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漢互譯是英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英語學習者的最高境界。教師的翻譯水平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無疑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本文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fā),結(jié)合別人的經(jīng)驗,對英漢互譯中應(yīng)注意的問題和技巧、方法談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助于提高教師英漢翻譯的教學水平。
【關(guān)鍵詞】:翻譯;技巧;英語教學
翻譯是一門實踐課,所以光有理論是不夠的,必須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親自動手,取得第一手經(jīng)驗。對英漢兩種語言進行對比研究,進行分析,找出規(guī)律。一般來說,英漢翻譯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翻譯者的要求
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提高英漢語的修養(yǎng),對雙語異同要有敏銳的把握,翻譯者應(yīng)盡量多讀中英文章,通過閱讀,增加詞匯量,積累地道的表達法。注意英漢在詞匯、句法、、篇章構(gòu)造等方面的差異。翻譯者還應(yīng)具有扎實的語篇知識,對英漢語篇不同的構(gòu)造特點和敘事方式要有明確的認識,否則,譯出的文章邏輯混亂,含糊不清。
二、翻譯的標準及過程
翻譯的標準應(yīng)是忠實、通順。翻譯首先要忠實原作的內(nèi)容,必須完整準確地表達原文,不能私自改變,扭曲或增減原文,要求翻譯者客觀地反映原文的思想、觀點、立場和感情。忠實地保持原作的風格,原文的語言風格,地方特色等。通順是指譯文符合語言習慣,沒有結(jié)構(gòu)混亂、文理不通的現(xiàn)象。自古以來,有直譯和意譯兩種譯法,人們一直圍繞這兩種譯法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實際上,直譯和意譯都各有限度,如果超出了限度,直譯就變成了死譯,意譯就變成了胡譯,實際的翻譯過程中,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需要加以結(jié)合。現(xiàn)在我們一般對直譯和意譯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
翻譯的過程首先應(yīng)理解原文,主要通過上下文進行,透徹地理解需要翻譯的句子。理解之后就要組織表達,要把錯綜復雜關(guān)系的句子按照目標語的習慣表達出來。表達之后再將譯文與原文對照,核對是否有詞語漏譯錯譯,標點符號是否正確。
三、翻譯的技巧及指導原則
1.詞序的調(diào)整
英語的時間狀語可前可后。不僅如此英語在表達結(jié)果、條件、說明等定語從句、狀語從句也很靈活,既可以先述也可以后述。而漢語表達往往是按時間或邏輯的順序進行的。漢語的定語常放在中心詞前,而英語的定語位置分兩種:前置和后置。單詞充當定語時通常放在被修飾的中心詞前,而短語和定語從句作定語則多置于所修飾的中心語之后。漢語常把狀語放在被修飾的成分前面,但英語中狀語的位置則分為幾種情況:單詞作狀語修飾形容詞或其他狀語時,常前置,表示程度的狀語修飾其他狀語時,可前置或后置,單詞作狀語修飾單詞時,多放在動詞之后,短語或從句作狀語時,可放在被修飾的部分之后或之前。英漢兩種語言在敘事方面的重心也是不同的,英語先表態(tài)或進行評論,而后再敘事,以突出主語。而漢語是臨摹型語言,在敘述一組事件時,總是按“先發(fā)生在前,后發(fā)生在后”的順序來組織句子。強弱詞語的順序英漢也是不同的,在表達感情色彩的輕重、強弱時,漢語將重的內(nèi)容、強的詞語放在前面,英語將語義輕的內(nèi)容、弱的詞語放在前面,基本原則是前輕后重,前簡后繁。特別是將英語長句譯成漢語時,需要對詞序和語序的調(diào)整。很多人往往容易根據(jù)習慣亦步亦趨地處理主、謂、賓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導致中文譯文的賓語過長,整個句子顯得頭輕腳重,不符合漢語習慣。要解決這個問題,大家可以采取換序原則:先把賓語譯出,然后再譯主語和謂語。如把下句英語譯成漢語:The rest of the world will have to react to this millennial economic shift to Asia, and to the rising power of China.譯成漢語就是:在新千年,經(jīng)濟重心將向亞洲轉(zhuǎn)移,中國將迅速崛起,世界其他地區(qū)將不得不對此作出反應(yīng)。采取先將賓語譯出,然后再對主語和謂語進行翻譯。若按英文語序直接翻譯,勢必會使譯文頭輕腳重,影響理解。
2.詞的增補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文字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異,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很難做到字詞句的完全對應(yīng)。因此,利用“詞的增補”可以使譯文更加符合英語或漢語語法的要求,使得翻譯出來的句子在文化背景、詞語聯(lián)想方面與原文保持一致,以達到譯文與原文在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對等,使句子顯得更加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在漢譯英時,可以增以及加代詞或名詞英語特有的介詞,如將下句翻譯成英語:農(nóng)業(yè)社會的人比工業(yè)社會的人享受差的多,因而欲望也差的多。譯文:People in the agriculture society enjoyed far less than people in the industry society,thus their desires are far less either.這里增加了介詞in。英語中的介詞是連接句子的重要紐帶,在英語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漢譯英時,要根據(jù)上下文搭配靈活地寫作介詞。在英譯漢時,有時需要增加動詞、名詞、量詞、助詞、語氣詞及賓語。將此句翻譯成漢語: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譯文: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漢語增加了動詞“使”。
3.英語四級翻譯的指導原則
英語四級翻譯由原來的翻譯句子變成了翻譯段落,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這樣的改革顯示出CET—4重視語言輸出。翻譯中的漢語短文均為關(guān)于中國的內(nèi)容,這對學習英語多年的考生是很大的挑戰(zhàn),因為很多同學很難在英語詞匯中找到所對應(yīng)的漢語詞匯。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采取以下策略,讓學生多閱讀一些內(nèi)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英語類文章,多練習翻譯,用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進行地道的英語表達。其實,只有讓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提高,英語的表達能力才能相應(yīng)增強,四級大綱規(guī)定的詞匯必須掌握,積極詞匯必須會正確朗讀和拼寫,認知詞匯最后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滿足漢譯英題目的要求。學生應(yīng)積極去探討這些認知詞匯的用法,久而久之它們可能成為學生的主動詞匯,真正被學生掌握,從而提高譯文的準確性。另一種途徑是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一些英語國家出版的介紹中國的高質(zhì)量的英文書籍和文章,從語言和文化兩方面進行學習和吸收。有一些學生在掌握了漢譯英的基礎(chǔ)技能后就止步不前,起譯文能大致表達原文的意思,但語言不夠地道,帶一點中國式英語。閱讀一些英語國家出版的文章能有效地克服這一點。
翻譯重在實踐,只有通過老師精講,學生勤練方能有所收獲,課堂中的翻譯教學應(yīng)以課文內(nèi)容為基礎(chǔ),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句型、習慣搭配以句子為單位進行翻譯,逐步過渡到段落翻譯。教師應(yīng)該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以及學生在翻譯中遇到的問題,如詞序、數(shù)字、成語等問題,作必要的講解和討論,點播迷津。并檢查譯文是否正確地表達了原文的意識,對誤譯和漏譯加以更正和彌補。檢查譯文是否流利通順,是否符合英語的習慣表達,在不改變意識的前提下對文法或者措辭進行修正。段落翻譯中所注意的問題也應(yīng)向?qū)W生講明,即漢語句子和英語句子不必一一對應(yīng),可以把復雜的句子分成簡單句,再根據(jù)英語表達習慣進行重組。句子之間要有銜接和呼應(yīng),前句首次提到某事用不定冠詞,后句再提起就要用定冠詞。翻譯在確保準確的基礎(chǔ)上,還應(yīng)注意文采,句子盡量形式多變,避免結(jié)構(gòu)雷同,如前面出現(xiàn)了某個詞匯,后面盡量用其近義詞。有些句子如果覺得很難翻譯,可以嘗試著換一種說法,對同一件事物可以找到許多詞語來描述,總之,要讓學生在翻譯中學會變通。
參考文獻:
[1]盧敏.英語筆譯實務(wù)[M].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