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厭學,是每所學校都面臨的教育難題。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先得讓學生喜歡要他學習的老師。老師應該尊重理解后進生,樹立教師的榜樣形象,轉(zhuǎn)變教育觀念,以身為范,以誠相待,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相互溝通、動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這樣才能大大提高了老師的教育質(zhì)量、工作效率。
【關鍵詞】:厭學;后進生;尊重理解;榜樣;觀念轉(zhuǎn)變
部分學生厭學,差不多是每所學校都面臨的教育難題。
在我們每一所學校里,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品德行為偏差、學習困難、心理有問題的“后進生”,他們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比例還不低,有些班級兩、三個學生,有些班級七、八個學生,這些學生共同的特點是跟不上班集體的整體要求,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經(jīng)常給班級制造事端。
有很多老師在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偏差呢?我在教育第一線摸爬滾打了10年了,經(jīng)過認真的總結,覺得學生“厭學”往往緣自“厭師”。我曾經(jīng)和其他兄弟學校老師交流過,學校的后進生,或多或少都有受過老師體罰的歷史。某學生李可的“痛苦回憶”是:以前,老師“動不動就上門家訪告狀”,老師去也罷了,還帶一大幫學生同去我家,“看我在大家面前出丑!”過去,李可心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兇很、霸道”。
當然,學生厭學除了老師的因素外,還有其他諸多原因,比如:家庭原因:多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要求也過于嚴格,甚至動不動就指責、打罵孩子,這種氛圍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厭學情緒油然而生,進而形成與家長、老師對著干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強的學生在耳目渲染中受到侵蝕。家庭在孩子心目中也就顯得不再那么溫馨、甜美。父母的專制、蠻橫使得孩子對家庭也產(chǎn)生了“退避三舍”之感。
“要讓學生喜歡學習,先讓學生喜歡要他學習的人”,這是我通過調(diào)查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那么老師怎樣才能做到讓學生喜歡呢?
一、尊重、理解是溝通橋梁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如此。只有尊重理解學生,學生才能尊重信任你,才能對教師無話不說,甚至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告訴你,教學工作也能得心應手。所以說,尊重、理解、信任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金鑰匙。
覃玉從小父母離異,與年邁的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剛進我班時,不喜歡讀書,喜歡跟社會青年在一起混,偷雞摸狗。班上沒人瞧得起他,可以說他“渾身都是毛病”。但我還是發(fā)現(xiàn)了他的一處優(yōu)點:愛干凈。“同學們,讓覃玉同學擔任勞動委員怎么樣?”我在班會上說。一片沉默,個別同學在私下議論:“難道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第一次任命沒通過。我開始做大家工作,第二次班會上總算勉強同意了。沒想到覃玉干得渾身是勁,而且班級的勞動衛(wèi)生工作從此上了一個新臺階,校內(nèi)評比經(jīng)常獲獎,同學們刮目相看。我發(fā)現(xiàn)他自個兒調(diào)皮搗蛋,但挺喜歡管管別人,于是又讓他當了紀律委員,覃玉更是判若兩人,過去總要晃蕩到老師上講臺時才搖搖擺擺進教室,如今第一個進課堂,監(jiān)督課堂紀律有板有眼。上學期末,覃玉被評為“班級進步最快獎”,我特地把獎狀和獎品送到他家里,爺爺奶奶熱淚盈眶:“從來沒想到他還能得獎!以前老師來家里,都是來告狀的!”。
請記?。鹤鹬乩斫馐菧贤ㄈ伺c人之間心靈的橋梁,只有我們尊重他們、理解他們,才能走進他們的心靈,與他們促膝談心,彼此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這樣,學生才不會厭師。
二、老師的榜樣是關鍵
教師,教書育人,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格,塑造學生文明高尚的品德。說教千遍,不如一個行動。老師的言行最有說服力,老師的優(yōu)秀品格令學生終生受益,老師的高尚品德孕育社會精神文明的明天。教師的人格魅力、高尚品德乃至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著耳濡目染的作用,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榜樣模仿法是引導學生思想言行、促進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種教育方法。數(shù)學老師楊老師被學生們評為“最酷的老師”。學生劉可上課愛搗亂,又不做作業(yè),最喜歡和老師對著干,楊老師“投其所好”,劉可喜歡踢足球,楊老師就帶著他一起踢球,絕口不提“數(shù)學”二字。很快劉可就喜歡上了楊老師,于是楊老師就上門給他補數(shù)學,講一些做人和學習的道理,劉可開始有了明顯的進步。有一天楊老師因事請假沒來學校,第二天,一位老師遞給他一封信,說:“你的一位學生昨天來找了你好幾次,放學后一直在辦公室等,我告訴他你今天不會來了,他才拿出這封信要我轉(zhuǎn)交給你?!?楊老師很詫異,打開信,里面是一張自作的賀卡,上面寫著:“祝世界上最好最好的老師——楊老師生日快樂。您的學生——劉可。”
三、觀念的轉(zhuǎn)變是方向
(一)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功的需求
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有針對性地鼓勵各層次的學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如從學生現(xiàn)有學習成績和學習狀況出發(f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立通過努力能實現(xiàn)的目標,來滿足學生的學習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標不切實,難以實現(xiàn),而給學生自尊心帶來打擊。
(二)建立和諧、團結、穩(wěn)定的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積極向上的班風
滿足學生的紀律需求。班主任(包括任課老師)都應該始終致力于建立和諧穩(wěn)定、上進的班集體、良好的班風班貌,為學生創(chuàng)設活潑健康、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
學生的素質(zhì)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都得得到滿足。對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學生,必須做好疏導工作,消除他們內(nèi)心的隔閡,從而化解因得不到滿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緒,使得他們的心頭少一些陰影,臉上多一些笑容。
(四)建立良好的課外活動空間,讓學生釋放緊張的心理情緒
班主任可根據(jù)學校及學生的事跡情況,安排課外活動時間,把學習和鍛煉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釋放緊張的心情,滿足心理松弛的需求。
總之,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學校教育應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一切幫助學生的發(fā)展”、“一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因此,當前最迫切的任務是我們廣大教師要徹底改變舊的學生觀、教育觀,不能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劃分優(yōu)秀生、后進生。我們老師應該明白:學校的責任不是把那些有劣跡的學生轟出校門,而是應該考慮怎樣通過一種合適的教育,把學生教育成人。后進生其實比優(yōu)秀生更希望進步,關鍵是老師能否真正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理解他們。許多學生厭學,不是智商上的原因,而是因為家庭誤解、社會誤解和教育誤解,導致他們生活在被人冷漠、嫌棄甚至遭遇粗暴對待的小環(huán)境中,因此自卑、逆反、心理壓力過大。在我們周圍,因為行為不當而被老師貼上愚蠢、下賤的標簽,從此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的學生大有人在。厭學是個教育難題,很多老師常常因為改變不了學生而不安,喊累,拋棄后進生,讓他們流失到社會上去,這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xiàn)。如果我們能理尊解重學生,通過改善師生關系,樹老師榜樣,改變教學觀念,來獲取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同時也讓以前看見后進生就“頭疼”“緊張”的老師有了“安全感”和教好他們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老師的教育質(zhì)量、工作效率,讓他們與學生一道從沉重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教師還會喊累嗎?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轉(zhuǎn)變差生的理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差生轉(zhuǎn)變的契機[Z].哈爾濱師范大學,2009.
[3]馬忠虎.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4]課堂教學中的公平問題[Z].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