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之中,國家、社會、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問題再一次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筆者一直從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真實感受,開出了自認為是提升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靈丹妙藥”,現(xiàn)將呈現(xiàn)給大家,予以筆者與同行共勉。
一、構建師生民主和諧氛圍,提升教師個人魅力,努力鍛造學生恒久性學習興趣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恒久性對實現(xiàn)課堂教學高效起關鍵性作用,在平時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或多或少使用過設置懸念、情境音樂、影視資料、講故事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實這只是短暫性的,不具有恒久性。學生恒久性學習興趣的獲得來源于教師的個人魅力和學生獲得點滴成功的喜悅。特別是思想品德課教學,教師的言談舉止處處會起到示范榜樣的作用,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教師很好,令學生喜歡。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要讓學生摘到果子,看到希望,又要讓學生想得到更多的果子,以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進而讓學生喜歡、愛好這門課程。筆者任教九年級思想品德課時與一位女語文老師搭班,語文老師為了提高教學成績,每天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yè),起初,學生迫于教師壓力,作業(yè)勉強完成,一月左右,語文老師開始在辦公室發(fā)牢騷,說學生不聽話,不如當初等等。我私下了解得知學生早已厭煩,不愿再做語文作業(yè)啦。反而喜歡學習數(shù)學、英語、思想品德等課程。究其原因是:語文作業(yè)量大,學生不但完成不了,教師批改的也少,學生看不到成功,也得不到鼓勵,因此也就無法產生學習動力和興趣。而我每天根據(jù)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難易度適中的作業(yè),努力做到全批全改,并有鼓勵性語言,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特濃厚。學生普遍想上思想品德課,甚至自習課或其他時間也希望思想品德課老師進教室輔導。
二、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課前預習學習,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預習,知道哪些知識是能解決的,哪些是不能解決的,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學會觀察,學會學習,并篩選自己不懂的難點疑點盲點問題,準備課堂解決,為課堂教學高效準備條件。同時,課后作業(yè)處理得如何也是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筆者認為:只要對每節(jié)課所產生的疑問,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解決就算是高效的。
三、改變學習方式,實現(xiàn)教學的多向“互動”
新的課程理念呼喚學科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思想政治課教學也是如此。改變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傳統(tǒng)的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xiàn)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注意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正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全神貫注地聽,把老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正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是完成了學習任務。因此政治教師對學生要求是傾聽。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機械、呆板,靠死記硬背完成學業(yè),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特征,難于適應新的學習。所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十分重視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同時要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guī)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這樣,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種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真正處在師生交往的互動過程中。
不可否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許多教師已經深深地意識到:“任何知識都不是靠外在灌輸給學生的,而是師生在各種互動過程中,調動起學生自身的各種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從而產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已經開始注意到師生互動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作用,但對生生互動還是關注不夠,而后者正是學生參與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習主體作用之關鍵。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以人際互動為中心的社會過程,而且是一個各動態(tài)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它既包含師生互動,又包含生生互動,而且這種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教師啟發(fā)學生的“動”,它還包含學生對教師的“促動”。要形成生生“互動”的教學局面,政治教師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促動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話語、生動有趣的討論題、精湛的教學藝術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吸引學生,以引導和激發(fā)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熱情,否則,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就無法得到保障,教學中的“互動”就落為空談。其次,教師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合作精神,關注班集體融洽學風的培養(yǎng),必須想方設法來“催化”學生之間情感的交融、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溝通。
總而言之,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間的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學習,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努力實踐,積極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更適應新課程的要求,為實現(xiàn)新課程的目標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