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執(zhí)導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榮獲200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第52屆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熊獎”等等國內外大獎,收獲了很大的國際聲譽,也成為日本最賣座的電影之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動畫片中充滿隱喻的角色造型和這個動畫故事背后的深刻哲理,這兩者引發(fā)了我關于在動畫藝術中的“審丑”思考。
《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大大的腦袋和鼻子,五短的身材,雖然并不是唯美的造型,但是卻“丑”得可愛,卻富有個性,生動活潑。湯婆婆是湯屋的獨裁者,擁有金錢和權力,掌管湯屋所有人的命運,她似乎擁有了貪婪、冷酷、勢利、邪惡、自私的“丑陋”氣質,但是這樣一個丑惡的人卻在兒子面前,儼然一個寵愛兒子的善良母親,呈現(xiàn)了湯婆婆“美”的一面,所以“美”“丑”是相對的,可
以相互轉化的。而很多影視中的人物臉譜化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很多角色形象總是“丑”與“惡”同一,總是用“美”的形態(tài)去表達“善”的內在。唯美風格的主角形象充斥熒幕,觀眾并不能從千篇一律的唯美角色造型提煉出角色性格,丑的形象一般都是反面的角色,形成了丑的形象就一定是消極、不善的、反面的角色的審美習慣。但是,在《丑的歷史》一書中提到:談藝術上的丑,我們要記住,至少從古希臘到近代,幾乎所有美學理論都說,任何一種丑都能經由藝術上的忠實、效果充分的呈現(xiàn)而化為神奇。
動畫寓教于樂,“樂”要求在角色造型設計上,不只是刻意地追求“美”,除了要考慮“美”,還要考慮是否是一個合適整個動畫作品的造型,這個角色造型設計,是否能夠體現(xiàn)出角色的性格、身份、遭遇等等其他元素,造型風格是否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對角色性格和主題內涵的理解。所以,有時候造型上的審丑,其實并不會影響觀眾對角色性格的把握,甚至會認為丑得可愛,丑得呆萌,丑得令人喜愛,宮崎駿的動畫片《紅豬》的紅豬,《千與千尋》的湯婆婆有時甚至丑的造型和角色性格、角色行為一結合,主人公因其“丑”的造型而更加豐滿、生動、真實,更加深入人心。
《千與千尋》的審丑性并非僅僅體現(xiàn)在角色表象的滑稽丑性,或者是角色內在的具有人類情感的酸、甜、苦、辣的人性,審丑性還旨在對丑陋現(xiàn)實和人性的批判,《千與千尋》在唯美的作品風格之下,批判了人類的貪婪和丑陋,批判戰(zhàn)爭和暴力的涂炭生靈,丑的現(xiàn)實因其美的表現(xiàn)形式而更加丑陋,創(chuàng)作者表現(xiàn)的珍惜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更加直入人心。中國很多的動畫,比如《三個和尚》《驕傲的將軍》《九色鹿》等等,在塑造丑形象批判丑現(xiàn)象的同時,給觀眾帶來了滑稽和生活的真理。
丑,在任何時代的任何藝術流派和任何藝術門類,丑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代的空間藝術不會僅僅表現(xiàn)美,不但近代繪畫中的一些主體,就連古希臘的關于林神、牧羊神、蛇神之類的丑怪形象的描繪,以及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里關于妖怪的描寫,也都證明造型藝術并不排斥丑的材料。觀眾可以從中獲得樂趣和心靈的解放,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深刻記住令自己愉悅的角色。丑的千變萬化,使創(chuàng)作者在角色造型設計上創(chuàng)作空間就因丑而大大拓寬了,無論是符號性物體,還是有生命體,都可以拿來深入刻畫,使角色突破一般造型唯美風格的想象力限制,充滿個性化和藝術感染力。一部動畫作品,角色造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在諸多的動畫作品中,我們也許會輕易忘記千篇一律的唯美角色造型,但我們肯定會記住哆啦A夢、葫蘆娃、米老鼠、藍精靈等等富有個性魅力和生命力的角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動畫藝術短片作品千變萬化的形態(tài)“丑”,也可以說也是環(huán)肥燕瘦的個性“美”,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者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以求得多元化發(fā)展的用心,以追求動畫藝術的更高境界。創(chuàng)作者開拓自己的藝術視野,他們的藝術傾向不是一元的,單向維度的,唯美的,而是美丑并舉,善惡相對,哀樂共生的。
伏爾泰在《哲學辭典》中說:“你問蛤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他一定會說,他的雌蛤蟆就是美……問幾內亞的黑人,他認為美是黑黝黝的皮膚、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所以美的主觀品味并沒有定則,沒有具體的客觀的審美標準,認為什么東西是美還是丑的,根據的是社會或政治標準。
比如動畫片《怪物史萊克》的主角史萊克,是一個全身都是綠色,腦袋巨大,四肢短粗,一個大大的啤酒肚的丑陋怪物,不僅外表真真切切地丑陋,就連普通人不講衛(wèi)生,有點自私,性格孤僻等等負面的東西,他也一并具有,他不是童話里的白馬王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外表丑陋的普通人,卻獲得了公主的青睞。就像馬克思所講的金錢如何彌補丑陋一樣,史萊克的勇敢的、善良的、美麗的內在,超越了他“丑”的形態(tài),彌補了史萊克的外表上的丑陋,讓他成功地從“丑”向“美”轉化。
《千與千尋》中的邪惡、暴躁、貪婪的湯婆婆,也有回歸“人”性本真、可愛、溫柔的一面。劉熙載的“怪石以丑為美,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鼻逦髁说卣f明了丑與美相互轉化的關系。就像中世紀經院哲學有這樣一個觀點:丑放在一個整體的脈絡里就不再丑,會對宇宙的和諧有貢獻。以及波納文圖(bonaventure of bagnoregio)所說:魔鬼之丑如果獲得很好的刻畫,魔鬼的形象會變美麗。使“丑”角完成向“美”的轉化,這種“美”并不是客觀物質上的美,而是蘊藏在個性之中的特別的美。
反之,“美”也會向“丑”轉化,比如國產動畫《驕傲的將軍》,動畫講述了一個將軍由于驕傲而失敗收場的故事,這部動畫美術形式美,表現(xiàn)的是內在丑的人物,凸顯出人物的性格缺失。還有很多外表美,但更難掩蓋內心丑陋的作品,《天書奇譚》里的狐貍精婦女、《白雪公主》的皇后,有很高的審丑價值,所以“美不但來自適當?shù)谋壤⒘炼然蛎鞫?,也來自品德正直”(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
綜上所述,不是只有美才具有審美價值,在整體美的架構中,丑有它存在的根據,在這架構中,畸形和罪惡具有一種價值,類似自然界里明與暗相輔相成,或者繪畫上的光影比例。通過對丑的刻畫,完成對美的贊揚,就像斯多噶學派的奧勒留在《沉思錄》中說的:丑與不完美就像面包上的裂痕,對整條面包的賞心悅目也有貢獻。動畫中,其實無論審丑或是審美,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的探索中,傳達藝術表達的情感訴求。人們不可以斷尋求人類文明的愿望和真滴,讓創(chuàng)意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