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言語是古往今來的一門大學問,認真摸索研習,終身收益。筆者以此作為切入點,試從中西最經(jīng)典的兩部著作《圣經(jīng)》與《論語》中找尋依據(jù),從三個方面簡要對比他們之間的言語觀異同點。
關(guān)鍵詞:圣經(jīng);論語;言語
作者簡介:張曉靜(1982-),女,漢族,成都人,四川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歐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2--01
一、言語的力量
孔子對言語重要性的闡述,有非常多的論據(jù)可以在《論語》中找到依托。成語“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出處便來自于《子路》中的典故,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違之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孔子力勸定公,作為一國之君,一言九鼎,具有無上權(quán)威,說出的話即為命令,臣民就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并執(zhí)行。正因如此,君王不應(yīng)以無人敢違抗其言語而自喜,應(yīng)行仁政,謹慎言行,集思廣益,否則稍有不慎,會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甚至帶來不可逆轉(zhuǎn)的亡國災(zāi)難。
在圣經(jīng)中,筆者也能找到許多類似觀點,明確指出了言語具有決定性力量。如《雅各書》3.6中描述“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并且是從地獄里點著的。”這里告誡我們,舌頭仿佛致命的火點,他的危險不僅僅在于把東西燒毀,而是可以無限蔓延下去,永不熄滅。言語可以成為振興的利器,使人堅強,同時也可以讓人頹廢甚至墮落。因此,百體之中,舌頭是罪惡的源頭,人的罪惡便通過舌頭散發(fā)出來污穢全身。除此以外,在《雅各書》中還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看哪,船只雖然甚大,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zhuǎn)動。”這里把舌頭即言語比喻舵,失去了舵,龐大的船只無法按照人的意愿航向,更不用提暢游世界。這里的隱含本意是引領(lǐng)人們順服神的安排,讓我們的言語被約束和規(guī)范,這樣我們的全身百體也會聽其指揮,行事也會走向正路。
二、好的言語
“禮”是孔子認為好言語的根本要求,這也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如《顏淵》12:1中,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币馑际钦f約束克制自己的行為從而符合禮制便是仁德。當時整個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禮崩樂壞,孔子反復(fù)強調(diào)禮的重要性,希望借此讓人們從自己做起,遵守禮制,在言語和行為上都要注意順應(yīng)公共道德,最終恢復(fù)禮制,天下太平。又如《衛(wèi)靈公》15.:6,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意思是說話要忠誠可信,做事情要忠厚謹慎,那么即使到了野蠻落后的國家也能夠行得通。由此可見,言語合符“禮”的一個重要條件便是“誠”,這與當今社會提倡的“誠信”社會如出一轍?!妒ソ?jīng)》中也有類似要求,《以弗所書》4:15“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于元首基督?!边@里不僅要求說“誠實話”,更要用“愛心”去說誠實話才能達到上帝的要求。而“誠實”一詞在原文中翻譯為“truth”,更蘊含了“真理”的意思,筆者認為這里的誠實話對比論語里的,除了所言為實,更有道出真理的含義。
三、壞的言語
在論語中提及最多壞的言語莫過于“巧言令色”四字?!秾W而》1:3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總是帶著花言巧語,假裝和善表情的人,很少會真正具備仁愛的品格。因為“仁”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品格,而非外在的華麗辭藻或是表面的悅色能夠偽裝的。而在《衛(wèi)靈公》15:41中,子曰:“辭達而已矣。”孔子的態(tài)度也非常鮮明,語言無需華麗,只要能傳達出正確的意思即可。就筆者看來,如今的文學風格百花齊放,但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還是那些語言簡單質(zhì)樸的作品。
“圣經(jīng)”中最厭惡抵制的言語是“謊言”。摩西十誡中有明確的針對謊言的誡命:“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除此而外,圣經(jīng)中有許多厭惡謊言的語句,如《詩篇》101:7中有“行詭詐的,必不得住在我家里。說謊話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薄逗挝靼?10:4中“他們?yōu)榱⒓s說謊言,起假誓,因此,災(zāi)罰如苦菜滋生在田間的犁溝中”等等。而《箴言》中還常以謊言對比真言以達到育人警示的效果。如《箴言》 12:19“口吐真言 永遠堅立 舌說謊話 只存片時”,警告人們,說謊話者或許會獲得暫時的成功,最終卻要招來極大的失敗,造成不可挽救的結(jié)果。”
《圣經(jīng)》和《論語》的言語觀雖不能完全等同,但許多觀點卻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肯定了言語的影響力無以復(fù)加,也不斷提醒人們,言語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的運用方式能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更應(yīng)該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語,謹慎言行。
參考文獻:
[1]畢寶魁. 論語精評價[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2]于丹. 于丹《論語》心得[M]. 北京:中華書局,2007.3.
[3]石衡潭. 《東風破》[M]. 山東出版集團,2009.5.
[4]圣經(jīng)[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05.
[5]范文苑. 任務(wù)型語言教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6]張敬火,劉艷.儒家的仁與基督教的愛之比較[J].作家雜志,2008(4).
[7]郭清香. 耶儒理論比較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