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
一個時代的課本,特別是小學課本,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基本價值,國文、歷史、修身(公民)這些課目尤其顯著。在北洋時代,政府沒有介入課本的編輯、出版和發(fā)行環(huán)節(jié),小學課本是由民營出版機構提供的,其中最具競爭力的是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其次有世界書局、大東書局等,到了1926年開明書店誕生時,北洋時代已接近尾聲。
辛亥革命風暴乍起,中國由帝國突然進入民國,令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措手不及,原來的課本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從商務印書館出來的一班人,早就準備了一套因應變化的課本,他們創(chuàng)辦中華書局,搶占了先機。商務印書館迅速趕上,推出“共和國教科書”,仍然占據(jù)著龐大的市場份額。在那個時代的小學課本中,商務印書館的“共和國教科書”,到“新學制教科書”,具有典型性,其中傳遞的價值也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趨向。
造就共和國民的“共和國教科書”
當時的中國還是農(nóng)耕社會,工商業(yè)初興。從“共和國教科書”中許多優(yōu)美的課文,都可以看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變化,萬物更替的一派平靜的鄉(xiāng)村生活。
如《新國文》第二冊第十六課:
有農(nóng)夫住山下編茅為屋編竹為籬日初升荷鋤出日將落荷鋤歸
第二十八課:
北風起大雪飛登樓遠望一片白色雪止日出檐溜成冰其形如箸
第三十六課:
小園中梅花開我折兩枝插瓶中置案上瓶中花香時時入鼻
《共和國女子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有課文:
夕陽紅好風來柳蔭中燕子飛庭中花先后開木筆紫海棠紅
第三冊,有《鄉(xiāng)村》:
鄉(xiāng)間農(nóng)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樹水邊楊柳數(shù)株中雜桃李飛燕一只忽高忽低去來甚捷
這是小學生初入校門接觸到的課文,與此相關,許多課文都在傳遞千年不易的充滿人性溫暖的價值,比如《新國文》第二冊第二十二課:
竹幾上有針有線有尺有剪刀我母親坐幾前取針穿線為我縫衣
不過到了第四冊,舟車、電報、電話等近代事物,就會逐漸進入孩子們的視野。就說車吧,汽車、電車、腳踏車都已出現(xiàn)在課文中。在這些課文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轉(zhuǎn)型中的社會正在新舊交替當中,工商業(yè)文明的嫩芽已在這塊古老土地上抽出來了。課文帶著孩子們睜開眼,認識一個新的世界。
在器物之外,尤其在制度層面,從帝國的漫漫長夜中剛剛出來的孩子,將在課本中接觸到與古老的“三綱五?!苯厝徊煌男聝r值。在一個老帝國更新的過程中,小學課本起著難以想象的巨大作用。也許它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卻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
1912年4月,商務印書館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新編共和國教科書說明》:
……民國成立,數(shù)千年專制政體一躍而成世界最高尚最完美之共和國。政體既已革新,而為教育根本之教科書,亦不能不隨之轉(zhuǎn)移,以應時勢之需要。東南光復以來,本館即將舊有各書遵照教育部通令大加改訂。凡與滿清有關系者,悉數(shù)刪除;并于封面上特加訂正為中華民國字樣,先行出版,以應今年各學校開學之用。更聯(lián)合十數(shù)同志,日夕研究,本十余年編輯上、教授上之經(jīng)驗,從事于教科書之革新,博采世界最新主義,期以養(yǎng)成共和國民之人格……現(xiàn)小學各書大致粗具,陸續(xù)發(fā)行。
“養(yǎng)成共和國民之人格”,成為這些課本的首要目標。所以,從《新國文》初小第四冊起,大總統(tǒng)》《自治》《共和國》《平等》《自由》《法律》《行政》《司法》等課文都陸續(xù)出現(xiàn)了。在《待外國人之道》中提出:
及交通既盛,文明大啟,始知同為人類,則無論膚色如何,程度如何,皆當待之以道。
這是一種嶄新的國民意識,有了面向世界萬國的朝氣。
《新國文》高小第一冊第一課《國體與政體》,以簡明的方式將國體、政體問題告訴小學生,使他們明了專制與民主的區(qū)別。第二課是《民國成立始末》,第二十三課是《共和政體》,強調(diào)指出共和國的原則,全國人民都有參與政事的權利,通過選舉議員組成國會,選舉總統(tǒng)以組織政府?!缎聡摹凤L行多年,印刷版次超過2560次。
與此同時發(fā)行的《新修身》,編輯用意在于“養(yǎng)成共和國民之道德為目的”,注重獨立、自尊、愛國、樂群等價值。初小八冊,從看圖說話步步深入,舉凡守信、勇敢、正直、信實、寬厚,以及選舉、尊重名譽、博愛、愛國、平等、自由、好國民等,已包含共和國民必需的現(xiàn)代價值,《平等》一課開宗明義即說:
共和國無君主、無貴族,人民不分階級,凡權利義務一切以法律為斷,不相侵犯,此之謂真平等。
《自由》一課直言,自由即天賦人權,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原則。《新修身》高小第二冊又有《自由》一課,說得更加清晰:
人類者,天賦以自由權者也。有身體之自由,有思想之自由,有信仰之自由。
……
要之,吾人自己之生命財產(chǎn)名譽,固當貴重,而尤不可妨害他人之生命財產(chǎn)名譽。妨害他人者,即軼出于法律之外者也。
高小《新修身》共六冊,從道德、求己、自助、不畏難、清潔、職業(yè)、戒貪、自省、節(jié)用,講到自由、平和、人道、寬容、博愛、人權、人格等。
商務印書館的這套“共和國教科書”,出齊共65冊(包括中小學),總共發(fā)行了七八千萬冊,對那個時代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中華書局推出的“新制中華國文教科書”,也有《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成立記》《國體之別》《政體之別》《共和國民之自治》《共和國民之責任》《共和政治》等課文。這些課本傳遞的價值是一致的,都是以造就共和國民為目標。
袁世凱稱帝前,對這些小學課本表現(xiàn)出的不滿,恰恰證明了其影響和代表的方向。在1915年冬天,當局曾下令修改課本,刪除《自由》《平等》等課文。商務印書館將“共和國教科書”,更名為“普通教科書”。主事的張元濟在與朋友、同事的通信或日記里,曾為此發(fā)愁,所幸袁氏稱帝迅速失敗,民營出版業(yè)主導課本的時代得以繼續(xù)。
傳遞新概念、新常識的“新學制教科書”
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代理部務次長傅岳棻簽發(fā)12號訓令,同意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關于推廣國語,以消除文、言分歧,以期言、文一致的建議,令各省教育廳京師學務處,從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自當年7月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法國語教科書”,不單國語,也不止一二年級,所有年級都采用語體文,還加上了新式標點,生字加注音字母。其它各科也如是。1919年,在教育部還沒發(fā)出這個訓令之前,商務印書館就已著手在編“新體國語教科書”,也就是說,當輿論還在為白話、文言爭得不可開交時,這家占有中國最大課本市場的出版機構,已在悄悄準備白話的課本了?!皣摹备某伞皣Z”,只是語言表述形式的變化,更值得關心的仍然是這些課本要傳遞給小學生什么樣的價值。那是個上層政局不穩(wěn),政潮涌動,暗流明流,派系角逐,主義紛紜的時代,然而就在一片亂哄哄當中,卻為那一代投身出版和教育的知識人提供了一個空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埋頭編撰超越政爭的課本。他們的努力似乎無關時時風云變幻的政局,而指向更長遠的將來,他們意在為一個尚未存在的新社會造就新民,不汲汲于眼前所見。他們認識到自己承擔的責任之重,絲毫不敢大意。
1921年9月21日,美國教育家、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孟羅訪問中國,張元濟和英文部主任鄺富灼前往北京飯店拜訪,說中國的教育改革已有二十年,沒有成效。“今世界大勢變更,我國教育未上軌,不能不急圖改良。本館教科書約有七成供全國學生之用,自覺責任甚重,愈覺兢兢”。
他們之所以用心編課本,正是要開啟民智,這一用意自晚清以來就沒有變過。這一年,商務印書館初版的“新法國語教科書”,以初小第八冊為例,有《人民的權利義務》《公共的念頭》《地方自治》《公民、公權》《選舉》《三權》《學生自治》《國民外交》等課文,啟蒙意識很濃,但是趣味性不夠。到1923年出版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就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貼近他們的生活和心理。從第一冊第一課《狗,大狗,小狗》開始,到處都是《狐貍想吃肉》《狐貍怕狗》《螞蟻搬米》《貓的寶貝》《喜鵲與烏鴉》這樣的課文,雖被有些人譏為“貓狗教育”,實際上許多還是充滿寓意的,比如《公雞的臉紅了》:
公雞知道鴿子出去了,到鴿籠里去吃米,鴿子從外面回來,看見公雞在他的籠里,忙問他說:“你在這里做什么?”公雞給米鯁住了喉嚨,說不出什么;心里一急,臉就變紅了。
初小第八冊,有一課《沒字的保薦書》:
某商人要招一個伙計,在報紙上登了個廣告,不到幾天,拿著保薦書來報名的,一共有幾十個,商人卻選中一個沒保薦書的,其余有保薦書的統(tǒng)統(tǒng)不取。
人家問商人:“這人沒有保薦書,你為什么取他呢?”商人說:“這人怎說沒有保薦書!他的保薦書很多哩:他進了我的屋子,就輕輕地把門關上,那是他小心謹慎的保薦書了;我把話問他,他回答得很明白,很正確,那是他誠實有才干的保薦書了;他坐在椅子上,看見一個老頭子進來,趕忙站起讓座,那是他恭敬有禮的保薦書了;并且他的衣服鞋帽很干凈,手上也不骯臟;他有這許多的保薦書,怎么還說沒有呢?不過人家的保薦書是有字的,他的保薦書是沒有字的罷了?!?/p>
這樣的課文,娓娓道來,勝過了許多干巴巴的說理,是滋潤人心的好課文。也是第八冊,有《百年一覺》的課文,有人于1923年9月1日睡了一覺,醒來是一百年后,一切都變了:
那大宗的人民遺產(chǎn),都給公家辦了實業(yè),沒事的人,都叫去作工;因此街上的現(xiàn)任,一概沒有了。每人至少要讀六年書,因此人人都有很高的普通學識,都明白道理;犯罪的人沒有了,監(jiān)獄也廢去了。國內(nèi)既是這樣,國外也大家愛和平,講法律,因此沒有沖突和戰(zhàn)爭;警察和軍隊,完全用不著了。
當然,今天重新審視這個夢,或許會有另外的感慨。但不可否認,這樣的課文,放在那個時代還是有棱有角的。
自1922年起,“修身”課取消,初小改為“社會”,高小為“公民”。國文課原來擔負的公民教育功能,更多由公民課直接去承擔了。所以,與公民權利、人格的鑄造有關的課文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中減少了。但是體現(xiàn)人的尊嚴、人性美好,針砭人性丑陋的課文也是時常可見,與公民課相呼應。
王云五等編撰的《公民》第一冊,涉及會場規(guī)則、小公民會、鄉(xiāng)自治等;第二冊包括職業(yè)、愛美、尊重別人的權利、市自治、縣自治、公共心、選舉適當?shù)娜?、社會領袖、國家、法律、法治精神等;到了第三冊,有省議會、國會、選舉權、選舉票和選舉手續(xù)、代議制度的精神、人民的資格、人民的權利、人民的義務、我國的領土、我國的主權、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審計院、政黨、好政府等課文。
在一個長期奉行官本位的民族,公民課本卻在《職業(yè)》一課告訴小學生:
我們從前的觀念,以做官為榮,因此,一般人都以為官吏是最尊貴的職業(yè)。我們應當打破這種舊觀念,要曉得,一切有益于社會的職業(yè)都是一樣的尊貴。
《法治精神》一課,在舉了人治的例子后,如此解釋:民國成立后,我們有了國會,國會里的議員,都是人民舉出來的代表,所有的法律,都應當由他們議決,再請政府公布施行。照這樣規(guī)定的法律,就格外有力量,不是一個人或少數(shù)人所能變更或廢止的。無論政府人民,都要受法律的拘束,都要得法律的保護。這就叫做法治。我們要維持這制度,必須人人具備法治的精神。
“新學制教科書”在北洋時代后期曾被全
國廣為采用,那個時代的小學生從這些課文中接收到的信息,是充滿了政治文明的新空氣的,其中沒有什么高深學理,無非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20世紀逐步形成的一些基本常識。那些與古老帝國隔膜的新概念、新常識,透過這些淺顯、明白的課文,漸漸地進入了正在成長的孩子心中。如果能持續(xù)下去,一個民族在這樣的常識中浸潤久了,思考問題、行事為人自然而然就會正常,一個合乎常識的常態(tài)社會也就會出現(xiàn)。
我深知,認識一個時代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入,時過境遷之后,從單一的視角去看一個時代,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側(cè)面,而不是完整的時代面貌。由小學課本,何況這里只是選取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國語)、新修身和公民幾種課本,來觀察那個時代,從中看到的誠然不是那個時代的完整形象。但是,這個側(cè)面,或者說這個角度,仍然是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權力舞臺上的演出醒目、扎眼,容易被更多的人看見,那些默默地躺在歷史角落里的舊課本早已被遺忘,仔細想想,這些課本難道不同樣是構成歷史的一部分嗎?那些用心編課本的人們,在更長遠的時間尺度里,他們的貢獻將更被凸顯出來,這些課本也將在時間中重新被認識,特別是課本傳遞出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