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勇/文
清初鳳陽巡撫移駐泰州考辨
●殷勇/文
明代,鳳陽巡撫通常兼任漕運總督,轄鳳陽、廬州、淮安、揚州四府及滁、和、徐三州,駐淮安府。明嘉靖年間,因倭變,漕、撫分設,鳳陽巡撫基本上以揚州府城為正式治所,其間因戰(zhàn)事變化而短暫駐扎泰州;萬歷年間,漕、撫再度分設,鳳陽巡撫移駐泰州城。清初,沿襲明制,除順治六年 (1649)五月至十七年(1660)二月漕運總督兼理巡撫事之外,均分別設置漕運總督與鳳陽巡撫,鳳陽巡撫再次移駐泰州城。茲據(jù)清實錄、奏議及地方志書等史籍,對清初鳳陽巡撫移駐泰州的史實,略作考訂、辨析。
順治二年(1645)七月,原明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境內(nèi)各府、州分屬鳳陽、安廬、江寧三巡撫。其中,鳳陽巡撫轄廬州、鳳陽、淮安、揚州四府與滁、和、徐三州,其沿革大略如下:順治二年(1645)五月,“以保定巡撫王文奎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淮揚等處、提督漕運海防軍務、兼理糧餉,宿遷兵備道趙福星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等處、贊理軍務”;六年 (1649)五月,裁撤鳳陽巡撫,由漕運總督兼理巡撫事;十七年 (1660)二月,重新專設鳳陽巡撫;康熙四年(1665)五月,再度裁撤鳳陽巡撫;十月,原鳳陽巡撫所屬廬州、鳳陽二府與滁、和二州改由安徽巡撫管轄,淮安、揚州二府與徐州改由江寧巡撫管轄。
據(jù)錢實甫編 《清代職官年表》,清初專任鳳陽巡撫者共5人:趙福星(兩任)、陳之龍、王一品、林起龍、張尚賢。筆者查閱了乾隆《江南通志》職官志與《清史稿》列傳,其中,《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二“趙福星傳”載:“順治二年(1645),以都御史巡撫鳳陽四郡,駐泰州,戡亂鋤奸、整飭吏治、申雪冤獄,又加意振興文教、修飭學宮,功績茂著?!苯陙?,有關(guān)清初“江南分省”研究的論文中大多引用了《清世祖實錄》十七年(1660)二月“癸巳”條的記錄,印證了《江南通志》的記載,該記錄稱:“先是漕運總督蔡士英奏言:‘國初,設總督一員駐淮安,鳳陽巡撫一員駐泰州;自順治六年巡撫標兵調(diào)入粵西,遂撤鳳撫,歸并漕督,漕務海防,勢難兼理,請仍照初制專官分任?!潦蔷徘淇频罆h,應如士英所請,其撫標官兵,俟兵部議設。從之?!庇智∧觊g國史館纂修蔣良騏就實錄、奏章紅本等文獻逐年編撰成的《東華錄》亦稱:“(順治十七年二月)仍設鳳陽巡撫,駐泰州,從漕督蔡士英請也?!?/p>
關(guān)于清初鳳陽巡撫駐扎泰州,清代泰州地方志書無明確記載,但志書藝文志收錄的文獻從側(cè)面反映了這一史實。例如,雍正《泰州志·藝文志》中,邑人仲鼎龍所撰《重修試院記》稱:“初州治東有察院,明萬歷間海氛不靖,關(guān)西李公道吾秉鉞吾州,張而大之,規(guī)矩較前宏闊。本朝德威遠播,海波不興,數(shù)十年來銷烽灌燧,無雞鳴狗吠之警,撫軍歸并吳門,此署留為試院,蓋維有歷年矣。”引文中“關(guān)西李公道吾”指李三才,“撫軍”乃巡撫的別名,“吳門”指清初江寧巡撫的駐地——蘇州。據(jù)《重修試院記》的內(nèi)容,此記作于雍正元年(1723)至四年(1726)期間,距康熙四年(1665)鳳陽巡撫裁撤近60年。應該說,《重修試院記》所言與康熙四年(1665)鳳陽巡撫裁撤后淮安、揚州二府與徐州改隸江寧巡撫的史實暗合。
又康熙四十五年(1706)邑人宮夢仁所撰《泰州捐修試院記》亦稱:“今之試院,昔鳳撫軍使院也,撫使者移撤不常后,遂為校士之所?!焙笫乐緯幾胝邔ⅰ拔豇P撫軍使院”簡單解讀為明代的機構(gòu),并誤書寫為“鳳陽巡撫軍使院”或“鳳陽軍撫使院”。如,道光《泰州志·公署》載:“學政試院在州治東,舊為鳳撫軍使院。明景泰二年(1451),以副都御史王竑督運因兼巡撫淮揚諸府,治淮安;嘉靖三十年(1551),以倭警始專設巡撫防海駐泰州。至李三才廓而大之,后倭寇平,漕撫復合,仍還淮安。”又1998年版 《泰州志·大事記》載:“康熙年間,于鳳陽巡撫軍使院舊址建學政試院?!薄段奈铩す步ㄖ份d:“學政試院……明嘉靖(1522—1566)時為鳳陽軍撫使院,萬歷(1573—1620)時為都察院?!睂m夢仁之父——宮偉镠為明翰林院檢討,熟悉地方掌故,著有《庭聞州世說》六卷、《續(xù)庭聞州世說》一卷,并于康熙十二年(1673)參與纂修《泰州志》(只纂成六卷,又名《微尚錄存》)。而宮夢仁生于崇禎五年 (1632),乃康熙九年(1670)會元,于十二年(1673)成為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說宮夢仁至少在泰州生活了38年,親歷明清鼎革,加之家學淵源,其不可能舍近求遠追溯前朝之史,而忽略當代之事,因此筆者推斷《泰州捐修試院記》中所稱 “鳳撫軍使院”指清初駐泰州的鳳陽巡撫衙門。另,按《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因明清巡撫大多兼“提督軍務”或“贊理軍務”銜,職權(quán)類似兩晉的撫軍將軍,故以“撫軍”作為巡撫的別稱;“使院”乃唐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的治所的別稱,明清巡撫與唐節(jié)度使均為高層政區(qū)的最高長官,因此,明清稱巡撫衙門為“使院”。地方志書即使不使用當時的正式稱呼,也應正確書寫別稱。
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設置鳳陽巡撫時,原明南直隸地區(qū)尚未全部納入清朝版圖,同時又以淮揚總督兼任漕運總督,而鳳陽巡撫贊理軍務 (即協(xié)助淮揚總督),但在一定意義上講,已初步形成一個以鳳陽巡撫施政范圍為轄區(qū)、以泰州為中心的準高層政區(qū)。而康熙四年(1665)五月鳳陽巡撫的最終裁撤,確定了江南省分治的基本格局,之后的藩、臬二司調(diào)整只是為了適應這一格局。迄今,有關(guān)清初“江南分省”的探討仍未取得共識,其實鳳陽巡撫裁撤之后的安徽與江寧兩巡撫的轄區(qū)已各自基本上具備了現(xiàn)代行政區(qū)劃理論所謂的構(gòu)成一個行政區(qū)應有的要素:一定數(shù)量的人口、一定范圍的地域空間、相應的機構(gòu)、一個行政中心、隸屬關(guān)系、行政建制、行政等級、名稱。因此,筆者以為不妨以新理念解讀歷史現(xiàn)象,不必爭議歷史文獻中何時不再使用“江南”或“江南省”一詞。
(攝影/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