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赫的鋼琴創(chuàng)作成果有很多,如《二、三部創(chuàng)意》,《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十二平均律》,究其作品不得不說其《哥德堡變奏曲》,本文從演奏方面分析,針對其演奏版本的風格進行對比,給演奏者提供更好的見解。
【關(guān)鍵詞】: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朱曉玫;古爾德
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巨匠,而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分為三個階段:“魏瑪時期”(1708—1717)“科滕時期”(1717—1723)“萊比錫時期”(1723—1750),《哥德堡變奏曲》則是在“萊比錫時期”的作品,1742年出版,原始版的封面上印有:“鍵盤音樂,包括一首詠嘆調(diào)和一些變奏,適用于雙排鍵羽管鍵琴,為音樂愛好者而作,用于振作他們的精神……”整部變奏曲一共有三十個變奏和一個詠嘆調(diào),這部作品的全部30個變奏每3個被編排成一組,每組的最后一首為卡農(nóng)曲。她們在所有變奏中最富于歌唱性,每一組都由一首相對自由的變奏開始(有些類似于舞曲但嚴格遵循對位法),第二首通常是為雙層鍵盤所設(shè)計的帶有輝煌技巧的托卡塔,在這里哥德堡可以有機會盡情展示他的清湛技藝。
一、詮釋者的藝術(shù)風格
說起巴赫不得不提起加拿大著名鋼琴家格倫·古爾德。此人以演奏巴赫作品見長,也因其獨特的彈琴姿勢而標新立異。古爾德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古爾德的音樂天賦與生俱來,還未認字就已學會識譜,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十歲時便能彈奏巴赫的《平均率》第一卷。后他師從圭雷若教授門下,這位教授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對古爾德那種獨特的,甚至帶有叛逆性的演奏風格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19歲的古爾德便開始了演出生涯。他那超凡的技巧,另所有人驚嘆,藝術(shù)之路可謂是一步青云。他后來開始厭惡演奏會,一心從事錄音工作,晚年的他開始無故吃藥,長期缺乏睡眠,有時會無故半夜起床打電話給朋友聊天,彈鋼琴給朋友聽,最終導致他只活了50年。年輕的古爾德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而他選擇的第一個錄音竟然是難度堪稱世上最難彈的《哥德堡變奏曲》!古爾德既然選擇這個來作為他的“開山之作”,他演奏的和前輩的風格完完全全不同,從時間上看,別人演奏至少要一個多小時,而他只用了35分鐘,雖然當中的所有反復都省略了,但其演奏的速度仍堪稱疾風暴雨。從技巧上看,他在如此高速的演奏中仍然控制得駕輕就熟,實在是令人瞠目結(jié)舌。1955年版和1981版,49歲的古爾德,時隔二十多年后,突然要重新錄制這部作品,或許是對于這個作品他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詮釋,在錄完音后不久,剛過完50歲生日的古爾德突然去世,而這個錄音成為了他最后的遺作,恰巧和他第一部錄音相同。他的好友說:“當看到他演奏完最后一個詠嘆調(diào)時,他好像死了一般?!比兄届o的微笑、喜悅的歡笑、瘋狂的大笑,還有深沉的思索、悲天憫人的祈禱和對于即將面臨生命盡頭的復雜情感。
2014年的11月,一位國人鋼琴家被各大媒體報道,她樸素的著裝和低調(diào)的為人似乎與這一重磅新聞不匹配,但她卻用音樂更好的詮釋的巴赫,一時間轟動中國古典音樂界的巨浪,她就是朱曉玫。有人說朱曉玫回國引起了“朱曉玫現(xiàn)象”同時也掀起的巴赫狂潮。朱曉玫,8歲時就在北京的電臺中演奏鋼琴,1962年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6年文革開始后被送到河北張家口勞動鍛煉五個年頭。后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的進修班。后來在北京舞蹈學校任鋼琴教師,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訪華促成了朱曉玫的美國之行,從1980年開始就讀于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拿到鋼琴音樂碩士.1984年她定居巴黎并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任教。她的獨特的音樂魅力從小圈子里慢慢向外傳播,在巴黎成名已久,她的巴黎演奏會場場爆滿. 她現(xiàn)在的演奏遍布了歐洲、北美、南美、亞洲甚至澳洲。法國的Mirare公司曾錄制過她的《哥德堡變奏曲》的專輯,相對于古爾德來講朱曉玫的藝術(shù)之路甚是坎坷,既沒有朗朗李云迪年少時的一戰(zhàn)成名,也不曾有那些老輩藝術(shù)家幸運,在她的自傳中講述生活環(huán)境幾經(jīng)周折,練琴幾乎是她每日生活的全部,很少被外界所打擾,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就是靠鋼琴演奏掙取生活開銷,而她的音樂也如同她純凈的心靈一般,通透可見,沒有一絲雜質(zhì),如果說音樂一定要有一個公眾審美,我們可以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蔽蚁肽莻€可以凈化其心靈的一定可以稱得上是上品,而朱曉玫帶給我們的《哥德堡變奏曲》不同于古爾德,也許是并沒有他技術(shù)的出色,但絕對在音樂處理上見長,沒有棱角和鋒芒,如同年輪一般的積淀,多了份智慧與冷靜,帶給我們對音樂更深層的思考,我想這才是音樂帶給我們的洗禮。
二、演奏處理對比
單純的從時間上來講古爾德55年版的整部《哥德堡變奏曲》彈了近38分鐘,而81年的那版彈了近51分鐘,由此可見速度差別很大,后者與朱曉玫的錄音時間相近,但從主題部分來講,古爾德81年版的主題彈得尤為緩慢速度在40/拍左右,而55年版的速度卻近乎70/拍,朱曉玫的錄音介于兩個之間,52/拍左右,較為平穩(wěn)。古爾德習慣用身體與琴鍵比較近的距離來演奏,坐著他父親為他特制的椅子,演奏中不禁哼唱其旋律,身體隨韻律搖擺,這已成為他獨具特色的演奏方式。朱曉玫則是簡單的中式服裝,演奏過程中極少有表情與動作,偶爾會閉上雙眼,沉醉其中。古爾德51版的主題演奏,線條簡單流暢,風格的把握介于巴赫二部創(chuàng)意曲與莫扎特的小清新之間,作為整首的《哥德堡變奏曲》的主題的處理我想也無可厚非,簡單明了,開門見山。而81年的那版就顯得沉重的多了,拋開速度極其緩慢來說,其主體融入了他更多的情感,演奏的風格稍稍有些浪漫,在這種極慢的速度中演繹音樂是極其難得事情,這對鋼琴家的手指控制力是極其考驗的事情,音與音之間的分量把控就需要很精細,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值得稱贊的是古爾德的演繹也很出色。朱曉玫在演繹這個主題的時候,速度適中,線條清晰,音樂做的很純凈,似乎是不加裝飾的璞玉,晶瑩剔透,比古爾德81年版的多了幾分冷靜,也更具有巴赫的味道,旋律輕盈,或許這就是有些女鋼琴家在彈一些抒情的片段比一些男鋼琴家見長的原因吧,朱曉玫的演奏不失音符橫向的連貫,音符之間又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不管是對音色的把握還是觸鍵的深淺都有其獨到之處,情感的表達也恰到好處。
結(jié)語
對于音樂的追求越單純才越接近其本質(zhì),現(xiàn)如今古典音樂的發(fā)展以不在是藝術(shù)界的主流,人們漸漸淡忘古典音樂本身所帶來的魅力,總想推陳出新,卻未曾想原本上好的玉料,幾經(jīng)加工反而成為了石頭,適當?shù)募挤▽ζ溥m當?shù)脑喜艜行О伞,F(xiàn)如今鋼琴家都有精湛的技藝,更多的追逐與技術(shù)的較量,以音樂致勝的鳳毛麟角,音樂不再是美的享受而變成了一種競技,我想這種藝術(shù)家終將淡出人們的視線,只是逞一時之勇罷了,音樂的享受來源于其本身,我想我們對于音樂的鑒賞和追求也應如此。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shù)史[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2]錢仁平.巴赫[M].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