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回顧了Labov的敘事語篇分析模式的應用,然后基于Labov敘事分析模式對中國歷史故事網(wǎng)上的30篇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進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國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模式。本文發(fā)現(xiàn)盡管口述民間故事篇幅長短不一,但都由三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構成。
關鍵詞:Labov敘事分析模式;應用;中國民間故事;敘事結構
作者簡介:張銳(1990-),女,漢族,碩士,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1
敘事研究始于文學領域,之后心理學家、人種學家和語言學家都對敘事進行研究。敘事研究,或側重于敘事結構,或側重于敘事內容。Labov敘事分析模式常被用來分析口述話語的敘事結構。
一、Labov敘事分析模式在敘事語篇中的應用
Labov敘事分析模式被應用于分析自述話語、教學語篇、小說、廣告、民間故事等。項蘊華,張邁曾(2005)采用拉波夫敘事分析方法,分析了20位下崗女工自述,將拉波夫理想敘事結構修正為(A)-O/C-E/R-(Coda)。并從敘事結構功能出發(fā),分析了她們情感態(tài)度及個人身份構建。戰(zhàn)菊(2010)分析了9位大學教師的敘事結構,發(fā)現(xiàn)其敘事結構基本符合Labov敘事理想化結構。通過敘事功能分析,作者對教師外語學習理念、職業(yè)認同等進行了描述與分析。肖敏(2011)分析了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在敘事語篇理解和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張娟(2010)發(fā)現(xiàn)Cat in the Rain這部小說中敘事由5部分構成即點題、指向、進展、評議和結局,回應部分的缺失有特殊的文體效果。錢麗(2014)分析了廣告敘事結構并提出完整的敘事結構與畫面銜接有利于觀眾理解與接受。羅賢卿(2014)基于Labov敘事分析模式分析了藏族民間故事的宏觀語步,并對這些話步出現(xiàn)頻率進行了統(tǒng)計分類。
二、Labov敘事分析模式
Labov認為完整敘事結構包括六部分:點題(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進展(complicating action)、評價(evaluation)、結局或故事沖突的解決(result or resolution)和結尾(coda)。
1.點題(abstract)。整個故事的總結和要點的概括。
2.指向(orientation)。時間、地點、人物和活動等的自由描述,是一種背景信息。
3.進展(complicating action)。 一系列由時間連詞連接起來的敘述旨在向聽眾描述事件發(fā)展。
4.評價(evaluation)。 Labov將“評價”定義為“敘事者用來揭示敘事要點所使用的方式”。它是關于講述故事的原因、故事的要點和敘事者觀點。
5.結局或故事沖突的解決(result or resolution)。講述事件的結束和最終結局。
6.結尾(coda)?;貞獢⑹轮黝},揭示敘事事件對敘事者的影響,并將聽眾從敘事中拉回現(xiàn)實。(Benwell, B. Stoke, E., 2006, p.122-133;項蘊華,張邁曾,2005)
三、中國民間傳說敘事結構分析
本文的語料來源于中國歷史網(wǎng),作者隨機抽取了30民間故事對其進行分析?;贚abov的敘事結構分析模式,本文對該30篇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各個部分分布進行了統(tǒng)計,本文發(fā)現(xiàn)民間故事中各個結構出現(xiàn)頻率不盡相同。其中指向(orientation)、進展(complicating action)和結局(resolution)的出現(xiàn)頻率為100%,而結尾(coda)、點題(abstract)和評價(evaluation)的頻率分別為60%、53%和20%。盡管民間敘事篇幅長短不一,結構也不盡相同,但其都有著三個最基本的部分,即orientation-complicating action-result/resolution,這三部分都是中國民間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結尾(coda)、點題(abstract)和評價(evaluation)在口述歷史故事中可有可無,且出現(xiàn)的位置較靈活,并未完全與Labov的理想化敘事結構保持一致。
四、結語
本文從Labov的敘事結構分析模式對中國民間故事敘事結構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民間故事的基本結構為(點題)-指向-進展-結局-(結尾),其中指向-進展-結局是必不可少三部分,評價位置較靈活,多位于故事開始或結尾,或出現(xiàn)于點題和結尾中。通過隨機樣例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Labov敘事分析結構在分析敘事語篇時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本文認為從Labov敘事分析結構出發(fā)指導敘事語篇創(chuàng)作比分析該類語篇結構更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Benwell,B. Stoke, E.(2006). Discourse and identity. Ediburgh: Ediburgh University Press.
[2]羅賢卿. (2014). 藏族民間故事的體裁分析--基于Labov敘事分析模式. 牡丹江大學學報,23(12): 152-155.
[3]錢麗. (2014). Labov分析模式在公益廣告《family—愛的表達式》中的應用.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1): 109.
[4]項蘊華, 張邁曾.(2005).下崗女工身份構建的敘事分析.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 45(2):154-158.
[5]肖敏. (2011). 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 8(2): 187-188.
[6]戰(zhàn)菊. (2010). 大學英語教育的敘事分析. 中國外語, (5): 68-76.
[7]張娟. (2010). 從拉波夫的語篇分析模式看Cat in the Rain 的敘事結構. 雞西大學學報, (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