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唐的騷體文學創(chuàng)作比盛唐和晚唐要更加繁榮。騷體文學的存在形式與內(nèi)容十分豐富,題材也涉及了很多方面。本文試將中唐時期悼亡傷逝類及碑志類銘文中的騷體作品進行梳理,并加以分析。
【關鍵詞】:中唐;騷體文學;悼亡傷逝類作品;碑志類銘文中的騷體
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負擔沉重,造成了整個中唐時期內(nèi)憂外患的社會現(xiàn)實,因此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騷體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與此同時,這個時期也有一些流露個人感情的騷體作品出現(xiàn),如悼亡傷逝類的作品等。
中唐時期悼亡傷逝類作品
以悼亡為題材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歷朝歷代論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作品。死亡對于死者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但給生者帶來的巨大傷痛往往最難以平復。于是,文人們將自己的哀思與懷念,創(chuàng)造成悼亡類的作品,來寄托哀思;而以祭奠為題材的作品,在中唐更多的表現(xiàn)為借憑吊祭奠古人而抒懷。騷體善于抒發(fā)悲憤之情的藝術特性,使它成為悼亡祭奠類作品的主要陣地。中唐騷體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以悼亡祭奠為題材的作品。這類作品因?qū)ο蟮牟煌w現(xiàn)出了不同的情感特征。
劉禹錫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家,他的《傷往賦》是悼念亡妻的騷體作品,寫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盡管作者知道人的生死其實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好似四季交替,可仍然心痛并難以接受痛失愛妻的事實,痛惜她芳齡早逝,“曾旭日而潛輝,飄零日及之曹,倏忽蚌蟠之衣,川走下而不還,露迎陽而易稀”,愛妻已離自己遠去,卻無法停止對她的思念。此時已是人去樓空,物是人非,但愛妻曾經(jīng)生活過的痕跡和物品還在,詩人睹物思人怎能不心傷。夫妻兩人情深似海,盡管想盡各種辦法卻無法“治愈”對她的思念,最后只好“以無涯之情愛,悼不駐之光陰”, 讓自己的哀悼之情長久以往的進行下去了。
劉禹錫還有一篇《傷我馬詞》,林纖以為“此文發(fā)源于騷”,著眼于其“哀辭”的性質(zhì)。本文通過借吊馬抒發(fā)自己失志的憤懣。
皇甫湜的《傷獨孤賦》也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對獨孤的才高名短表示惋惜,“追往日之歌歡兮,曾宿息而不離。我不見其幾何兮,珍七日而及斯。涕浪浪以相接兮,痛湛湛而不移。謂陽光而煊燎兮,邃蔑爾其焉之。或左右之戴歉兮,若感拗兮虛儀。懷玉音之清汾兮,似屬耳而依依。磋眷想之若存兮,竟天地而長辭。愿一撫而無孤,更出涕而淋漓?!睉严肫鹞羧张c逝者生前的歡聲笑語,不禁落淚傷心,令人哀傷不已。
還有一類哀祭憑吊類的騷體作品,通過憑吊古人古事而抒懷。如柳宗元的《吊樂毅文》這是為懷念憑吊樂毅而作的,樂毅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一位驍勇善戰(zhàn)的將軍,他有勇有謀,英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因惠王輕信田單的反間計,而受到迫害,而后去了趙國。對燕國來說,失去了一位保家愛國的大將軍;對樂毅來說,再也沒有了為國家出力的機會。作者對樂毅的經(jīng)歷表達出了深深同情,詩人也在樂毅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詩人何嘗不是有一顆報國之心卻身遭迫害?表達了詩人對報國無門的遺憾和怨憤的情緒。
碑志類銘文中的騷體
碑是指古人放于宮室、墓地、宗廟的石柱、石樁之類。如果這些石頭上被古人刻上了如記事,或記人等等的文字,那么這些文字就被成為碑文。碑文有兩種稱謂,一個稱謂是碑志,一個稱謂是碑銘。碑志是以碑記人記事;碑銘:銘,銘是銘刻的意思,上古殷周時代,先人曾在銅器鐘鼎類器物上刻字來記人記事,器物上的文辭即稱為銘文。后來發(fā)展到在石頭上刻字記事,這樣比在金屬器皿上刻字方便,而且也可以長時間的保存,《文心雕龍·誄碑》中提到“以石代金,同乎不朽”此后,碑上的文字也沿襲而稱碑銘。古代的碑文按用途和內(nèi)容大致分為三種: 宮室廟宇碑文、記功碑文、和墓碑文。宮室廟宇碑文是古代有重大興建的時候,敘述其緣由、經(jīng)過等等情況而立的碑志。記功碑文,顧名思義就是用于記述功德的碑文。墓碑文分為兩類,一類是埋于地下的稱墓志銘,一類是立于地上的稱墓碑文。
碑志類銘文從形式上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序言,序言的部分通常情況下由散文完成,一部分是序言以后附的銘文,騷體一般出現(xiàn)在銘文中。之所以碑志類銘文能夠出現(xiàn)騷體,這是與騷體本身的文體特點決定的,騷體抒情性非常強、而且它有善于抒寫悲怨之情的特點,既能充分地表達出對死者的哀悼之情,也能用它特有句式和情感渲染出被頌者的高尚品行。所以,騷體出現(xiàn)在中唐碑志類銘文中,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碑志類銘文中,前邊的序過于長,而銘文又過于的短,所以碑志類銘文中的騷體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參考文獻:
[1].周祖撰.中國歷代文論選·隋唐五代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2].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3].郁沅 張明高.中國歷代文論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林衡勛.道·圣·文論——中國古典文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后漢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6].曾競艷.淺析李白賦對前代賦作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0.4
[7].龔克昌.略論韓愈辭賦[J].文史哲,1992.3
[8].景凱旋.從《閡已賦》看韓愈儒學思想中的道與利[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2
[9].尚永亮.專制政治壓力下的生命體驗和人性變化——以韓愈的潮州之貶為中心[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