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的意義與價值
“走班制”教學,顧名思議,就是采用“走班”這種形式,使學生“移動”到自己
所選擇的課程授課的教室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方式。本研究通過對走班制的特點、基本形式以及學習組織方式的深入探討,特別是針對走班制實施過程問題管理對策的研究,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希望能為走班制教學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方面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通過對走班制教學模式理論的整理和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走班制教學研究偏重概念和過程的理論分析,而對于走班制效果的研究比較薄弱,特別是在走班制實施過程中,對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影響,以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提高方面有效性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處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的“走班制”教學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克服這些阻礙“走班制”教學實施的因素,充分發(fā)揮走班制在發(fā)展學生個性、發(fā)揮學生個體潛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本研究能為走班制教學模式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學應用中提供更好的、更確切的指導,更好地在我國高中實施走班制教學模式,切實改變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使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綜合素質(zhì)得到較大幅度的挖掘和提高,以實現(xiàn)“中國夢”對人才的需要。
二、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一)國內(nèi)
分層教學在我國有源遠流長的實踐基礎。作為世界上最早系統(tǒng)論述教育的專著《學記》已提出“不凌節(jié)而施”,即不超出受教育者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征施教,“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即施教若不能因材施教,則不能促進受教育者才能的發(fā)展,甚至適得其反。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歷來主張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在中國作為一種教學形式進行實驗,開始于民國時期,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人文主義、個性解放思想等思潮的影響為中國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民主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朱之善1914年推行的“分團教授法”拉開了中國分層教學的序幕,但由于復雜的社會背景和教育狀況,分層教學推廣受阻。
新中國成立后,分層教學一度興盛,文革后引進了大量國外教育理論,教育界也圍繞知識與智力、個性的關系展開了大討論。1982年,教育部發(fā)出《關 于當前中小學教育幾個問題的通知》,指出一些學校高中年級內(nèi)知識水平相差懸殊,可從實際出發(fā),按文化程度編班。
有部分學者對于我國現(xiàn)階段實行走班制教學持保守態(tài)度。有學者從當前普通中學的辦學實際指出“走班制在教學中的運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它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局限:(1)要有一定的教育條件。比如在校舍和設備比較差的中小學,走班制的實行是很困難的。(2)要有一定的師資條件。實行走班制后會產(chǎn)生有的教師的課學生太多,有的教師的課學生較少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和教師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水平的提高。(3)走班制一般在高年級進行。因為低年級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其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時期,運用走班制進行學習是有一定的困難。而高年級學生的自覺性較強,能選擇適合于自己學習的課程”,[5]比較明確地指出了當前走班制教學面臨的實際困難,值得我們深思。
(二)國外
國外的“走班制”研究基本上都基于本國的國情實際,各有特色,并且非常注意對學生學習實效性的研究。
分層教學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歐美發(fā)達國家。它最先出現(xiàn)于美國。到20世紀50年代,英國實行了分層教學法,在中小學校中將學生根據(jù)能力分出不同的層次,并且學生始終待在這個層次的班級里學習所有的課程。但因這種方法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采取了區(qū)別對待,受到來自各界的批評,認為它加強了種族間的不平等,會造成了對“低能兒童”的歧視,使他們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層教學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國政府開始重視對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大部分學校又重新開始了對分層教學的實踐和研究當中。
到 20 世紀50年代,英國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在將學生根據(jù)能力分到不同的層,并且始終待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所有的課程。分層教學的形式多樣,有基礎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選修制。 韓國對于教學科目、能動地自律地學習,始終“以學習者為中心”設立課程體系,“建立國民共同基本課程和以選修為主的課程體系”。 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高中開設 6 類課程,既有為升入大學準備的大學準備課程,也有為準備開始工作的學生開設的工作準備課程。 芬蘭:國外大部分學校都重視選修課程的開發(fā),為學生的個性化修習提供了可能。最典型的是芬蘭的高中學校,大多開設上百門的選修課程。學校提供幾個課程學習方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今后的發(fā)展方向自主選擇課程,淡化班級的概念,有的還打破年級的界限,還允許學生進入相應程度的班級上課。
三、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圍繞普通高中生物教學“走班制”的實施情況及其學習組織方式的實施與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展開。
(二)研究重難點
1.研究重點
普通高中生物教學進行分層走班的實施現(xiàn)狀,分析在實施走班制學習組織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1)學校宣傳以及學校與家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方面;
(2)課程設置與選課指導方面;
(3)師資條件與資源建設方面;
(4)班級管理方面;
(5)評價機制方面。
2.研究難點
探究保證分層走班制有效實施的對策,尋求具體措施和方法,使走班制的實施做到以下五點:
(1)擴寬溝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教學宣傳工作;
(2)合理構建課程結構形成科學選課指導;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走班制教學管理機制;
(三)主要目標
在高考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已漸漸難以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走班制教學作為一種對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教學的改良目前還在探索階段。本研究擬從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行現(xiàn)狀入手,結合高中生物的學科特點分析其實施與管理中的積極方面和存在的問題,探究對策作并作逐一論述使之能更好地推廣使用。
四、研究思路
走班制主要是聚焦管理角度, 即打破原行政班的管理界限,開設不同層次的課程班,學生根據(jù)水平差異自選,開展學科流動制授課。因此要從學校的教學層面和學校管理層面入手。通過走訪調(diào)研部分學校的走班制辦學模式,在對其走班制教學情況進行討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學科自身的特色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使得走班制教學模式更適合高中生物的教學。 結合文獻法、調(diào)查法以及個方案等研究方法,首先對走班制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概況進行總結,其次深入探究走班制實施與管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學校宣傳與溝通方面、課程設置與選課指導方面、師資條件與資源建設方面、班級管理方面和評價機制方面等,最后對浙江省內(nèi)高中開展必修課特別是生物課走班制的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具體分析走班制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五、可行性條件
盡管教育理論界有關走班制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是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走班制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生物學科自身特點,真正落實走班制在高中教學中的運用研究較少。本研究在高考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從走班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行現(xiàn)狀入手,結合高中生物的學科特點分析其實施與管理中的積極方面和存在的問題,探究對策作并作逐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