如矣。明履曰:諸葛亮,心事正大,義理明白,《三國志》所載者,雖不可盡信,如神人異人者多,先儒雖不以儒者許之,古人之尚友千古者,亦必稱諸葛亮矣。上曰,然矣。諸葛亮,若出于三代上,則事業(yè),豈止于此哉?出于三國,故有時勢使然者矣。伊尹、傅說,必無五丈原事,此乃時不同故也。明履曰,時勢使然,圣教得之矣。上曰,陳亮,雖近似于諸葛亮,亦得其糟粕者矣。若欲以諸葛亮,比擬于后人,則岳飛似之矣。永柔縣臥龍祠,以岳飛配享者,亦不尋常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從“《三國志》所載者,雖不可盡信,如神人異人者多”這句來看,談到的《三國志》當指《三國演義》。如果是正史《三國志》,朝鮮大臣不會輕易稱其“不可盡信”,正史中的諸葛亮也無所謂“如神人異人者多”的問題。

        【史-9】 1742年 英祖十八年九月二十日(丙子)乾隆七年

        壬戌九月二十日辰時,上御崇文堂……上曰,九軍、八陣、六花陣,明言其法,可也。命修曰,九軍,乃九宮數(shù)也,小陣,九九八十一,合為一大陣也。八陣,卽八卦陣也,小陣,八八六十四,合為一大陣也。八陣,有八門,干為開門,坎為休門,艮為生門,震為傷門,巽為杜門,離為景門,坤為死門,兌為驚門,八門不定其方,變化不測也。《三國志》,曹仁作八門金鎖陣,徐庶曰,生門在東南角,景門在正西,遣趙云從東南角生門入,出正西景門還,從景門入,出生門,其陣自潰。曹仁曰,彼個軍中有神人,恇怯而走。以此觀之,則變化可知也。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曹仁做八門金鎖陣”云云,見《三國演義》第36回。此非《三國演義》著名情節(jié),有的朝鮮大臣居然能于君臣問答間隨口征引,由此亦可見,《三國演義》其時影響之深巨。

        【史-10】 1744年 英祖二十年二月十二日(庚申)乾隆九年

        甲子二月十二日午時,上御養(yǎng)政閣。……尚迪曰,目錄雖多,而詳略或不同矣。昌誼曰,圖與書尤好矣。上曰,然矣,近來圖畫頗好,而其中最精者,《三國志》也,以曹操之狀貌言之,自上至下,皆巧模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史-11】 1747年 英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壬子)乾隆十二年

        上曰,今之史官,入侍目見而記之,猶有詳略,不無失實。而古人于戰(zhàn)陣之間,微細之事,皆詳記之,用何道而能然?《三國》事歷歷如見,然此猶演義也?!妒酚洝穭t異于演義,而能曲盡夷狄之情狀,又孰聞而孰書之?象元曰,作史者不但用起居注,雜采小說雜記,而檃括之,故然矣。上曰,古人皆有野史小說,此則猶不足怪,如唐太宗與皇后私語之事,外人何以知之?宗迪曰,我國外方,皆有兼春秋,使書八路聞見,蓋所以廣其聞見,以備修史也。彥儒曰,臣亦方兼春秋矣。上曰,此使之記玉堂故事耶?宗迪曰,各司皆有故事矣。上曰,如倭館中守倭私語,何以知之?而古史皆書之,神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史-12】 1751年 英祖二十七年三月二日(己亥) 乾隆十六年

        三月初二日巳時,上御時敏堂?!显唬鸾鹕恤敃娨?。左相之謂予總攬權綱云者,實出于苦心,而自其后已知有此辱矣。予則自藩邸入承,雖知閭巷間事,而侍湯時多,故亦未能周知矣。汝則生長于宮中此等處,不可不分明知之。若此之,則雖婦女讀諺書時,能知是非賢愚之分矣。予少時,見婦女讀《三國志》,至麥城事,有涕泣事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此條談到朝鮮婦女讀《三國演義》的韓文譯本,為人物之死而落淚。

        【史-13】 1757年英祖三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丙子)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十月十七日未時,上御居廬廳,冬至使、按核使,同為入侍時,冬至正使海興君橿、副使戶曹參判金尚翼、按核使李彝章、左承旨金尚重、假注書洪秀輔,記事官魏興祖、韓必壽,以次進伏訖?!幸碓?,冬至則多有方物,故彼人之求之者益多,李譯因此蕩敗矣。尚魯曰,臣則多有見欺于徐宗順,而李譯亦受欺,至給千兩,若不受欺,則用銀之數(shù),不必至此矣。出柵門時,彼人每以搜檢為言,而如《三國志》、《水滸志》,皆是禁物,故譯官輩主于彌縫,所謂《三國志》價,至為六百余兩,由此言之,則禁物不可不嚴防矣。上曰,禁物,每用人情乎?尚重曰,雖無《三國志》持來之事,而譯官輩,前后不能自飭,不得已用情債云矣。臣行則只用五百兩,而彼人亦有納稅之事,故不得不如此云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清廷對朝鮮使團購買圖書,向有限制,最典型的是禁止史書出口。但禁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出口,相關記載,則除上引一條外,筆者尚未見。從上引《承政院日記》中的相關記載來看,正因為朝鮮使團購買了《三國演義》這一禁物,出鳳凰城關柵時,才會受到清朝方面參與搜檢的譯官徐宗順的敲詐,乃至于為一部《三國演義》,付出了六百余兩白銀的天價。

        【史-14】 1763年 英祖三十九年三月十九日(丙子)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三月十九日未時,上御景賢堂?!厦真?zhèn),讀奏元疏訖。下教曰,疏中何不言文純、文成諸先正,而獨言兩宋先正乎?徽鎮(zhèn)曰,以近世故言之,且宋浚吉,是儒賢之祖故也。上曰,只言近代,不免躁矣。頃日承旨,以晩后進啟,儒臣啟罷矣,爾等為山野之人為疏,則何不早為,而到今為之乎?其前睡乎?如《三國志》所謂戰(zhàn)則居后宴則必先之類,其無誠意可知矣。上曰,汝不先不后,聞風而來,蓋欲為疏頭也。俗語云,狀頭疏頭不計之,汝甚不緊矣,今將賜批,退待,可也。徽鎮(zhèn)退出。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所謂“戰(zhàn)則居后宴則必先”的說法,并不見于《三國演義》,很可能是《三國演義》傳入朝鮮后,在朝鮮民間流傳過程中產生的俗談。

        【史-15】 1776年 英祖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丙寅)乾隆四十年

        乙未十二月二十三日初更三點,上御集慶堂。……上命書傳教曰……目今其將鞫問,而訊問時結縛,卽白門樓結縛呂布像也。呂布請其解,曹操問于劉先主,先主對曰,君莫見丁建陽云,而譬諸縛虎,予見《三國志》,豈謂此乎?呂布其時,稱大耳曰,不思轅門射戟時乎?予嘗惜之……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陳壽《三國志》中無“大耳兒”之稱,朝鮮英祖所云,應自《三國演義》而來?!度龂萘x》第十九回“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與英祖所云若合符節(jié)。另外,稱劉備為“大耳兒”,在朝鮮文人筆下亦多見,如徐居正《題永川卿畫八首》中“孔明草廬”詩云“慷慨劉家大耳兒,三分天下中興時”①[朝鮮王朝]徐居正:《四佳集》,“四佳詩集卷之四十六·第二十三·詩類”,見《韓國文集叢刊》第11輯,66頁,景仁文化社,1990年。,申靖夏《與李伯溫書》云“此言殊似魏武梅酒論英雄時說與大耳兒者”②[朝鮮王朝]申靖夏:《恕庵集》,卷九,“尺牘”,見《韓國文集叢刊》第197輯,335頁,景仁文化社,1997年。。

        【史-16】 1776年 英祖五十二年二月八日(庚戌)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二月初八日未時,上御集慶堂。……上命書傳教曰……嘗見《三國志》,須多者操,故剪其須,無髯者操,故裂其旗裹其頤云……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史-17】 1776年 英祖五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戊辰)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二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集慶堂。……上曰,三大奇書,予常好矣,而于《三國志》,尤熟覽矣。尚喆曰,雖以中國言之,處處尊奉關王矣。上曰,曹操之杖殺伏皇后無狀矣。尚喆曰,然矣。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朝鮮英祖所謂“三大奇書”,當自晚明以來中國的“四大奇書”之說而來。李漁醉耕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游》與《金瓶梅》也……”考慮到朝鮮君臣不可能公然表達對《金瓶梅》的欣賞,那么英祖所謂“三大奇書”,當指《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從英祖的自道來看,這位朝鮮國王相當喜歡中國的這幾部古典小說,其中又尤為喜愛《三國演義》。

        【史-18】 1776年 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二日(癸酉)乾隆四十一年

        丙申三月初二日酉時,上御集慶堂……上曰,古語云疑之勿任,任之勿疑,凡臣猶然,況大官乎?數(shù)遞莫若近日,曷勝慨然?《西游記》、《三國志》、《水滸志》,世稱三奇書,豈特本書,諺解命讀亦然,大抵頃者已諭,其雖此等時,其若有君,其何關乎?予稱周赧、漢獻,其雖有權臣,眼有周赧、漢獻,豈至于此?近日昏睡特甚,晩后睡醒,意謂日昏,問左右申牌才報,尚未夕食,似夢非夢,忽憶至于漢獻以何心,正當一處分之間,以何心用萬古奸雄曹操,能遂吾為周文王之心乎?不勝慨然,何食何睡?……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按:《承政院日記》中的英祖朝部分,言及《三國演義》者,多達十四條,且從1734年到1776年,跨四十二年,將近半個世紀,英祖癡迷于中國小說,由此可見一斑。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不但在上引相關材料中可以看到,其時朝鮮大臣與英祖君臣問答之際,經常言及中國小說,而且還可推知,朝鮮英祖的這種偏好,在其在位的半個世紀,對整個社會尤其是文人的閱讀,亦當有不小的影響。英祖之后繼位的朝鮮正祖,大力推行所謂“文體反正”,與此亦當不無關聯(lián),只是正祖君臣皆不便直斥先王之非罷了①一些研究者在研究朝鮮正祖的“文體反正”時,沒有注意到《承政院日記》中的大量相關史料,因此,做出了如下誤判:“通過世紀資料集的記載首先應該注目的是把握與文體反正相關的當時的情況,在肅宗實錄和英祖實錄中不僅沒有提及和小說相關的任何話,就連對小說有否定的認識的話也沒有記錄,僅僅在肅宗時代在過去的考試中引用了《西浦漫筆》的內容作為問題,反而通過肅宗留下來的《寫本精忠錄序》和英祖留下來的《題文苑楂橘》、《孫武演陣圖》的詩盡管不多也可以判斷出肅宗和英祖并沒有對小說進行否定?!币姍鄪@映的博士學位論文《朝鮮時期中國小說評論研究》,2014年,第73頁。。

        【史-19】 1797年 正祖二十一年閏六月七日(乙巳)嘉慶二年

        琉球國人七名,漂到濟州大靜縣,由水路還送。其船前低后高,長八把,廣三把余,高一把余,前后左右,俱畫月形,上建木綿占風旗二面。攜《通俗三國志》一卷,歷一卷?!度龂尽烽g一二字,輒標句讀方言,文理斷續(xù),不可曉解。歷書卷面,大書寶歷甲戌元歷,傍書寬政七年丁巳,月建大小,與時憲書同,而惟閏月,在于七月。自言居在于那霸,那霸其國府名也,距王都十里云。

        (《朝鮮王朝實錄》該年月日條)

        按:此系韓國所見《三國演義》在琉球傳播的史料。

        【史-20】 1799年 正祖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壬戌)嘉慶四年

        予自來不喜看雜書。如所謂《三國志》等書,亦未嘗一番寓目。燕閑之所嘗從事者,不外于圣經賢傳。

        (《朝鮮王朝實錄》,該年月日條)

        【史-21】 1799年 正祖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壬戌)嘉慶四年

        己未五月初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予自來不喜看雜書,如所謂《三國志》、《水滸傳》等書,亦未嘗一番寓目。燕閑之所嘗從事者,不外乎圣經賢傳。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史-22】 1799年 正祖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壬戌)嘉慶四年

        予自來不喜看雜書,如所謂《三國志》、《水滸傳》等書,亦未嘗一番寓目。燕閑之所嘗從事者,不外乎圣經賢傳。

        (《日省錄》,該年月日條)

        按:【史-20】【史-21】【史-22】三條,分別來源于《朝鮮王朝實錄》、《承政院日記》和《日省錄》,記載的是同一件事。文字稍有差別,最明顯的差別是,后兩者的記載中,朝鮮正祖“自來不喜看”的“雜書”,《三國志》之外還加上了《水滸傳》。

        【史-23】 1799年 正祖二十三年 嘉慶四年

        上嘗有愆候,筵臣或請晉覽小說,以為消日之方。教曰,予平生不對此等書,故所謂語錄,看亦不解,縱或解得,亦無滋味,反招睡意。故雖如《三國志》之稍近于史家云者,亦未嘗披閱耳。

        (李祘(朝鮮正祖)《弘齋全書》,卷百六十二,“日得錄二·文學(二)”?!俄n國文集叢刊》,267輯,175頁,2001年)

        按:《弘齋全書》系朝鮮正祖詩文集,雖非正史,但同為記載王室態(tài)度重要資料,非同于一般文人文集,故收錄于此。該《全書》于1799年由奎章閣直提學徐浩修領銜,會同金祖淳、李晚秀、李在秀等文臣一同初次編纂,徐浩修于此年病故后,由徐榮輔接手主持,共完成190編,1801年12月做第二次編纂,補入正祖過世前半年相關記述,又增184編?!叭盏娩洝辈糠謱儆诔醮尉幾雰热?,查上引文字所在“日得錄二·文學(二)”,中有“檢校直提學臣徐浩修庚戌錄”的編纂內容,那么這一部分只能編纂于徐開始主持編纂且過世前的1799年。至于文中所錄這部分正祖言論,究竟發(fā)表于何時,尚無確證以供推定。從表面上來看,上引這段言論,與【史-20】【史-21】【史-22】三條史料中的說法不無相似之處,但查這三條史料的完整敘述,在正祖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壬戌),并無“上嘗有愆候,筵臣或請晉覽小說,以為消日之方”一事,因此,《弘齋全書》中的這一段言論,當為正祖在另一場合所發(fā)。正祖很可能在不止一個場合拿《三國演義》作為反面教材來批判過。

        【史-24】 1807年 純祖七年三月十七日(己未)嘉慶十二年

        (義禁府)又啟曰:向前罪人宋國仁,亦前后盤核,不啻嚴密,證招供辭,無不詳備,而惟其兇慝之性,徒懷抵賴之計,情跡則不敢發(fā)明,而根因則一直掩諱……至于向日捕廳囚供中《三國志》求借之事,隱密事問卜之說,跡涉駭異,情亦訝惑,端緖半露,昭不可掩。所謂韓源敬、金乃猷,捉來對質,則韓、金兩漢之說,如前一般,無所變改,兇囚所供,則半吐半呑,徒事妝撰,反復究詰,無意輸情。

        (《承政院日記》,該年月日條)

        【史-25】 1807年 純祖七年三月十七日 嘉慶十二年

        義禁府啟言:罪人宋國仁當日刑問一次……問曰,許多小說,必求《三國志》、《水滸志》,抑何意思?而一求再求,期于得見,亦果何意也?供曰,果欲見《三國志》,求借于韓源敬處,而至于《水滸志》,則初無求見之事。而所謂《三國志》,亦無屢懇之事,若與源敬對質,則可卞矣。令與韓源敬面質。則源敬向國仁曰,吾于付榜事,致疑于汝者,果有一事,十月十一月之間,逢汝于徐進士稷修家,則汝豈?曰病中無以消遣為我借《三國志》、《水滸志》以給云乎?吾所以致疑于汝者,許多冊中,何必求《三國志》與《水滸志》乎?國仁向源敬曰:《三國志》,則果求見,而《水滸志》初無求見之說矣。汝言既如是日久之事,雖未盡記,豈可以求見《三國》等志致疑于?當疑之事乎?……前后盤核,不啻嚴密,證招供辭,無不詳備,至于向日捕廳囚供中《三國志》求借之事,隱密事問卜之說,所謂韓源敬、金乃猷捉來對質,則韓金、兩漢之說,與前一般無所變改,兇囚所供則半吐半呑,徒事妝撰,反復究詰,無意輸情,故嚴加刑訊,個個考察,而惟以頑忍抵賴為事者,誠極兇譎,無與為比,罪犯至重,法意至嚴,不可不連加刑訊,期于輸款,然后獄體乃正,兇丑可懲,請待拷限加刑期于取服。允之。

        (《日省錄》,該年月日條)

        【史-26】 1807年 純祖七年三月十九日 嘉慶十二年

        義禁府啟言:罪人宋國仁更招供,以為當初?乃猷隱密之說云云,既是孟浪而,雖有隱密之事,豈可向乃猷言及乎?韓源敬所謂《三國志》、《水滸志》借看之說,雖是丁寧,既無借看之事,雖或借看,是何大罪,而若是牢諱乎?……

        (《日省錄》,該年月日條)

        【史-27】 1807年 純祖七年三月二十一日 嘉慶十二年

        義禁府啟言:罪人宋國仁更招供……問曰,非但金學成招辭,《三國》、《水滸》等志求見,不啻屢次,則端緒綻露,問卜之時,不問身數(shù),稱有隱密之事,則真贓益著其外,事事言言,亦皆沕合,則汝何敢發(fā)明乎?供曰,雖以事理推之,為此事有何功乎?受何賞乎?《三國》等志只為病中消遣而已,豈料今日翻成罪案乎?問曰:汝掛榜中人,名下皆懸《三國志》、《水滸志》中人,則其兇肚逆腸,昭不可掩,從實直告。供曰,《三國志》、《水滸志》中非但初不知之,且所謂掛榜中府院君大監(jiān),常時德澤已聞于人,于渠亦恩人也,緣何事而辱之?渠雖萬死,此外無他辭矣……

        (《日省錄》,該年月日條)

        按:【史-24】【史-25】【史-26】【史-27】這四條來自于《承政院日記》和《日省錄》中的材料,關涉到當時的一樁所謂“榜書罪人”案。這件事情的經過,《朝鮮王朝實錄》里有簡略的記載,見純祖七年四月十五條,相關文字如下:

        義禁府,以拿鞫罪人宋國仁物故啟。先是,正月捕廳,以掛榜罪人金學成口招中指使人前萬戶宋國仁,移義禁府之意啟,上詢于大臣,左議政李時秀曰:“臣聞捕將言,榜書情狀,萬萬叵測。雖無觸犯所重大體,列書位高者十七人姓名,而其言辭或如比方,或雜以俚語,末則如總論而或用經傳句語,概是?;蠡秀敝嬕?。鄉(xiāng)曲武弁必不能獨辦,必有指嗾之人矣。”……命金吾堂上牌招舉行,又命金學成拿致本府,與國仁面質。則學成言,得罪于校洞趙判書得永,至于定配,中路逃禍,隱身出沒之際,逢國仁,則攜歸其家,同飯同宿,其翌夜,國仁從容言曰,“吾以宣薦,為在德萬戶,極為冤抑。欲以原情,付之闕外近處,使往來卿宰見之,汝能為吾往付乎?”云,故既受款待,不無顏情,不得已許之。罷漏后,國仁出一小周紙,又出飯糊而與之,故直向闕外,至文禧廟南墻邊付之云。國仁一直抵賴,命移囚南間,更為嚴核。仍命金學成與國仁,更為面質。學成言,當初冀免同罪,不告手書之事矣,到今何敢隱諱?國仁使渠執(zhí)筆書原情,而列書卿宰姓名,故怪問曰,稱以原情,列書卿宰何故云爾,則國仁曰,如此然后,人必驚怪,摘去傳播于朝廷矣。又于本草中,崔獻重名下,有“蚯蚓同”三字,而傳寫之時見漏,故問之,則國仁曰,此則不緊,置之無妨。又于趙判書名下,始則呼寫“死龐涓”三字,忽又改以“如呂布”三字,又于呼寫時,有“任俠為政,欲折芳英”兩句,而末乃刪去云。國仁漫漶抵賴,命加刑得情。拖至四朔,竟未核得,至是物故。學成島配。

        根據(jù)這段文字敘述,再結合《承政院日記》、《日省錄》中的相關記載,可知當時一名叫宋國仁的武官,對被差派至遠地為邊將十分不滿,乃指使與刑曹判書趙得永有隙的金學成張榜于王宮附近,榜上列有當時一些身居高位者的官員姓名,“名下皆懸《三國志》、《水滸志》中人”,藉此煽動輿論。這種通過張榜于宮門、城門、官廳來煽動輿論的事件,在朝鮮中期以后經常發(fā)生,并因此在韓語里留下“榜書”、“掛書”、“掛書事件”、“榜書罪人”等有特定相關含義的漢字詞。本文上錄四條材料關涉的朝鮮純祖七年的這樁“榜書罪人”案,因牽連到《三國演義》乃引起筆者注意?!度龂萘x》(及其他中國小說)滲透到朝鮮當時的政治生活,此為典型案例。

        【史-28】 1867年 高宗四年八月十一日(辛卯)同治六年

        丁卯八月十一日辰時,上御重熙堂。進講入侍時,講官金永爵,參贊官任承準,檢討官金裕行,假注書白時范,兼春秋金泰煥,記事官金永珯,各持小學第五卷,以次進伏訖?!谰粼唬蛉召e對,大僚勉圣學有上灘船之喻,此乃切實之言也。凡舟行上水則難,下水則易,至于急流之灘,進寸退尺矣。誠惶誠恐,竊謂殿下講學,殆同上灘之船。前歲臨筵,多有問難,近日則只一處發(fā)問而止。前歲自止,殆近十行內外,近日則不過五六行而止,是何異于進寸退尺乎?臣愚,妄揣圣智日長,心不專一,若多有問難,自止行多,則講筵必致遲久故也。古之人君,有樂此不疲之言,此等處,愿加澄省焉。龐德公,三國時人龐統(tǒng)之猶父也,龐統(tǒng)名字,殿下曾或記存否?上曰,知之。永爵曰,凡學問,雖以閭巷幼稚言之,能知著味,然后方克成就,此所謂心誠好之欲罷不能者也。殿下進講課程之暇,翻覽書籍,期有著味之效,是臣區(qū)區(qū)之望也。臣聞,一講官,以翻覽《羹墻錄》仰奏云。古語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此誠切實之言。殿下既知龐統(tǒng)名字,則《三國志》一番乙覽甚好。臣愚惶恐,《三國志》,稗也,筵中陳奏,極涉猥妄,而《三國志》雖曰稗書,實與正史無異,且淺近著味,無過此書,縱知惶恐,有此仰達矣。后日登對,殿下必以間閱某書下敎,則臣當敷陳為學蹊徑,馴致于誠正修齊之道。伏愿后日筵席,幸賜敎示焉。上曰,當依奏矣。

        按:講官金永爵為了激發(fā)時年十五歲的朝鮮高宗讀書興趣,推薦閱讀《三國演義》,并為此辯護道,按說《三國演義》是稗書,不該在這個莊重的場合提到它,但它雖然是稗書,“實與正史無異,且淺近著味,無過此書”,因此“縱知惶恐”,也要向高宗推薦。

        結語

        以上系筆者仿《韓國所見中國古代小說史料》一書之體例,僅以“《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衍義》)”、“《三國志》”、“羅貫中”為關鍵詞,在各種韓國文人文集與朝鮮王朝官方史料中粗略鉤沉的結果,稽得未見于陳著的材料約七十條。①韓國建國大學商經學院2013級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李朔同學,在查核材料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特此致謝。

        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做了這樣的努力,也仍然不能說《三國演義》在朝鮮半島傳播的相關記述悉數(shù)在此。如因條件所限,筆者對《燕行錄》中相關材料的鉤沉尚遠不充分,《燕行錄》中的相關記述,當不止于本文所錄數(shù)條。又如,即使在筆者能夠接觸到這些韓國古籍里以羅貫中為關鍵詞鉤沉,鉤沉結果除本文所錄數(shù)條外,亦有數(shù)條將羅貫中系為《水滸傳》作者而加以評論的,本文未收。再假如,把漢文小說和朝鮮諺文的時調等等也包括進“韓國現(xiàn)存的幾乎所有相關古籍”中加以考察,所得當更多。

        更進一步,如將鉤沉目標放大到泛泛言及《三國演義》之情節(jié)者,而不僅以直接言及“《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衍義》)”、“《三國志》”、“羅貫中”等關鍵詞的材料為限,則所獲當更多。茲舉二例:

        【例一】

        關云長

        赤兔馬前無上乘。青龍刀下盡頑铓。至今廟貌尊崇意。事到江南涕淚長。

        張飛

        環(huán)眼將軍真快人。至今猶說坂橋塵。桃園兄弟同盟義。報與關公不顧身。

        (趙彭年(1549—?)《溪陰集》,卷二,“將鑒博議諸將贊詩”?!俄n國文集叢刊》續(xù)編,第6輯,361頁,景仁文化社,2005年)

        【例二】

        近日洞內多梁上君子,重門厚墻之家,鮮免其偷,獨我無墻者尚免。此在兵法,虛虛實實之術也。諸葛孔明嘗開門鼓琴,賊不敢犯。②這條材料筆者最先見于趙維國《論〈三國志通俗演義〉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接受》(《學術界》2011年第6期),特此致謝。

        (金昌翕(1653—1722)《三淵集》,“三淵集拾遺卷之二十四·說·雜說”?!俄n國文集叢刊》,167輯,120頁,景仁文化社,1996年)

        如上舉二例這樣的記述,在韓國現(xiàn)存各種古籍中當還有很多。僅筆者研究朝鮮王朝關王崇拜的過程中,就在相當數(shù)量的關王詩中看到《三國演義》影響的痕跡。這些都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

        因此,必須說,本文所作,也僅僅是有限度的補遺,還大有進一步補充的余地。但即使如此,僅本文所補材料,就可引發(fā)出一些新問題,如《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最初的漢文經典,在17世紀中葉,在清朝和朝鮮王朝這兩個非漢民族政權的文化交際中,曾扮演了某種角色,如朝鮮英祖癡迷于中國小說與后之即位者朝鮮正祖推行文體反正之關系,如《三國演義》在朝鮮政治生活中的影響等,這些問題尚未得到學界充分重視,甚或尚未進入關注視野。而無論什么樣的研究,文獻是基礎,也因此本文不做過多發(fā)揮,僅將鉤沉所獲材料敬奉于上,以待高明者闡發(fā)。

        Addendum to Ancient Chinese Novel Materials in South Korea——Centered on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Sun Jinyong

        Quite a number of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s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related to ancient Chinese novels, and the collection, compilation and annot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Ancient Chinese Novel Materials in South Korea, co-authored by Chen Wenxin and Min Kuanduong, i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in this respect.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lso found some materials concerning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in South Korea, which are not included or elaborated in Ancient Chinese Novel Materials in South Korea.This article intends to make it up by providing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found materials.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Ancient Novel; Chinese Classical Writings in foreign Countrie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to Other Countries; Republic of Korea

        (孫勇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亚洲妇女av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语对白|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高清zo欧美|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超碰| 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二区视频| 永久免费av无码入口国语片|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亚洲码无人客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 性一交一乱一透一a级|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的|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久久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一级在线| 久久免费精品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成人国成人国产suv|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涩涩国产在线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黑丝美腿美臀| 无码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福利| 丝袜美腿诱惑一二三区| 亚洲天堂av三区四区不卡|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无码|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成人| 白嫩少妇高潮喷水av|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亚洲av天堂久久精品| av高清在线不卡直播| 风韵饥渴少妇在线观看| 国内视频一区| 激情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