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楊愛青
?
一道幾何壓軸題的解法探究及亮點賞析——2016年北京市海淀區(qū)初三第一學期期末試題第28題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楊愛青
題目(1)如圖1,△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線交AC于點D,連接BD.若AC=2,BC=1,則△BCD的周長為_______;
(2)O為正方形ABCD的中心,E為CD邊上一點,F(xiàn)為AD邊上一點,且△EDF的周長等于AD的長.
①在圖2中求作△EDF(要求:尺規(guī)作圖,不寫作法,保留作圖痕跡);
②在圖3中補全圖形,求∠EOF的度數(shù);
圖1
圖2
圖3
幾何題,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它的圖,題中的圖2、圖3給出了正方形,圖3還給出了正方形的中心,感覺很熟悉,很親切,正方形的性質無外乎兩點,第一點是旋轉,也就是繞著它的中心旋轉90°、180°、270°與自身重合,第二點就是軸對稱,它有四條對稱軸.圖1說的是什么?它跟正方形有什么聯(lián)系?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這道題.
先解決第(1)問、第(2)問的①.
根據(jù)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可以得到AD=BD,這樣就有BD+CD=AD+CD=AC,因此△BCD的周長等于AC+BC,等于3.
了解了圖1,但是它跟圖2、圖3中的正方形有什么聯(lián)系還不知道,繼續(xù)往下看第(2)問的①.
看我們要作的△EDF,它是直角三角形,其周長一定,為正方形的邊長,一條直角邊DE圖中已給定,它的斜邊EF與另一條直角邊DF的和應該等于CE的長;再看圖1中的△BCD,也是直角三角形,它的周長為3,一條直角邊BC的長為1,另一條直角邊CD與斜邊BD的和為2.
我們完全可以仿照圖1解決△EDF的作圖問題.能夠想到△EDF的作圖與圖1有聯(lián)系,并且能夠正確建立這個聯(lián)系,是解決這一問的關鍵.題目中明確了:“F為AD邊上一點”,仿照圖1,把斜邊EF與直角邊DF的和CE,搬到DG處(作AF=CE或AG=DE),連接EG,作EG的中垂線,EG的中垂線與DG的交點即為點F,如圖4所示.
圖4
然后解決第(2)問的②.
方法1:由學生熟知的“基本圖形”遷移得到.
有了前面作圖的鋪墊,嘗試度量∠EOF的度數(shù),發(fā)現(xiàn)是45°,聯(lián)想到圖5(學生對這個圖非常熟悉),把“△EDF的周長等于AD的長”這個條件轉化為“△EDF的周長=DH+DG”,進而轉化為“EF=FH+EG”,如圖6所示,然后按照“成題”的思路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方法2:由△EDF的作圖方法遷移得到.
如圖7,在AD上截取AG,使得AG=DE,連接OA、OD、OG.由△ODE≌△OAG,可以證明∠EOG=90°,OE=OG,由“△EDF的周長等于AD的長”,AG=DE,容易得到EF= FG,再通過△OEF≌△OGF得到∠EOF=45°,也可以通過OF為EG的中垂線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得到∠EOF=45°.
圖7
方法3:由圖1和圖2的聯(lián)系“勾股弦圖”聯(lián)想得到.
圖8可以看做是將圖1放入正方形ABCD中得到的,將圖8中的△GED繞點O逆時針旋轉90°、180°、270°,就得到了我們熟悉的“弦圖”,如圖9所示,借助這個“弦圖”可以求得∠EOF=45°.借助“弦圖”求∠EOF的度數(shù),應特別注意書寫規(guī)范,首先可以借助全等證明四邊形EGHM為正方形,然后借助平行四邊形BEDH的對角線互相平分,證明O也是正方形EGHM的中心,得到∠EOG=90°,進而得到∠EOF=45°.
再解決第(2)問的③.
第一類方法:利用相似.
如圖10,由AF、CE、OF、OE,我們順藤摸瓜找到了△COE和△AFO,易知∠1=∠2=∠EOF=45°,圖11是圖10中的一部分,這個圖我們熟悉嗎?
圖10
圖11
圖12
如圖12,∠1+∠2=180°-α,∠3+∠2=180°-α,所以∠1=∠3.
方法3:如圖10,不難證明,∠CEO=∠FEO,∠EFO= ∠AFO,因此,△COE∽△OFE∽△AFO,所以OE2=EF· CE,OF2=EF·AF,也可得到
第二類方法:利用勾股定理計算得到.
方法4:利用勾股定理構造方程求解.
如圖6,設OE=x,則正方形邊長為9k+x,由AF=8k可知DF=k+x,EF=8k-x,由勾股定理可得x2+(k+x)2=(8k-x)2,求得DE=3k,DF=4k,EF=5k,所以AD=12k,進而得到OG= OH=6k,GE=3k,F(xiàn)H=2k,再用勾股定理算出OF=2OE=3,得到
方法5:利用“勾股弦圖”求解.
如圖13,設DF=CJ=BL=AK=b,DE=a,EF=c,則AF=a+c,a2+b2=c2.由FK2=2OF2=AF2+AK2=b2+(a+c)2,可得OF2=c·AF.
同理,如圖9,DE=CM=BH=AG=a,則DG=CE=b+c,a2+b2=c2.由EG2=2OE2=DE2+DG2=a2+(b+c)2可得OE2=c·CE.
圖13
最后是解題后對題目的反思.
思考1:圖中周長等于正方形邊長的直角△EDF唯一嗎?如果不唯一,有多少個?點E的運動范圍(DE的取值范圍)是什么?
思考2:在點E的運動過程中,有∠EOF=45°,EO、FO分別為∠CEF、∠AFE的平分線,,這些不變量或不變的關系,還有其他的嗎?
由△COE∽△AFO,還可以得到AF·CE=AO2=AB2,這個結論又說明了什么?它是不是說明在“△EDF的周長等于正方形的一邊長”的條件下,如圖14,矩形BGMH的面積是個定值,始終為正方形ABCD面積的一半?這個結論的證明,還有其他方法嗎?
圖14
我們老師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要您把分析圖形的方法教給學生,然后把具體地分析這個圖的任務放手交給學生,相信學生一定會給您一個大大的驚喜.
1.問題引導探究,突出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的考查
本題第(2)問的解答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過程,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研究幾何問題的基本套路和方法.第①小問,在圖2中作出△DEF,第②小問,在圖3中補全圖形并求∠EOF的度數(shù),第③小問,應用第②小問的結論解決問題,這樣的設置,使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一個動手操作(作圖)——猜想結論(合情推理)——證明結論(演繹推理)——應用結論的過程,并通過這樣的過程,積累如何去研究問題的經(jīng)驗.本題中,對“∠EOF的度數(shù)”這一不變量的認知,是建立在學生自己動手作圖、度量猜想的基礎上的,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直觀性,對學生認識圖形結構,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有著積極的意義.
2.設問層層遞進,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考查
設問層層遞進,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試題的幾個問題逐層深入,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鋪墊.第(1)問是為第(2)問的第①小問做鋪墊,△EDF的作圖可以仿照圖1來完成;而第(2)問的第②小問求∠EOF的度數(shù),無論是得出結論還是證明結論的方法,都離不開△EDF的作圖;第(2)問的第③小問的解答,是建立在前面結論的基礎上的.二是難度的遞進.第(1)問,考查線段的中垂線的性質,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第(2)的第①小問的作圖,依賴于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建立△EDF的作圖與圖1的聯(lián)系,考查的是對圖形的遷移能力,相比第(1)問要有些難度;第(2)的第②、③小問,更是綜合了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正方形的性質、勾股定理、旋轉等知識,考查學生分析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完全答對實屬不易.本題難度層次非常清楚,體現(xiàn)了較好的區(qū)分度.
本題著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考查.建立圖1與△EDF作圖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運用類比的思想方法解決△EDF的作圖問題;第(2)問的第③小問,利用勾股定理構造方程求解,考查了方程與建模的思想;第(2)問的第②小問,由于圖2中的點E為一給定的特殊位置,由這一特殊位置度量出∠EOF的度數(shù)去猜想一般性的結論,并從第①小問的作圖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求∠EOF度數(shù)的方法(方法2),這里滲透了特殊化這一探究問題的方法;題目解決的過程中,始終都沒離開化歸、變換的思想方法.
3.打破思維定式,突出對核心內容、數(shù)學本質的考查
由前面的解法探究可知,本題主要涉及三個“基本圖形”,如圖15所示,它們有的來自我們的教材,有的是教材中例習題的變式,三個基本圖形鏈接精巧,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對這些基本圖形和相應的結論,學生都非常熟悉,可仍感覺這道題并不容易,這是由于題目的考查角度比較新穎,不是記住一些圖形,記住圖形中的一些結論,生搬硬套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只有對這些圖形的結構、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才能正確解答,25.5%的得分率也說明了這一點.考查的核心內容不變,考查的角度新穎獨特,打破思維定式,多思少算是本題的特色之一,也是北京中考改革的一個方向.
圖15
參考文獻:
1.楊春鳥.一道中考幾何壓軸題的解法探究和亮點賞析[J].中學數(shù)學(下),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