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低鈉血癥的臨床特征。方法 回顧分析從2015年2月—2016年2月48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資料,其中27例血鈉正常,21例低鈉血癥,通過治療觀察兩組血漿滲透壓、血鈉、糖化血紅蛋白等變化。結果 兩組年齡、心功能分級、住院時間、血漿滲透壓、糖化血紅蛋白、血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功能差、血糖控制差、高齡患者易出現(xiàn)低鈉血癥,積極控制原發(fā)病、血糖有助于心力衰竭、低鈉血癥糾正。
[關鍵詞] 低鈉血癥;心力衰竭;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7(b)-0098-02
臨床中,低鈉血癥屬于電解質紊亂,誘發(fā)因素較多,常見于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及攝取不足等疾病[1-2]。慢性心力衰竭易產(chǎn)生低鈉血癥,單純糖尿病合并低鈉血癥并不常見。該文主要分析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低鈉血癥的臨床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48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27例血鈉正常,21例低鈉血癥。均符合《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相關診斷標準,將高滲性昏迷、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腎功能不全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排除。20例女,28例男,年齡為55~81歲,19例糖尿病病程<10年,29例糖尿病病程>10年;22例NYHA心功能Ⅳ級,26例NYHA心功能Ⅲ級;29例合并糖尿病腎病、大血管病變、周圍神經(jīng)病變、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等,19例未合并上述并發(fā)癥。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抗甲狀腺、降壓、解痙平喘等治療原發(fā)病。針對血糖水平,服用格列美脲、阿卡波糖或者是胰島素強化治療,控制餐后血糖為7~10 mmol/L,空腹血糖水平為6~8 mmol/L;對于慢性心力衰竭,采取限水、吸氧、休息等措施,給予10~20 mg/d硝酸甘油靜脈滴注,擴張血管,口服0.125~0.25 mg/d地高辛,強心治療;對于電解質紊亂,進行適當調(diào)整,靜滴10%氯化鈉,首次補充總量的1/3~1/2,按照血鈉復查結果其余分次靜脈補充,每小時血鈉上升速度控制在0.5~1.0 mmol/L,第1天血鈉上升速度<12 mmol/L。持續(xù)10d治療,控制血糖,改善心功能,糾正低鈉血癥。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0 d,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利用常規(guī)生化法檢測兩組患者肌酐、尿素氮、鉀、鈉、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并計算血漿滲透壓與患者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為單位,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低血鈉組中,9例女,12例男,年齡平均為(74.1±6.2)歲;7例病程<10年,14例病程>10年;伴糖尿病并發(fā)癥:10例有,11例無;心功能分級:6例Ⅲ級,15例Ⅳ級。正常組中,11例女,16例男,年齡平均為(70.0±6.4)歲;12例病程<10年,15例病程>10年;伴糖尿病并發(fā)癥:19例有,8例無;心功能分級:20例Ⅲ級,7例Ⅳ級。兩組糖尿病并發(fā)癥、病程、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心功能分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住院時間、實驗室檢查指標對比
低血鈉組住院時間為(12.3±2.1)d,正常組(10.5±1.4)d,低血鈉祖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后兩組實驗室檢查指標對比見表2。
3 討論
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鈉血癥屬于常見電解質紊亂表現(xiàn),其發(fā)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糖尿病患者因滲透性利尿引起機體失水,過多排鈉,引起低鈉血癥,由于血漿滲透壓升高,對口渴中樞產(chǎn)生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以及飲水增加,減少排尿,利于低鈉血癥糾正。同時糖尿病多合并惡性腫瘤、肺結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及重癥感染等急性并發(fā)癥,使得機體調(diào)節(jié)功能異常,引發(fā)低鈉血癥。目前,關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報道較多,但關于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患者出現(xiàn)低鈉血癥報道較少。該文回顧分析48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低鈉血癥的臨床特征,研究結果顯示,肺心病引起慢性心力衰竭低鈉血癥發(fā)病率較高,其次為心臟病、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心力衰竭,同時心功能差、血糖控制差以及高齡患者出現(xiàn)低鈉血癥發(fā)病率明顯升高,與是否存在糖尿病并發(fā)癥、糖尿病病程以及性別等因素無明顯關聯(lián)。低血鈉組血漿滲透壓、血鈉水平降低,說明患者可能有ADH分泌異常情況。兩組患者通過積極治療,血滲透壓、血鈉水平基本恢復正常。低血鈉組住院時間為(12.3±2.1)d,正常組(10.5±1.4)d,低血鈉祖高于對照組(P<0.05),低血鈉組住院時間明顯延長。有關報道顯示,對于心力衰竭患者,如果發(fā)生血鈉水平降低,可能會增加心室肌腦鈉肽,且腦鈉肽在低鈉血癥形成中均有參與,均會對心力衰竭病情以及臨床預后產(chǎn)生影響[3-5]。所以,出現(xiàn)低鈉血癥心力衰竭患者,通常病情較為嚴重,臨床預后差。
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發(fā)生低鈉血癥因素包含:血糖升高,內(nèi)環(huán)境紊亂加重,在加上合并心力衰竭,存在明顯水潴留,患者由于應用利尿劑加重失鈉或者是鈉攝取限制,引起低鈉血癥;一些藥物會引發(fā)低鈉血癥,比如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療期間使用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或者是利尿劑,可減少腎小管對于鈉的吸收,導致機體鈉量缺乏,引發(fā)低鈉血癥;一些心力衰竭患者受到精神抑郁影響,口服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會增加ADH分泌;同時卡馬西平、氯磺丙脲會促進ADH分泌,使得腎臟對于ADH反應增強,鈉丟失加重,引起低鈉血癥。總而言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特別是心功能差、血糖控制差、高齡患者,需要注意發(fā)生低鈉血癥,積極控制患者原發(fā)病、血糖水平,有助于心功能惡化、低鈉血癥防治,如果發(fā)生低鈉血癥,需及時采取治療,延緩病情進展,改善臨床預后。
[參考文獻]
[1] 欒紹華,郗愛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的基礎與臨床治療進展[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1,41(4):76-79.
[2] 李平.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低鈉血癥的臨床特征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3,53(25):41-43.
[3] 丁雪松,崔繼志,巴延欽.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3):283-284.
[4] 歐文森.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鈉血癥的臨床觀察和探討[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9(10):137-137.
[5] 劉思潔.糖尿病合并慢性低鈉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4(3):82-84.
(收稿日期: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