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高中理科學科的教學與學習之間的矛盾,導致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嚴重,差的難上去,好的越來越好,往往一科數(shù)學就能決定大部分學生的排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增加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問題所在的原因以及建議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下舉例均以數(shù)學為例。
【關鍵詞】:教學;溝通;效率;有用功;解決;數(shù)理
一、教學目的
學習,無非就是為了走出去。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渠道,那么分數(shù)自然就占據(jù)了最重要的地位。說哪個初高中學校的教育不是為了應試未免太過于高尚,就算你的辦學理念是“做人為先,求知為本”,高考后你最關心的還是那個大家都三位的分數(shù),貼出來的依然是華麗修飾的光榮榜。每個學生都應該搞明白,你學習知識不是逮著自己擅長的那部分享受在做題的快感中,或許某次考試壓軸題正好是你遇到過的,你不要因為完美解答了這十幾分而沾沾自喜,因為你很有可能在下一次的考試中跌倒在另一處。教,自然要教學生的空缺點,一堂課滔滔不絕的講滿四十分鐘三角函數(shù),學生聽得開心,因為完全明白,一唱一和,實則在浪費時間。當然了,有人會說“如果每堂課都在學我所不會,那未免也太枯燥了一點”,我要告訴你的是,你去看看全國有哪所高中不是把時間抓得很緊的,枯燥只是一時的,忍受兩個禮拜,你會發(fā)現(xiàn)那種把自己空缺慢慢補上的感覺是很美好的。學,當然要學我不會的,而并非老師講什么就學什么。講課關照的是大部分學生,或許那一堂課講的知識就是你滾瓜爛熟的內容,那你可以適當放過一點。總之,為了更高的分數(shù),能做的只有查缺補漏,這或許是個當下很白骨的教學目的,但是誰能否認呢?‘
二、矛盾的產(chǎn)生
一個班往往有好幾十號學生,他們的知識掌握水平不可能接近,這就導致了老師上課時難以讓所有人都學到知識。以前上課的時候,就有同學埋怨“這節(jié)課講的太復雜了,我完全沒有聽進去”,而另外有同學“這節(jié)課收獲很大,我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久而久之,問題就出來了,特別是數(shù)學這一學科,上課前后關聯(lián)較大,有同學三角函數(shù)變換公式都沒有記牢,然后聽了一下午的三角變換題型,他們這樣的學習是效率很低的,基本上等于是在聽天書。而課堂上配合老師的,基本是那十幾個熟練掌握了三角變換的學生。一下午過去了,會的鞏固了知識,不會的浪費了時間,兩極分化就體現(xiàn)出來了。考試后,高分一百三一百四,低分的只有二三十,這樣的差距不是通過其他幾科可以彌補的。
三、教師自問
1、作為教師有沒有跟每一個學生有過單獨的交流?交流是最有效的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式,每個學生的性格,成績以及規(guī)劃都是不一樣的,要讓課堂更有營養(yǎng),就得了解學生需要的是什么,也讓學生了解自己,減少代溝,用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授課,才能讓課堂更有效率。
2、當初自己是怎么學好數(shù)學的?經(jīng)驗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為寶貴的財富,學習數(shù)學不是聽課做題這么簡單,題海戰(zhàn)術固然可行,但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想要事半功倍,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給每個人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3、我講一堂課,有效工有多少?一堂課下來,學生會記下很多筆記,講課的內容連貫性直接影響到學生筆記本的優(yōu)劣。課堂不是通過下課拖堂來提高質量的,而是課堂的內容,不能抓著一個壓軸題講滿一堂課,也不能一堂課講完一次考試的所有題目。備課之前選擇有營養(yǎng)的內容做重點,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適當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能最大化的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填補空白。
4、布置作業(yè)目的是什么?布置作業(yè)實際上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然而大部分教師布置作業(yè)都是課后兩分鐘決定的。你有沒有想過你這兩分鐘決定的東西如果沒有營養(yǎng),那會浪費學生的多少時間?我自己琢磨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課后作業(yè)辦法,通過第一條跟學生的交流,課后作業(yè)可以分塊布置,不一定全班做同樣的作業(yè),題目也不一定要在書本上找,自己針對學生的問題出幾道題目相信對教師來說不是什么難事,這樣不僅能讓更多學生查缺補漏,還能更加有效地減少抄襲作業(yè)的現(xiàn)象。長期如此堅持布置作業(yè),教師可能會累一點,但這一定一定是值得的!
四、學生自問
1、學習是否有效率?如果你的學習是上課聽講,下課完成作業(yè),沒有自己的思路,那么或許你成績還可以,但是很難再有突破。
2、作業(yè)太多,選擇抄還是選擇忽略?普通高中一般都是有晚自習的,而這段時間正好是學生查缺補漏最有用的時間段。但是前提是把課后作業(yè)完成,才能看自己的書。有時候一天每個老師都留了一個小時的作業(yè),晚自習是沒有辦法完成的,也有的是因為自己基礎不好,完成作業(yè)的時間需要更多,然后就出現(xiàn)了抄作業(yè)的現(xiàn)象。其實你完全沒有必要這么做,作業(yè)沒完成,跟老師溝通,講明自己能力的不足,沒有哪個老師會有意為難你的,相反的,你講明白了自己的問題后,老師或許還會單獨為你制定一份對你更有幫助的作業(yè)。
3、每堂課之前預習了嗎?成績好的都有一個共同點,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對于數(shù)學學科來說,每一章的一小節(jié)是一堂課的內容,預習大概需要五到十分鐘,這十分鐘你可以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點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帶著問題聽課,事半功倍,上起課來也會輕松很多。
4、基礎知識熟練了沒?學習最忌心急,沒學會走路就別去嘗試奔跑,當你發(fā)現(xiàn)老師上課應用到的公式、知識點有陌生的,趕緊記下來,課后抽出時間把它復習一遍,不懂的多向同學請教。不然以后你的每一堂課都是沒有效率的,數(shù)理這東西,一下走神都有可能導致你接下來的課堂幾十分鐘沒有頭緒。
五、學習,學生才是主體
教學是教師圍繞學生,而并非學跟跟隨老師。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差別,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權,可以少走很多歪路,提高學習效率。授課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應該主動提問和思考。老師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課堂上給出一個問題,不要很快的就講解,讓學生在草稿紙上演算,這樣能讓同學同分認識到自己什么地方有疑惑,再聽課的時候就能準確的把握住要點。而且學生的思維不會局限在一個固定的模式中,或許一個題目會產(chǎn)生n個解答過程,這是給夠學生思考空間帶來的收獲,長時間如此,課堂氛圍會從根本上改變。給學生當課堂的主人,老師所要做的,是引導大的方向,貫通知識點主體,幫助學生理解細節(jié),這樣的課堂才是高質量的課堂。
總的來說,教學是個持續(xù)長久的過程,高質量的教學方式不斷更新,多思考、多準備、多交流,老師和學生的默契配合,才能構建越來越好的教育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