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馬斯·哈代的《還鄉(xiāng)》是眾所周知的哈代的“性格與環(huán)境小說”之一,該書中的女主人公游苔莎則是性格和環(huán)境雙重作用下的犧牲品。本文擬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分析游苔莎最終釀成悲劇的原因,身處維多利亞時期的游苔莎由于其言行不符合當時所處社會的倫理道德面臨著倫理困境進行了錯誤的倫理選擇,其對我們現(xiàn)如今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一定的道德啟示。
關鍵詞:哈代;《還鄉(xiāng)》;性格;倫理
作者簡介:李楊(1993-),女,漢族,陜西省寶雞人,廣西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02
《還鄉(xiāng)》作為哈代“性格與環(huán)境的小說”之一,充分反映了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之間所發(fā)生的種種沖突,女主人公游苔莎則是性格和環(huán)境雙重作用下的犧牲品,她在所處的時代里因為違反了倫理道德,最終釀成了悲劇。
一、身份的迷失
游苔莎自幼生活在埃頓荒原,荒原在游苔莎看來是孤寂與內心壓抑的象征,是禁閉她內心反抗情感的監(jiān)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她性格孤傲,雖嫵媚動人,但荒原卻賦予了她濃厚的異域氣息,以至游苔莎與村民們之間關系冷漠使她與整個荒原格格不入很難歡快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下去。
于是,她尋找精神的寄托來驅趕生活中無時無刻體驗到的孤獨。韋狄便是游苔莎的目標,因為他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可與她高貴的身份相匹配。但因韋狄已是別人的未婚夫,游苔莎與韋狄的情人關系終會結束。她之后的目標便是從奢華的巴黎返回到養(yǎng)育他的故鄉(xiāng)的克林。逃離荒原去奢華的巴黎是游苔莎一心的夢想,于是她將這個夢想寄托在了克林身上,而克林厭倦了巴黎的生活。游苔莎靠著對克林的浪漫幻想以及能幫她實現(xiàn)她去巴黎的夢想而嫁給了克林。但克林決心在布達茅斯辦一所學校,且希望受過良好教育的游苔莎能夠在學校當一名女舍監(jiān)實現(xiàn)他自己的目標。
游苔莎與克林的生活目標背道而馳,他們的婚姻基礎顯得愈加不牢固,最終游苔莎讓她的昔日情人幫她在黑夜時分逃離荒原,但不幸的是二人掉入河中溺死。游苔莎靠著對愛情的幻想來充實自己空虛的心,想要逃離暗無天日的荒原,一步步地迷失了自我,找尋不到人生的方向,最終慘敗在這個她居住著的荒原上。
二、迷失的根源
首先,游苔莎性格中表層的沖動和深層的維多利亞傳統(tǒng)之間的矛盾是導致自己悲劇的內因,使她在茫?;脑忻允Я俗晕?。她將自己禁錮在迷霧崗的房子里,很少與村民們交流,也不與村民一起慶祝埃頓荒原上的傳統(tǒng)習俗。游苔莎這樣一個性格孤僻的人加之她認為一切都沒有價值的生活態(tài)度使她很難過上真正意義上充實的生活,同時她又一心想去巴黎。勞倫斯對此評論道:她以為在巴黎的生活一定是熱烈的,以為離開了荒原她所有的活力和激情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如果真正的巴黎正如她想象的那樣,無疑她是對的,她的本能的表現(xiàn)也是健全的。但是,真正的巴黎并不是游苔莎想象的巴黎。[1]此外,游苔莎生活的唯一寄托便是愛情,整日沉溺在浪漫的幻想中,沒有明確的實際的人生定位。
游苔莎自我迷失的另一個原因是她違背了基本的生態(tài)倫理,始終沒能融入進埃頓荒原這個大環(huán)境,她同自己的環(huán)境、同忠于環(huán)境的各類人物、同千百年來在環(huán)境中形成的傳統(tǒng)秩序形成了尖銳的矛盾,[2]體現(xiàn)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xiàn)了矛盾甚至尖銳的對立。而游苔莎面臨此困境時依然固執(zhí)地選擇了逃離荒原而不是屈服于荒原。游苔莎雖生活在埃頓荒原,但無法理解荒原的意義,無法忍受寂寥、鄉(xiāng)村生活的平淡,因而與荒原發(fā)生沖突。游苔莎和韋狄之所以都恨荒原,認為荒原就是他們的牢獄,是因為他們沒有融入大自然中,不理解也不想試著去理解大自然的深邃和獨特魅力,恰如他們自己所說:“這些富有畫意的坑谷和云霧,對于咱們這樣瞧不出它們有什么有特別意義的人,有什么好處?” [3]
實際上,埃頓荒原有著原始、粗獷的特點,也有著博大的胸懷。這樣的一個荒原需要我們人類去了解它的過去與歷史遺跡,用心去感受荒原的獨特魅力。然而,從游苔莎出生起到她生命終結之時,她始終未能領略到荒原的深邃和其獨特的魅力。游苔莎很熟悉荒原的曲徑能很巧妙地繞著荒原走最捷徑的道路,但這并不意味著游苔莎能夠融入進荒原的沉郁格調,也不代表她真的喜歡在荒原上生活的日子。相反,她將整個荒原作為自己和情人幽會一個秘密基地,她點燃篝火和韋狄保持聯(lián)系。在和韋狄分手后,她將克林作為自己下一個目標,荒原也見證了他們兩人婚前甜蜜浪漫的約會與閑談。在游苔莎想要逃離荒原之際,她再一次燃起篝火想得到韋狄的幫助,不料,兩人在荒原上雙雙溺水而死??梢姡恍南胍与x荒原的游苔莎始終未能逃脫被荒原吞噬的悲慘命運。在這里,荒原被賦予了具有決定人物命運的奇特力量。游苔莎由于不能適應埃頓荒原這個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而造成了自己的毀滅,這充分表現(xiàn)了哈代認為人類在自然面前應該保持謙卑、謹慎的思想,應該尊重自然,感受自然的雄奇壯美。
再者,游苔莎違背了夫妻之間的基本倫理,精神生態(tài)荒蕪,最終釀成了自己的悲劇命運。非理性意志“是一種希望擺脫道德約束的意志。它的產(chǎn)生并非源于本能,而是來自錯誤的判斷或是犯罪的欲望,往往受情感的驅動” [4]在韋狄與托馬沁因為結婚手續(xù)辦理失敗而未能順利結婚時,游苔莎深夜點燃篝火,誤認為韋狄依然是因為愛著自己而沒有結婚。在她心心念念的嫁給克林以后,她渴望擺脫荒原對她的精神束縛,多次向克林提起有關去巴黎的話題,克林總是避而不談,游苔莎便找托馬沁的丈夫韋狄?guī)椭约?,并密謀與韋狄私奔??梢?,游苔莎一心想要擺脫維多利亞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非理性意志促使她選擇做出違背夫妻倫理的事情。
而游苔莎嫁給克林則暗含著自己的私心,有著十分明顯的功利目的,這就使得兩人的婚姻生活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問題。婚姻不能聽從已婚者的任性,相反的,已婚者的任性應該服從婚姻的本質。[5]《還鄉(xiāng)》中游苔莎在意識到克林決心不離開荒原后,不是理解丈夫的心愿、支持丈夫的事業(yè),而是漠視他的理想,認為丈夫不關心她的情感,出于這樣的認識又與韋狄發(fā)生了糾葛。她缺乏責任感也沒有盡到一個妻子本應該盡的義務。她與韋狄的私奔行為背離了夫妻的基本倫理,因而走向死亡成為必然。此外,在現(xiàn)代生態(tài)倫理學看來,精神生態(tài)的平衡就意味著物質生活的最大限度的簡單化和精神生活的最大限度的豐富化。而游苔莎卻是精神上的思想空虛,物質上又極端渴望去往巴黎的愿望,可見游苔莎精神生態(tài)的失衡狀態(tài)。從倫理的角度看,游苔莎與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傳統(tǒng)不符,她那女神的威嚴、熱烈的情感與當時社會公認的模范女人相去甚遠。在作者眼中,她是一個浪漫而虛榮的女子,最后陷入了欲望的洪流中死去,這種死亡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象征著游苔莎在自己不切實際幻想的生活和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6]
三、迷失的表現(xiàn)
在《還鄉(xiāng)》的開始,作者詳細描述埃頓荒原的景色,其實是想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讓讀者意識到自然力量的偉大,而且是一種無法說明的費解的神秘力量。[7]
埃頓荒原是《還鄉(xiāng)》中作者筆下描寫的大背景,書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置身于這個大舞臺。游苔莎是在荒原描寫的襯托下出場的,文中有關荒原的描寫在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的同時暗示著小說中人物的命運走向。勞倫斯指出了埃頓荒原在小說中的重要性:“小說中偉大的悲劇力量是什么?就是埃頓荒原?!?[8]荒原象征著不可逃避的物質世界與現(xiàn)代精神世界之間的哲學關系。[9]游苔莎身處于埃頓荒原心中充滿了對物質的追求和對未來新生活的渴望。哈代以外部環(huán)境來烘托出了游苔莎的迷失感,將游苔莎常置于黑夜的背景當中。自來到埃頓荒原,盡管游苔莎心底深處永遠和它格格不入,“荒原黑暗的情調她已吸收不少,”“她的美麗有一種幽暗的光彩”。游苔莎在黑暗中于荒原上活動,她的“人影仿佛成為荒原上靜止結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個人影為蒼茫丘陵添上如此完美、精致、必要的最后一筆,好像只是因為有了這個人影,群山的輪廓才存在?!?[10]哈代對于游苔莎在黑夜中活動的刻畫,既暗示了游苔莎所面臨的精神困境,也強化了黑夜所象征的游苔莎的精神的迷失。
結論:
游苔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對物質的欲望膨脹著自己的內心,在面對荒原這一亙古不變的環(huán)境時,她倍感壓抑,漠視自然違背了生態(tài)倫理。同時又用愛情來填充自己空虛的生活,違背了最基本的夫妻倫理。在她不切實際的幻想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中,游苔莎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生活,最終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她想要逃離的埃頓荒原。
參考文獻:
[1]D.H.Lawrence, Study of Thomas Hardy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127.
[2]聶珍釗,劉富麗.哈代學術史研究[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P103.
[3](英)哈代:《還鄉(xiāng)》[M].張若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頁.
[4]聶珍釗:《聶珍釗自選集:文學倫理學批評及其他》[M],第30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頁.
[6]丁世忠,哈代小說倫理思想研究[M].巴蜀書社2008版,第83頁.
[7]John Peck, How to Study of Thomas Hardy Novel[M]. London: Macmillan,1987,p.28.
[8]D.H.Lawrence, study of Thomas Hardy and Other Essay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74.
[9]Geoffrey Harvey[M]. The Complete Critical Guide to Thomas Hardy, London: Routledge,2003,p.66.
[10]托馬斯·哈代,王守仁譯.還鄉(xiāng)[M].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