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心理學中的多存貯說提出了記憶信息三級加工模型,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本文以此為理論基礎提出了三種英語詞匯記憶方法,分別為高關聯(lián)性詞匯組塊記憶法、派生詞匯記憶法、激活擴散聯(lián)想記憶法等。
【關鍵詞】:多存貯說;認知心理學;英語詞匯;記憶方法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智能活動,也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有關詞匯的研究已涉及到諸如知覺、記憶、概念、思維等領域之中。詞匯的輸入首先在視知覺和聽知覺中進行,經(jīng)過大腦的加工后又通過詞匯的組合進行言語輸出。在微觀層面,詞匯分布在三個層次范疇里,即上位層次范疇、基本層次范疇和下級層次范疇。知覺的過程又包含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自上而下加工具有自主性和選擇性,自下而上加工具有數(shù)據(jù)收集的性質,這兩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的。
本文提出三種詞匯記憶策略,并以認知心理學中的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為理論基礎,分為高關聯(lián)性詞匯組塊記憶法、派生詞匯記憶法、激活擴散聯(lián)想記憶法等。
二.多存貯說下的英語詞匯記憶方法
目前認知心理學中最流行的關于記憶結構的理論就是記憶信息三級加工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外部信息最先輸入的是感覺登記,分為圖像記憶和聲像記憶等。(王甦,2006) 感覺登記有豐富的信息,但很快就會消失,其中有些信息進入短時記憶貯存。信息經(jīng)過復述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復述分為兩種類型:簡單的復述和精細的復述。根據(jù)聯(lián)結主義學說,大腦系統(tǒng)以平行加工為基礎,利用一些處于不同狀態(tài)的認知單元聯(lián)結組成網(wǎng)絡。因此在此生理研究基礎上研究者應最大限度地利用人類的記憶結構,進行科學的分組,并結合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和聯(lián)想功能,最終達到目標的記憶效果。由此可知,英語詞匯學習者如果在詞匯轉入長時貯存前就能優(yōu)化編碼形式和組塊結構,后期在長時記憶調入詞匯時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高關聯(lián)性詞匯組塊記憶法
在沒有復述的條件下,信息在短時貯存中可保存15~30s,并且短時記憶容量為5到
9個信息單位。(王甦,2006) 在記憶貯存有限的條件下,詞匯學習者應對組塊進行合理規(guī)劃來分配記憶資源,利用某些詞匯間的高關聯(lián)性來調整詞匯的記憶順序。組塊在本質上就是短時記憶信息的再組織或再編碼,所以可按照詞匯的相似度來進行組塊設計。這種設計方法分為兩類:一是根據(jù)字母間的高關聯(lián)性,比如遇到單詞blur,容易想到blurt、blue等詞匯,編制詞匯表時就可以把這些詞匯安排到一起;二是根據(jù)語義之間的高關聯(lián)性,比如見到classroom,就容易想到teacher、blackboard、student等詞,這些詞就可以放到一起來記憶。按照以上兩種方法對詞匯表進行重新編排,從而使單詞的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派生詞匯記憶法
從詞素的角度去識記單詞同樣可與認知過程的記憶產生聯(lián)系。派生詞匯記憶法要
求我們對詞素以及詞素間的匹配規(guī)律進行透徹分析,以此把握派生構詞的規(guī)律,最終發(fā)掘新的詞匯記憶策略。當學習者以每個派生詞的詞素和它的意義單位來識記每個單詞的時候,就克服了機械地復誦識記每個單詞的缺點,并升華到了精細復述階段,由型拆意、由表及里,同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triangle”這個詞,”tri-“是“三個的”,而 “angle”是 “角”的意思,所以可知 “triangle”是 “三角形”。類推 “quadr-“ 是“四個”的前綴,“quadrangle”就是 “四角形”,”pentangle”是“五角形”,”sexangle”是“六角形”。這樣我們的英語詞匯量就可以達到數(shù)量級的增長,并且遇到派生出來的新詞的時候也會推斷出其應有的意思。這種識記方法是以對最小的意義單元-詞素進行信息收集開始的,然后上升到詞匯層面進行意義整合,即一種自下而上的知覺加工過程,詞匯學習者可以加以了解并應用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去。
3.激活擴散聯(lián)想記憶法
長時記憶是一種真正的信息庫,可長期保持信息。按照多存貯說,長時記憶是整個
記憶過程的最終階段,加工過程的信息最終要存入長時記憶中去。依照所貯存的信息類型,長時記憶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情景記憶是具體的,語義記憶是抽象的。(王甦,2006) Collins和Loftus在1957年提出了激活擴散模型,以語義聯(lián)系或語義相似性將概念組織起來,并且也是一種預存模型。該理論認為當一個概念結點被加工或收到刺激后,該概念結點就被激活,然后激活沿該結點的各個連線向四周擴散,先擴散到與之直接連接的結點,再擴散到其他結點。這里的連線又有強弱之別,連線的不同強度依賴于其使用頻率高低,使用頻率高的連線有較高的強度,激活擴散得也快。比如“digital products”的激活就相對容易啟動 “table PC”、”digital camera”、“consumable”、”smartphone”等詞。所以在激活擴散模型下進行詞匯聯(lián)想型詞匯表編排時,首先要選擇刺激激活的關鍵結點,以此結點按照激活擴散規(guī)律進行單詞收錄,但這些詞匯都是按照擴散路徑由近及遠進行收錄的。以往的聯(lián)想記憶法大多針對情景記憶,但語義記憶下的激活擴散模型有其自身的特點,諸如結構性、穩(wěn)定性和邏輯性。
三.小結
多存貯說或記憶信息三級加工模型已在心理學中得到廣泛流傳,并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本文提到的高關聯(lián)性詞匯組塊記憶法、派生詞匯記憶法、激活擴散聯(lián)想記憶法就是從這些理論中得到啟發(fā),并從理論上升到實踐的。當下關于詞匯記憶的書籍有很多,但許多都難免落入死記硬背的俗套當中,學生識記起來困難,教師指導時也感到無從下手,最終流于形式。研究者應以學科交叉的視角從這些理論中獲得啟發(fā),找尋靈感,最后應用到英語詞匯教學當中去,使有關詞匯記憶的學習得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文廣. 西方語言認知心理學研究范式的演進及其評述[J]. 外語學刊,2012(3).
[2]王甦,汪安圣. 認知心理學(重拍本)[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袁野. 語篇理解的體驗觀:認知心理學的新闡釋[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