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里把“解決問題”的教學當作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用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看待新課程改革,如何適應新課程標準,怎樣結合新形勢和新要求進行教學,就近幾年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對新課改的看法。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是成功小學數學教育的前提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效地實施教學的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地一個重要條件。興趣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去探索知識的奧秘。用興趣作為內驅力可以促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積極地思考,把學習當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完成。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將課堂氛圍調節(jié)得比較輕松愉快
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能主動地融入課堂,積極地參加各種教學活動,思維也能長時間保持活躍。老師要遵循學生學習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創(chuàng)設求知情趣,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在進行新課時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疑提問,或創(chuàng)設有趣的游戲故事等,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走向新知。
2.適當體現教學的藝術性
老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不是死板的一層不變的,而是一種靈活的、充滿任何可能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體味這種藝術,在實際課堂中始終都要將數學的教育性、科學性通過形象的、獨創(chuàng)的特殊藝術形式傳遞到全班同學的認知里,使之融入學生的心靈。這樣老師才能和學生成為一個整體,才能進一步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二、成為一個有學問的老師,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條件
這里說的有學問指的是知識量比一般老師要大,眼界比一般老師要開闊,對新鮮事物的了解比一般老師要多。沒有什么東西能讓他盲目地認同,他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因為他的學問而具有的某種特質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喜歡親近他。例如,某試題中出現“把圖形縮小為原來的,畫在右側的方格紙里面”,個別老師拿到這道題不禁就要質疑此題描述的準確性了,它是想要把邊長縮小呢,還是想要把面積縮小。如果是學生提出這一問題是應該贊賞的,但是老師提出這樣的質疑就實難算為一個“有學問的教師”了。“圖形放大或縮小”是一種相似變換,即變化前后的圖形是相似的,如果老師在理解這個問題上是止于字面的就會對這一知識理解不到位,教給學生時也是照本宣科,而沒有講解到知識的深層內涵?!皥D形的放大或縮小”這里的內涵是大小變化而形狀不變。形狀不變表明圖形結構不發(fā)生變化,而這個幾何圖形大小變化,是源于制約這個圖形大小的幾何要素的變化。認識不到這點而對試題加以質疑,是老師專業(yè)知識理解不到位的體現。
一個老師如果沒有足夠的“學問”就難以把具體的教學目標轉變?yōu)榇龠M學生有效的發(fā)展上來。如何成為一個“有學問”的老師呢?那就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博覽群書,對專業(yè)知識要深入研究。專業(yè)知識要充分理解掌握,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才能準確到位。同時,對于天文地理等其他知識也要有所涉獵,在課堂上才能適當穿插,既顯得老師有學問,知識豐富,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這個老師。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三、貼近生活實踐,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中優(yōu)先考慮選取教材上學生經歷過的生活實踐作為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也可以自己加上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景作為課堂教學的“原材料”。這樣一來,可以將解決問題和數學學習緊密結合,讓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又經歷了解決問題的過程,意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工具,把應用意識貫穿到整個數學的學習中去。
像這樣的情境教學,明面上是游樂園闖關實際上在闖關過程中收集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學習和運用了數學知識。老師創(chuàng)設出的一環(huán)又一環(huán)的關卡里面,有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學生不由自主的就會沉浸其中。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地調動。讓學生自覺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用心發(fā)現、用心思考在跌宕起伏的情感活動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學習。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數學的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出教學的藝術。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才能有計劃有目的的規(guī)劃安排教學計劃。我們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感染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體味到學習的樂趣。要讓學生完成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