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明學自八世紀傳入西藏迄今,歷時一千三百年有余,其發(fā)展是深入的、跨越的、獨特的。如同事物時興時衰的發(fā)展之規(guī)律,在西藏后弘期,著名大譯師俄·洛丹西饒(1059—1109)不僅校譯了許多因明典籍,還培養(yǎng)了兩萬多弟子,其中在因明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響卓龍巴洛卓迥乃,其弟子恰巴·卻森(法獅子1109—1169)精通因明及佛學中觀論,并且規(guī)范了因明的辯論學風,著有《攝類辯論》,開創(chuàng)了因明獨特而優(yōu)越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因明風格,文章擬就攝類學的特點進行理論上的一次梳理。
【關鍵詞】:藏傳;因明學;攝類學;特點
一、攝類學的發(fā)展史
印度因明傳入藏區(qū)后,藏族歷代學者繼承和弘揚了以法稱為主的因明學思想,并選擇性地吸收世親的《俱舍論》、無著的《現(xiàn)觀莊嚴論》和龍樹的《中論》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漸而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因明學體系。藏族的因明學學者們在繼承的同時,首先將印度因明學體系中本體論、認識論、推理論混為一談的學風中提煉出重要的邏輯思想,并結合《俱舍論》為代表的其他哲學思想,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的攝類學 "(?????????)體系。其開山鼻祖是恰巴·卻森(公元1109—1169)論師,他是藏傳因明學界公認的桑普寺第六任主持。著有《量抉擇論廣注》、《量論攝義祛蔽論》等因明論著,開創(chuàng)了藏族特色的攝類辯論,藏族學者一直沿用這一攝類辯論規(guī)則,且后繼者著有眾多攝類學著作。其中著名的有《贊寶·攝類學》、《賽·攝類學》、《堪欽·攝類學》、《雍增·攝類學》、《饒多·攝類學》等。在攝類學的基礎上,歷經兩個多世紀的探索和研究,藏族學者又將其中的邏輯推理部分歸納成“因明學” (?????????);本體論和認識論部分歸納成“心類學”(???????)。這一體系使印度因明學思想更趨于豐富、完整,分類更加細致、明確。體現(xiàn)了藏族學者敢于思考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術理念。
攝類學的理論體系,正式開創(chuàng)于公元十二世紀中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期間通過歷代藏族學者的聞思辯論和著書立說,使得攝類學理論不斷更新與完善。并已成為世界邏輯學史當中獨樹一幟的一門理論體系。而今,此一學科在學校教育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故此,這一學科還停留在寺院教育的院廳里。
二、攝類學的特點
自恰巴·卻森開創(chuàng)攝類學以來,藏傳因明在辯經傳承以及佛家知識論和邏輯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和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大批藏族學者的因明論著,促進了印度因明的進一步發(fā)展。譬如,薩迦班智達在深入研究、總結、歸納量學理論要義的基礎上,撰寫《量理寶藏》及其注釋,對《量抉擇論》的譯文進行校訂,并以博學雄辯的思辨方式戰(zhàn)勝了專從印度來藏進行學術辯論的以綽協(xié)嘎唔(?????????????????)為首的外道論師,使其誠服皈依佛門。
著有《智者入門》一書,專門論述了講、辯、著三種學科理論,設計藏傳佛教的教育理念與實施措施等,為寺院教育的進一步正規(guī)化打下了理論基礎。以此為例的藏族因明學家及著作的思想,源于恰巴·卻森開創(chuàng)的攝類學。故言,經典是思維的源泉和研究的依據(jù)。因明學在五明學中被視為打開其他四明學寶庫的金鑰匙,尤其研習內明者若不先習得因明,無法懂得內明之義理。而學習藏傳因明者,就要從其入門之‘階梯式學習法’的攝類學起步,故稱‘學習五明先學因明,學習因明先學攝類’。因此,以下從兩方面對藏傳因明之攝類學的特點加以分析,旨在了解這一重要學科的主要特點。
(一)根據(jù)學者根智的差異作大、中、小三理路及攝節(jié)的設置
攝類學根據(jù)《釋量論》的內容和學習者的根智分三個部分進行論述:第一部分是為初學者入門而設的小理路,內容深入淺出,推論短小精煉,如:第一攝節(jié)紅白色之法,首先確定色法之性相(定義),然后進行歸類劃分,將色法分為身外和身內色法。身外色法又分五處及確定各自的性相,身內色又分為五根及確定各自的性相,再作各色處之分類及性相的確立等等。此推論具有短小而精煉,剝蛀抽絲,層層解析之特點; 第二部分擴展小理路量論(因明)知識,為中根智而設中理路;第三部分是為高智力所設的大理路,理路艱難,推論繁雜。在這三部分中諸家攝類著作所設攝節(jié)的多少不一,繁簡有別,但各具特色。
(二)以駁他宗,立自宗和斷除諍論三種形式進行的論述
攝類學雖在不同著作中所設攝節(jié)的多少有異,但其論述形式都以駁他宗、立自宗和斷除諍論三種方式進行。
駁他宗是以因明(量學)理論為基礎,以應成辯論形式反駁他人的錯誤觀點,使他人祛除疑惑,獲得正理的一種反駁論證式。駁他宗設置若干個辯論段,每一辯論段的句首,列出敵論者的錯誤觀點,一般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包括周遍判斷和一般判斷。這種錯誤命題部分具有針對性,部分是學習者在概念上容易產生錯誤的命題,反駁不同形式的錯誤命題時,所采用的駁論格式也不盡相同。若要反駁一錯誤的周遍判斷的問題,首先要選擇一個能揭示此判斷過失的概念作為諍事之有法,然后在此有法上組成一個具有反駁意義的應成推論式,而且指出此論式的周遍敵論者已承許。若要反駁一個一般性的錯誤命題,可直接拋出否定此錯誤命題的應成式,迫使對方放棄錯誤觀點,承認這一宗言。
立自宗是論述立論者自己的觀點,一般是《集量論》和《釋量論》等量學經典著作的觀點。立自宗中將每一攝節(jié)的主題、關鍵詞都從性相、相依進行解說,然后進行分類,對關鍵詞之間有無周遍關系等進行分析,這種分析解說,一般都是引經據(jù)典,正面論述。在論證周遍關系時,也是自我論證,沒有反駁之義。
斷除諍論為破除他人疑惑、消除諍論而設。當敵論者對立論者的觀點產生疑惑,提出反駁時,以自己的觀點解除對方的疑惑,這就是斷除諍論。斷除諍論中的辯論是通過應成論式進行的,與駁他宗的辯論方式一致。
三、恰巴·卻森對攝類學的貢獻
恰巴·卻森對藏傳因明發(fā)展的貢獻是極大的,他是桑普寺第六任堪布,精通因明和中觀。起初與師父把桑普寺的學經方式不斷發(fā)揚光大,先后在桑普尼妥寺、桑耶和涅崗等地建立傳授因明、般若和中觀等顯宗經典的講經院,而且他依經部規(guī)范概括量學要義,按學者根智之差異分門別類,深入淺出,設??平瘫炯敖虒W方式---攝類學。他所著的攝類學是按量論(因明學)要義總結歸納為21個攝節(jié),并分小理路、中理路和大理路等依不同層次的學經班級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規(guī)定了經典學習與辯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按班級進行辯經晉升層次、按學習成績優(yōu)劣授予相應的學位,且開創(chuàng)性地規(guī)定了一系列由應允立宗者,按嚴格規(guī)則相互進行推理辯論形式的經典學習方法,即在辯論提問時要拍擊手掌,問究竟,是三輪等一整套的教學、辯經規(guī)則。著名藏學家東噶·洛桑赤列在東噶·大辭典中對恰巴·卻森的貢獻歸納為十一點:1.開創(chuàng)了學習五部大論的新途徑方法;2.開創(chuàng)了學與辯二者同時進行的模式;3.根據(jù)講師的授課特點安排教學任務,使講師能夠充分發(fā)揮各自的特長;4.開創(chuàng)了分級教學制度,規(guī)定了各班級學制的年限;5.規(guī)定了一年或每學期所學學科內容及開辦法會時所學內容;6.開創(chuàng)了以年級為單位進行辯論的制度;7.開創(chuàng)了法會期間,以辯論為主,以教學為輔,在法會間隙,以教學為主,以辯論為輔的先河;8.形成了辯論中的成績優(yōu)勝者,按照個人意愿,前往其他寺院進行輪流立宗辯論的傳統(tǒng);9.完成學業(yè)的人根據(jù)其成績優(yōu)劣,授予學位。10.撰寫了集因明學的所有理論內涵于一體的《攝類學》大中小三類,并規(guī)定學者按這一教本學習的制度;11.開創(chuàng)了因明應成論式的辯論模式。
恰巴·卻森對寺院教育進一步完善與規(guī)范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藏傳因明和藏傳佛教的學經制的度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意義深遠。
注解:
13世紀時,薩班匯總《七部量論》的要義,依全偏論斷所知事物及訓釋能知量之本性兩面立論,分論外境、論內心、論總別、論直觀分辨、論所詮能詮、論聯(lián)系、論矛盾、論定義、論現(xiàn)前、論為自和論為他等十一章。
參見東噶·洛桑赤列著.東噶·大辭典[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2,第1371—1372頁。
參考文獻:
[1]楊化群著譯.藏傳因明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5.
[2]姚南強著.因明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0.1.
[3]張忠義、光泉、剛曉主編.因明新論[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12.
[4]康嘎楚稱格桑.古印度因明思想源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12.
[5]祁順來著.藏傳因明學通論[M].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