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目前,加強道德建設提高,不斷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素養(yǎng)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
【關鍵詞】:道德建設;德性文化;教育
習總書記曾經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輝煌。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而目前樹立文化自信,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全民族的素養(yǎng)則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
一、中華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仁德。 對仁德的培養(yǎng)首先是建立在對父母的孝順與兄弟的友悌的基礎之上,再把這種愛推及到對社會大眾的身上去,因此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愛,而互愛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愛互助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深受儒家和諧觀念影響的中國人,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首先主動發(fā)動過侵略戰(zhàn)爭。誠如池田大作先生所講的:“與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安泰的穩(wěn)健主義者。 實際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不先發(fā)制人的。 近代以來,鴉片戰(zhàn)爭、中日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的戰(zhàn)爭,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衛(wèi)戰(zhàn)爭。 ”正因為如此,以提倡德教為主要特征的中華文化也一直為世界所關注。 例如,1992年,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也寄希望建立一個傳統(tǒng)與現代完滿結合的理想社會模式。他把這種希望的著眼點定位于中國。他曾說:“中國把自己富有價值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結合的成功,將是這個悠久文明復興的先聲。 ”這表明人類對 21 世紀重建道德文明的呼喚和追求,也是人類對以“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理念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對世界和平的貢獻的新期待。這說明,中華文化不僅在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地位重要、影響深遠,而且對于解決當前世界面臨的一系列自然災害和社會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道德教育體系
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倫理道德的教育,強調人格的培養(yǎng)。 早在中國古老的教學哲學經典《禮記·學記》上就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并堅持教育的目的是“長善而救其失也”(《禮記·學記》):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增長。 如果堅持這種理念,正常的情況應當是,隨著受教育的程度越高,道德素質越高;但是現在卻出現了大學生的道德不如小學生的尷尬局面。 在《孟子·滕文公上》也記載:早在堯帝時期,就有感于百姓“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的狀況,任命契為主管教育的官員 ,教導人民懂得五種最基本的倫常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五種倫理關系是任何一個社會、國家、民族、時代的人都必須面對的最基本的倫理關系。 因此,中國古人說,“人無倫外之人”,即不存在生活在倫理關系之外的人。 只有把這五種基本的倫理關系處理好了 ,整個社會的人倫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說文解字》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這里的“上”在家是家長,在學校是老師,在國家就是領導者。 這也說明,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 古人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 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采取種種措施,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的道德素質、職業(yè)榮譽感和責任心;在整個社會,重視領導者的率先垂范作用。
道德教育也是有規(guī)律的,必須從培養(yǎng)人的孝心開始才能落到實處。 而《弟子規(guī)》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經典,集中了中國五千年道德教育的經驗,涵蓋了一個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 從《弟子規(guī)》所蘊涵的教育規(guī)律上看,它特別強調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問題?!洞髮W》上說:“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弟子規(guī)》內容的編寫次序也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 《弟子規(guī)》的內容分為七個部分,編寫次序分別是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這就強調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學做人,后學做事,也就是先培養(yǎng)德行,后學習知識、技能,也就是《三字經》上說的“首孝悌,次見聞”。 這完全符合黨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是對黨的教育方針最好的詮釋。 如今很多學校通過推廣《弟子規(guī)》的教學(如吉林松花江中學),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收到了明顯效果。 因此,建議在全國幼兒園和中小學普遍開設《弟子規(guī)》課程,使全國的青少年從小受到中國文化的扎根教育,從培養(yǎng)孩子的孝悌之心開始,進而做到“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所以,中國傳統(tǒng)社會把道德教育看成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構成的完整體系 ,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xù);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
對學生從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開始,培養(yǎng)起一個人“泛愛眾”的能力。 這是因為,孝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人的一種恩義、情義的情感。 而且,把孝悌作為仁之本,“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然后愛其族人、愛其長上、愛其民族、愛其國家。 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易于為人們所接受。 "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 ”《孝經》上也講:“長幼順故上下治。 ”可見,“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孝的教育是維持良好社會倫理秩序的根本。
三、加強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需要從各種制度上加以保障和維護。 為了落實孔子“舉賢才”、“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的主張,孟子進一步提出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 ” (《孟子·公孫丑上》)這一觀點也為歷朝歷代的開明統(tǒng)治者所接受, 因而注重從官吏的選拔、考核、監(jiān)察、獎勵、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的主張,這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社會法治化的大背景之下,道德應被賦予更廣泛、更深遠的內涵,發(fā)揮更大的積極作用。公民良好道德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良好的道德習慣離不開嚴明的法律及規(guī)章制度。確保各種行政規(guī)章以及道德守則和公約在實踐中得到落實,針對影響社會道德建設的丑惡事例加大處罰力度,通過立法及設立規(guī)章等形式為道德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下大力氣解決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整治道德失范行為,引導人們知榮明恥、扶正祛邪,不斷提高社會道德水平。
總之,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文明古國,在道德教育上積累了五千年的方法、經驗、智慧,有著五千年的效果,這對于改善和加強全民的道德教育,仍然可以給出救治的良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