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賦的一種,以歲時節(jié)氣為名春日賦,既具有賦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獨特性:經(jīng)常大量具有特定意義的神話傳說人物,選用源于物候觀察的意象群。這種方式在學習前人智慧的基礎上,成為后人抒情摹物的范例,對后世的意象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春日賦;人物;意象
賦作為一種講究文采、韻律,“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文學體裁,在一定程度上就與“意象”二字具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作為賦的一種,春日賦除了具有賦的共性,又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具有特定意義的神話傳說人物的使用,源于物候觀察的意象群選用,這些不僅成為春日賦的特定手法,也成為歲時賦的慣用手法。
一、使用具有特定意義的神話傳說人物
神話傳說作為文學的發(fā)源之一,其中的神話人物具有一定的意義。而出現(xiàn)在春日賦中的神話人物,更是具有了特定的意義。
如傅玄《陽春賦》“嘉勾芒之統(tǒng)時,宣太皞之威神”中,太皓、勾芒都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太皞又作太昊、伏羲,古人用五帝配四時五方,認為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為司春之神。據(jù)《山海經(jīng)》、《左傳》記載,勾芒正是輔佐伏羲的佐官,而鄭玄認為勾芒是古代主本之官,故又稱春神、木神。又如謝萬《春游賦》中有:“青陽司候,句芒御辰?!鼻嚓柋緸閭髡f中的黃帝第五子,名為玄囂,這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古人不僅用五行配四時,還以五色配四時,春為青,夏為朱,季夏為黃,秋為白,冬為玄?!稜栄拧め屘臁吩疲骸按簽榍嚓?。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惫弊ⅲ骸皻馇喽鴾仃枴保菫榇禾煲?。所以青陽就成了春日的代名詞。
這種對于春天這個季節(jié)不直接稱春,而且選用太皓、句芒、青陽等這個時節(jié)的季節(jié)神來代指的方法,是春日賦中的常用手法,也成為歲時賦中的慣用手法。
二、通過觀察物候選用意象
王友勝在《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論》中認為:“意即詩人的思想感情,象指自然之物,意象合而稱之,則是指寄托著詩人豐富情感的客觀物象或凝聚在自然之物中的詩人的自我情愫?!倍袊膶W與原始意象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傅道彬語),劉熙載《藝概·賦概》有“賦取窮物之變”一說,說明賦能夠描繪物體的各種形態(tài)變化,描繪的內(nèi)容涵蓋天文地理自然萬物,甚至是人的情感、心態(tài)等,只要是在“物”的范圍之內(nèi),賦都可以描繪。而要達到“窮物”的目的,就要“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觀鳥獸之文”,因此春日賦中諸如草、花、桃、新荷、麥、桑等植物和燕、鶯、鷺、鴻等飛禽,就成為主要描繪對象,繼而成為春日時節(jié)的代言。
如傅玄《陽春賦》:“依依楊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灼灼其榮,繁華燁而燿野,煒芬葩而揚英。鵲營巢于高樹,燕銜泥于廣庭,睹戴勝之止桑,聆布谷之晨鳴。”楊柳輕柔,浮萍飛舞,桃樹翠綠繁茂,桃花艷若丹霞。鵲鳥高高筑巢,燕子銜泥壘家。戴勝上了桑樹頂,布谷晨曦把歌唱,好一派生機盎然的春日圖景。又如蕭繹《春賦》中“苔染池而盡綠,桃含山而并紅。露沾枝而重葉?!鼻嗵θ揪G了池水,桃花紅遍了山,葉子因為沾了露水顯得很重。這些雖然是人們對于物候觀察以 “不違農(nóng)時”,但從對物候的觀察到文學作品的形成, 是人們從自然認識到自覺運用的過程。而由于觀察物候的目的在于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生機也就自然而然成為春日固定的景象,文人在創(chuàng)作時都圍繞這種景象來選取意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可以指代某種特殊時節(jié)的特定意象群。
此外,春日賦中描寫春日微風的景象也隨處可見,如曹植《節(jié)游賦》“凱風發(fā)而時鳥歡”,傅玄《陽春賦》“習習谷風”,謝萬《春游賦》“和風清泠而啟衿”,劉義恭《感春賦》“風淑穆而吹蘭”,簡文帝《晚春賦》“風入樹而香枝”。而春日特有的桑、麥之景象也在一些賦作中出現(xiàn),如夏侯湛《春可樂》“桑冉冉以奮條,麥遂遂以揚秀?!闭糠缴稇汛嘿x》中 “素麥芃芃而含秀,桑藹藹而敷榮?!边@種通過觀察物候來選取意象作賦的手法,也成為春日賦中的慣用手法,以至于對后人選用特定意象來描述不同時節(jié)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三、小結(jié)
《周易·系辭上》有言:“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庇盅裕骸皵M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謂之象也?!笨梢?,古人不僅意識到了語言在表情達意上的局限性,而且提出了“立象以盡意”的措施,更是認為“象”是蘊含著主觀情意的自然物。而文人們在意象的選用上,雖然有“年年歲歲花相似”的困擾,但也有“歲歲年年情不同”的表現(xiàn),正如朱光潛所說:“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換一種情感就是換一種意象,換一種意象就是換一種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币虼?,漢魏六朝春日賦中的種種意象,既有學習前人智慧的承繼性,也成為后人抒情摹物的范例,對后世的意象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曉峰.論中國古代歲時節(jié)日體系的內(nèi)在節(jié)奏特征[J].河南社會科學,2007(6).
[2]汪裕雄.意象與中國文化[J].文藝理論研究,1993(6).
[3]王友勝.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論[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1998(4).
[4]楊大鵬.我國歲時節(jié)日文化研究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