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愛玲與簡奧斯丁是東西方文學史上非常有特色的女作家,二人有非常豐富的對女性的書寫經(jīng)驗,而且都為女性文學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傾城之戀》與《傲慢與偏見》這兩部作品都告訴我們,女性的命運應該由自己主宰,不能單純的想著去依附他人,女性只有在政治、經(jīng)濟、人格上獲得與男性同樣平等的權力和地位,女人才能擁有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才能在本質(zhì)上真正獲得男性的尊重與愛情,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婚姻。
【關鍵詞】:《傾城之戀》;《傲慢與偏見》;形象
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里白流蘇因為“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嫁給了一個有家暴的男人,白流蘇并不是像別的女人一樣忍氣吞聲,而是做出了在當時看來是駭世驚俗的舉動:離婚。帶著一定的金銀細軟回到娘家以后,她不爭氣的哥哥們把她的財產(chǎn)逐漸的盤剝得不見蹤影,這時,她想要通過婚姻的途徑為自己尋找一張長期飯票。徐太太本來是把范柳原介紹給她妹妹寶絡的,范柳原卻看上了有著中國古典韻味的白流蘇,但這點愛意不足以讓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流蘇為了逃離寄食娘家而遭白眼的處境,極其想要一紙婚姻的契約。白流蘇沒有經(jīng)濟來源,也知道愛情不能長久,但是她知道只有婚姻才能使她生存。她想活著,而且活得好一點,想要給娘家那些白眼看她的人以一個漂亮的反擊。在與范柳原這一場令人身心憔悴的搏戰(zhàn)中,流蘇費盡了心機和手段,她想擺脫“情婦”的命運,與范柳原名正言順地結婚,成為他合法的妻子,實際上是為了使自己在經(jīng)濟上更有保障更安全。這種自私的帶有功利目的婚姻,揭示了她對范柳原并沒有真心和愛情可言,雖然香港的淪陷成就了她的婚姻,但并沒有成就她的愛情。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男女雙方的目的都各自不同,白流蘇尋找的是婚姻,是能夠讓自己生存的婚姻,而范柳原追求的只是愛情,是滿足自己感覺需求的愛情,為了讓范柳原能娶她,流蘇可謂費盡心機,最后她成功了,她的目的達到了,所以她安心安意的做她的范太太,不管柳原在外面是怎么樣和別的女人調(diào)笑。張愛玲用這種獨特的、反傳統(tǒng)的東方女性婚姻敘事把這富有情調(diào)的傾城之戀兜底翻出了婚姻的交易本質(zhì),揭示出了人性的自私、功利的一面。白流蘇為自己有一個依靠,她不得不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無經(jīng)濟獨立的她也只能以婚姻作為一種手段,獲得自己的利益。每一個女性都想獲得自己的幸福,但因為處在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她們根本沒有經(jīng)濟權和話語權,為了生存,她們不得不自覺地淪為男性的附屬品,在婚姻中甘居一種依附地位。
《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是她的個性棱角分明,更尖銳,更敏感,更開朗活潑。如果說簡是靜如處子,那她當然是動如脫兔。嚴格地說,她并小是傳統(tǒng)意義上優(yōu)秀的女子。首先,她的淑女氣質(zhì)和言行舉比在眾多貴族女子中并小突出。其次,伊麗莎白相貌也只能算中上水平,不能達到讓人過目小忘、傾國傾城的地步。所以,也沒讓達西一見鐘情。并且,對于伊麗莎白的優(yōu)秀,更多的是周圍其他人來襯托出來的。在家里的姊妹中,大姐簡歲溫柔如水,但是缺乏主見、過于單純;妹妹們愛慕虛榮、缺乏思考;母親一心想攀得富貴人家。閨蜜夏洛特過于現(xiàn)實理智。她身邊的男人們也是如此。而達西先生則是奧斯汀塑造的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雖然在最開始他也擁有帶有偏見的貴族意識,但是他在后來及時予以改正。也只有這樣一個形象才配得上伊麗莎白。但即使是如此的伊麗莎白,也難免被偏見蒙蔽了心智。在受到達西的怠慢后偏見已在她心里萌芽,后來又聽信了威科姆的謊言,并且對外表英俊的威科姆心生好感,從此偏見就在她心里根深地步。而偏見甚至比無知更可怕,她因此拒絕了達西的求愛,并且被威科姆的外表所蒙蔽。她首先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沒有帶著父權制社會給的標簽,而是她自己“伊麗莎白”,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判斷的冷靜的個體。伊麗莎白的女性意識也正是簡奧斯汀本人內(nèi)心的呼喊和對女性的期望。簡·奧斯汀希望女性面對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視時,要保持鎮(zhèn)定,勇敢的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而當面對幸福時,簡.奧斯汀建議女性自己去努力爭取;張愛玲則顯出天生的悲觀和蒼涼。簡·奧斯汀透過伊麗莎白這樣告訴我們。女性和男性一樣,應被公正的對待。
參考文獻:
[1]師少華.從女性主義角度對《傲慢與偏見》和《傾城之戀》的比較研究[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01:117-119.
[2]師少華.父權制的淪陷——從女性主義角度對《傲慢與偏見》和《傾城之戀》的比較研究[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9,06:72-73+79.
[3]馬麗君.經(jīng)典愛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簡·愛》與《傲慢與偏見》之比較[J].滄桑,2006,01:99-101.
[4]張建青.原型批評視域下伊麗莎白和白流蘇的“灰姑娘情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5]王柳.簡·奧斯丁與張愛玲女性觀之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3.
[6]喻言.傲慢與偏見之我見猶憐——《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學家,2013,09:35.
[7]劉晨南.張愛玲與簡·奧斯丁小說的家庭觀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2.
[8]唐瀏韻.張愛玲與簡·奧斯丁小說的反諷修辭手法的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10.
[9]張艷蕊.順從姿態(tài)下的女性意識——簡·奧斯丁與張愛玲作品的女性意識之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01.
[10]閆俊玲.對比奧斯丁和張愛玲作品中的婚姻觀[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