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位美國華裔作家,任碧蓮在她的第一部小說《典型的美國佬》里面探索了中國移民在美國所經(jīng)歷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本文旨在從后殖民主義的角度解析小說中張家人雜糅性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過程,即從完全排斥美國文化到完全拋棄中國文化到最后構(gòu)建雜糅性文化身份。
【關(guān)鍵詞】:后殖民主義;張家人;雜糅性文化身份
1背景介紹
任碧蓮是第二代華裔美國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20世紀90年代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典型的美國佬》讓她一舉成名。該書不僅被《紐約時報》評為1991年最值得注意的圖書之一,還入圍美國全國書評界小說獎,奠定了任碧蓮新生代作家的地位。任碧蓮以輕松、詼諧的語言及其作品中對民族和文化身份問題的獨特見解,贏得了美國讀者的青睞及評論界的關(guān)注。在其作品中,任碧蓮質(zhì)疑、顛覆了美國主流社會對族裔本質(zhì)論的偏見,探討了美國華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國主流文化夾縫中遭遇的文化身份構(gòu)建的問題?!兜湫偷拿绹小分v述了張家人在美國社會中不斷探索并最終構(gòu)建文化身份的過程。張家人起初一心維護中國傳統(tǒng),蔑視美國文化。后來他們又全盤接受美國文化,追求標榜“金錢和利益”的美國夢。在遭遇挫折,幾近破產(chǎn)之后,張家人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樣是不可或缺的,進而重新給自己定位,形成了以雜糅為特征的文化身份。
本文將從后殖民主義的角度解讀《典型的美國佬》這部小說,探討其中張家人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通過分析張家人從初到美國的維護中國文化到全盤接受美國文化,再到雜糅文化身份的逐步形成,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沖突和差異中不斷構(gòu)建而成的。
2張家人雜糅性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
2.1文化身份和雜糅
作為一種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文化批評理論,后殖民主義批評一直將文化和社會沖突作為其重點,如后殖民環(huán)境下的種族主義、文化帝國主義和文化身份。它也試圖揭露全球化偽裝下的文化霸權(quán)主義,為第三世界人民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不論是過去殖民地的受奴役者和被壓迫者,還是我們現(xiàn)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移民、難民、少數(shù)族,都沒有多少選擇,他們只能居住于一個“文化之聞”的世界,于矛盾和沖突的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身份認同;他們“既是此又是彼”,或者既非此又非彼,身陷于文化翻譯的動蕩而痛苦的過程之中。(生安鋒 2011, p.95)
霍米巴巴(1994)提出一系列對文化身份的研究極其重要的概念,如矛盾、模擬、雜糅和第三空間。霍米巴巴指出,殖民者通過宣揚文化差異,顯示自身優(yōu)越性,從而建立對被殖民者的統(tǒng)治。但是,不同文化通常是相互影響的。最終會一種新的、雜糅性文化,其涵括了殖民文化和被殖民文化的要素?;裘装桶陀谩半s糅”一詞來描述這種后殖民環(huán)境中融合性的文化身份。他改變了我們對不同文化之間關(guān)系的理解,讓我們知道文化差異和沖突是可以通過交流和轉(zhuǎn)換來協(xié)調(diào)的。文化身份的定位,不是殖民文化抹擦被殖民文化,或者被殖民文化變成一種新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而是通過協(xié)商產(chǎn)生一種新的雜糅文化。
2.2張家人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
2.2.1固守中國文化,蔑視美國文化
作為第一代美國華裔,張家人是在中國長大的。他們把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念帶到了美國。加上美國人的種族歧視,他們感到被美國主流文化排斥在外。因此,初來美國之時,他們就固守中國文化,以尋求一種歸屬感。他們用中國傳統(tǒng)道德學說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他們勤奮工作,努力保持家庭團結(jié),并采用中國思維模式。
中國人關(guān)于成功的看法與西方人不同。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是通向成功的最體面的途徑。拉爾夫最初去美國的目的就是取得學位。到了美國之后,他發(fā)奮學習。當他戀上佳美之后,他為不能專心學習而感到愧疚。只有當他全心全意學習時,他才感到松了一口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重視親情。中國的家庭里,所有的家庭成員的緊密相連,一起分享榮耀,一起承擔苦難。每位家庭成員都承擔著維護家庭團圓和為家庭爭光的責任與義務。張家人將這一傳統(tǒng)價值觀帶到了美國。特里薩一到美國就四處尋找拉爾夫。當她終于在街頭偶遇拉爾夫后,她立即將拉爾夫帶回她住的地方。是她在拉爾夫簽證過期,窮困潦倒的時候解救了他。
對于生長在中國的張家人來說,中國式思維已經(jīng)在他們心中扎根。中國儒家思想幾千年一直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教給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教女人要自重自愛。特里薩一開始是一個非常本分的女人。作為一名單身女性,對醫(yī)院里同事們的調(diào)戲,她從來不做出回應。她用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女性的期望來要求自己。
2.2.2拋棄中國文化,崇拜美國文化
雖然張家人在移民早期固守中國文化,但是在美國文化的浸泡中,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土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移民若干年后,他們逐漸被美國文化同化。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反應出他們對物質(zhì)主義、個人主義和美國式思維的追逐。
當拉爾夫終于獲得夢寐以求的博士學位并成為終身教授時,他竟然放棄這一切去追逐金錢利益。他開了一家快餐店,甚至還學會了漏稅。拉爾夫被金錢蒙蔽了雙眼,違背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海倫也在物質(zhì)主義的影響下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轉(zhuǎn)變。她主張買房子,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可以讓生活更美好。張家人拋棄了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沉迷于消費中。
受美國個人主義的影響,張家人拋棄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忽視其他家庭成員,甚至是背叛他們。拉爾夫最初是一個勤勞工作養(yǎng)家糊口,努力維系家庭團結(jié)的人。但是,受到格羅佛的影響,拉爾夫不當教師,無視自己的家庭責任而去冒險做生意。他沉浸于追逐他的美國夢,而對家人的感受不管不顧。他竟然可以為了利益去忍受他妻子海倫的出軌。
2.2.3雜糅性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
張家人的美國夢最終以失敗告終。拉爾夫的快餐店倒閉,并欠下沉重的債務。特里薩受傷陷入昏迷。他們不得不賣掉房子,而這正代表了海倫美國夢的破滅。張家人陷入混亂與貧困中。美國夢的破滅讓他們不再試圖完全美化。他們開始思考他們文化身份的定位,最終發(fā)現(xiàn)完全拋棄中國文化而一味追逐美國文化是錯誤的。殖民文化并不能抹殺被殖民文化,而是被被殖民文化所影響。兩種文化互相影響的過程是產(chǎn)生一種雜糅文化的過程。因此,文化身份是在沖突和矛盾中產(chǎn)生的。沖突和矛盾解構(gòu)了兩極化,帶來了一種中間地帶稱作“第三空間”。
拉爾夫曾一度受到美國個人主義的影響,不顧中國家人團結(jié)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將特里薩趕出家門。但是,最后他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當特里薩搬回家里住時,他真誠地歡迎她。 " "“歡迎回家!”
“弟弟!”特里薩本來做足了受到排斥的心里準備,卻被拉爾 " " " "夫熟悉的感覺弄得不知所措——板寸頭,招風耳。
“姐姐!”拉爾夫握著她的手,目光敏銳,沉著冷靜,儼然一副外交官的樣子,“快來救我們?!保↗en 1991, p.265)
中西方文化的結(jié)合也體現(xiàn)在海倫身上。她也一度受西方價值觀念影響,沉迷于物質(zhì)利益中,如房子和新家具。但是在夢想破滅之后,中國價值觀給了她安慰?!八氲搅艘环N中國說法: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小小的安慰?!保↗en 1991, p. 288)曾經(jīng)為了個人滿足,海倫背叛了拉爾夫,與格羅佛發(fā)生了婚外情。但是,最后她改正自己的行為,與格羅佛斷了聯(lián)系,勇敢地承擔著自己的家庭責任。
在遭遇了完全美化的可怕后果之后,張家人修改了對美國身份的定義,重新定位了他們的文化身份。他們意識到, 美國身份不是用物質(zhì)和金錢來衡量的。他們不再追逐美國夢,而是重新考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為少數(shù)族裔在美國生存的方法不是完全美化,而是將自身的文化與美國文化相結(jié)合。對于張家人來說,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對于他們文化身份的構(gòu)建同樣重要。最終,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中美文化相融合的雜糅文化中。
參考文獻:
[1] Cheng, Scarlet. “The Typical American Comes to Town”. Belles Lettres. 1991, 7(2) :21-23.
[2] Delrosso, Jeana. “The Convent as Colonist: Catholicism in the Works of Contemporary Women Writers of the America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 2001, 183-201.
[3] Homi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ledge, 1994.
[4] Jen, Gish. Typical American.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91.
[5] Lee, Rachel. The Americas of Asia American Literature. New Jew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Li, David Leiwei. Imaging the Nation: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sen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7] Ling, Amy. 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90.
[8] Matsukawa, Yuko. “MELUS Interview: Gish Jen” "MELUS 18 (4) :317-318, 1993.
[9] 黃桂友, 吳冰. 全球視野下的亞裔美國文學.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
[10] 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
[11] 生安鋒.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12] 石平萍. “《典型美國人》中的文化認同”,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01, 4:120-124.
[13] 王建新. “‘金色幽默’——試論任碧蓮《典型的美國佬》的敘事策略”,碩士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2004.
[14] 張子清. “與亞裔美國文學共榮共生的華裔美國文學“,外國文學評論. 2000,1:97-98.
[15] 周易. “從《典型的美國人》看任碧蓮的東方男性形象與想象”,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27-131.
[16] 朱立元. 當代西方文論.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