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師在《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中將閱讀課分為四組:第一組,教讀課,自讀課;第二組,朗讀課,說讀課;第三組,語言學用課,文學欣賞課;第四組,學法指導課,探究性學習課。其中第三組最值得關注,因為對語文課究竟是文學課還是語言課,一直爭論不休。但較多的聲音和實際教學更傾向于文學課,因而很少見到“語言學用”的課型。但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句話大有深意,方向明確,準確地指出了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語言的學用。
除此之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多次論述、闡釋了語文教學中“語言學用”的問題。如:語文課程重在語言學習。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課程培養(yǎng)訓練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主要靠的是學生的實踐,語文課應該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詞語積累與妙用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詞語教學是打牢雙基的保證之一。但是單調(diào)的詞語教學會讓學生感到疲勞,事倍功半。如果能因“裁”施教,即根據(jù)文章的體裁不同來設計不同形式的詞語教學,會事半功倍且一舉多得。筆者在遇到寫景散文時,我會設計“根據(jù)意思猜詞語”以及“運用詞語抒發(fā)情感”的活動。學習文言文時,經(jīng)常用找朋友的方式積累文言詞語:例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就這樣積累:給下邊成語中加點字找朋友:如“嗜酒如命”與“余幼時即嗜學”的“嗜”都是十分喜愛的意思,它們是好朋友。
走馬觀花 患得患失 精益求精 赴湯蹈火 狐假虎威 趨之若鶩 色厲內(nèi)荏 負荊請罪 乳臭未干 敝帚自珍 年逾古稀
在講授敘事性的文章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是為了達到積累并掌握文中雅詞以及復述文章情節(jié)的目的,便根據(jù)課文體裁設置“給詞語找主人”“利用詞語縮寫文章”等活動。
例如講授《喂,出來》一課時,這樣設置了語言學用的活動:“給詞語找主人”。
具體操作如下:結合有關詞語從文章中找出主人及相關情節(jié)。(黑咕隆咚 深不可測顫顫巍巍 搶先一步 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聞風而來 極其淵博 無所不知 眾目睽睽 遭人哂笑 鎮(zhèn)定自若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一聲不響 貪婪 牟取利潤 異口同聲 拍板成交 源源不斷 輕松談論 鋪設管道 心安理得 逍遙法外 慷慨大方 任勞任怨 一視同仁 清澈如洗 得意洋洋)同時提示學生給每個詞語找文中的主語,要抓住主要情節(jié),還要注意語言的簡練。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小心翼翼地,愉快自覺地向目標出發(fā),結果非常滿意:臺風過后,出現(xiàn)了一個黑咕隆咚的洞,人們都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一位老年人顫顫巍巍地擺著雙手,可是一個年輕人搶先一步往洞里扔了一塊石頭。大家七嘴八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科學家們聞風而來,他們都顯示出一副極其淵博、無所不知的神色。學者在眾目睽睽下,怕遭人哂笑,裝著鎮(zhèn)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樣子關掉了擴音機,用不容置疑的口氣吩咐:趕快填掉。一個商人想謀取利潤,答應買下洞,并許給村民建廟,還附帶一個廣場,村民迫不及待地答應了……
為詞語找主人的語言學用活動非常吸引大家,不但掌握了詞語,而且知道了詞語的用法,還熟悉了情節(jié),大家發(fā)言也特別積極。
筆者認為這樣的語言學用是實實在在的語文活動,長期進行下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打牢學生的雙基。
二、佳句摘抄與賞析
這是語言學用的一種精妙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學生摘抄的同時,指導學生訓練自己的語感,提高學生信息提取的能力,以及提升學生賞析的能力。
在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學生們喜歡摘抄:我曾屢次發(fā)現(xiàn),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jīng)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么漫長。并注明:這是作者從這次經(jīng)歷中得到的經(jīng)驗。其實“經(jīng)驗”這個詞就可以概括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不斷的接受這種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就會日益增強。甚至還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認識: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危險,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步一步地戰(zhàn)勝小困難,最終能戰(zhàn)勝最大地困難;生活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感悟,要善于從實踐中悟到道理。這本身就達到了鑒賞的層次。
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語言運用活動的設計,離不開對語言的賞析。
以《紫藤蘿瀑布》這一課為例,學生在閱讀中勾畫了“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辈⒓右再p析:比喻、擬人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紫藤蘿花活潑頑皮,也抒發(fā)了作者的喜悅心情。
更有細心的學生勾畫出了“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以及“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兩句一個開頭一個結尾,看似平淡無奇,實則體現(xiàn)了文章結構之美:文章開頭單獨成段,寫出了作者被紫藤蘿繁盛所吸引,為全文埋了懸念伏筆。結尾“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呼應了文章開頭,體現(xiàn)了文章的結構之美,更升華了主題,說明作者被紫藤蘿的生命所感染,精神得到振奮。
語文課程培養(yǎng)訓練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主要靠的是學生的實踐,語文課應該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賞析語言能力。
三、句段模仿與創(chuàng)造
閱讀教學中,學生在不斷接觸新詞的同時,對新句段的了解也日益增多。詞語須在運動中吸收,句段須在模仿中內(nèi)化。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既要善于捕捉,還要著意引導;既要引導理解,還要指導運用。這樣,一旦學生對一些新的句式能夠正確地把握、靈活地運用,他們的言語能力便能有長足的發(fā)展。
《觀舞記》中有這樣一種段落:
我應當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彩色,點染出她們的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假如我是個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來傳達出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
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擬出她們的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貧乏的文字,來描寫這驚人的舞蹈藝術。
這種段落利用假設,從而達到自己說話的目的。在學完本課后,一位學生的周記中有這樣的片段“這是一種怎樣的成長呢?如果我是一位畫家就好了,我會用美麗的彩筆來描繪它的神奇;如果我是一位詩人也好,我會用參差的詩行來贊美它的偉大??上?,我只是一個學生,我只能請自己稚嫩的語言來訴說它的變化?!?/p>
除了在模仿中內(nèi)化,也可以在文本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以便更好地理解問章的中心。以《老王》為例,學生們通過自我閱讀發(fā)現(xiàn)文章的空白之處就是老王的心理活動,于是學生根據(jù)老王聽到作者楊絳的話、看到楊絳的行為后的心理活動,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造。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于文章主旨的敏感度,也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獲得更多閱讀體悟。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一旦學生對一些新的句式能夠正確地把握、靈活地運用,他們的言語能力便能有長足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