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交際有兩種交際方式:一是語言交際;另一種是非語言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大多關注的是言語交際,而非語言交際這種重要的交際方式卻常常被忽視。因此文章主要討論的是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對泰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對外漢語教學;對泰漢語教學
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兩種方式:一種是言語交際,通過語言進行交際行為;另一種是非語言交際,通過非語言行為來完成。通常人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人類交際最主要的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實際上在生活中,非語言交際也是一種很有效的交流方式,人們可以借助豐富的非語言方式進行交際信息的補充,重復或替代,起到非語言交際的輔助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中,語言交際的表達效果甚至不如非語言交際。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非語言交際的教學也應該被重視。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達爾文1872年發(fā)表的《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這是人類對于非語言交際研究開始的標志之作,對現(xiàn)代的非語言交際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到了20世紀50年代非語言研究有了突破性了進展,代表的有霍爾先后出版的《無聲的語言》、《超越文化》、《生活舞蹈》、《隱藏的尺度》,霍爾因此被稱之為非語言行為研究的奠基人。
20世紀80年代,對于非語言行為的研究逐漸開始細化,不再是局限于純理論的研究,開始與一些專業(yè)學科聯(lián)系起來。代表的作品有萊杰·布羅斯納安的《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此書將中國與美國的非語言行為進行了全面的對比。
國內對非語言行為的研究起步較晚,第一部研究非語言行為的專著是耿二嶺出版的《體態(tài)語概說》。胡文仲在1999年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畢繼萬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等等。近些年對于非語言行為的研究才逐漸受到對外漢語教師的重視。
二、非語言交際基本內涵
(一)定義
什么是非語言交際呢?比較簡單的定義有“非語言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Ruesch and Kees認為“非語言交際是除口頭言語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胡文仲 “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之為非語言交際,包括眼神、手勢、身勢、微笑、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談話人之間的距離、講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對空間的使用等等?!?/p>
(二)分類
因為非語言行為涵蓋的范圍廣,所以分類的方法學者們說法不一。最早的有Ruesch和Kees的分法:手勢語言、動作語言、客體語言。納普(M.Knapp)的七類分法:“身勢動作和體語行為、身體特征、體觸行為、副語言、近體距離、化妝用品和環(huán)境因素?!碑吚^萬把它分為四大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p>
(三)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
對外漢語教學是跨文化語境的教學,同時也是雙向性的活動,對外漢語教學師生之間的互動交際也同樣是雙向的交際過程。
一方面,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離不開非語言交際方式。Grant和Hennings認為,課堂教學效果的82%通過教師在交流過程中傳遞信息表情、舉止等非語言方式實現(xiàn)教學,而語言方式傳遞的信息量只占到18%。對外漢語教師處于異國環(huán)境中,他們的教學對象是外國學生,漢語水平都不會很高,在語言交際失效或是不能完全達到交際目的的情況下,非語言交際就發(fā)揮了其重要的輔助作用。
很多在泰國進行漢語教學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費勁口舌的解釋一個詞義,或是語言點,不如“指手畫腳”的比劃幾個動作有效。有的教師只會說幾句泰語,卻能通過肢體語言,就能順利完成教學和在當?shù)厣?。因此可以看出非語言行為,在教學和交流方面是多么的重要。馬卡連科曾經(jīng)說過只有能用多種聲調說話以及表情、姿態(tài)可以做出不同風格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名真正有技巧的教師??梢姡幻麅?yōu)秀的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具備非語言交際的技巧。
另外一方面,對外漢語教學最終的目的就是學生學會使用漢語進行正確、順利得體的交際。要實現(xiàn)順利交際這一目標學生不僅要具備言語交際能力,同時還應具備非語言交際能力。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只重視言語內容的教學,忽視了非語言行為的教學和操練,學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漢語能力,然而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還是會產生交際障礙,對方的一個動作或是一個眼神都會產生困惑。因此,非語言形式的教學應當被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當中,而且還要受到重視。
三、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對泰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文章采用畢繼萬先生的分類方法,把非語言行為分為四大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結合對泰漢語教學進行分析。
(一)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是一種重要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它是指通過身體的器官或者某些部位的動作來傳遞信息、表達思想和態(tài)度,即“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和動作”。體態(tài)語又分為姿勢、肢體動作、頭部動作、面部表情。
合十禮是泰國人問候的姿勢,每個泰國人在跟人打招呼說“薩瓦迪卡”的時候還要做合十禮表示尊敬。而中國人現(xiàn)在打招呼的方式一般都是說“你好”,然后微微點頭或者是招手。
在泰國人眼中,一個人的頭部是最神圣的部位,外人不能隨意觸碰,而中國人在表示對小輩的喜愛的時候常常會親親的摸對方的頭,有些對外漢語教師不知道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就觸犯了禁忌,招致學生的反感,因此產生了交際或教學的障礙。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在去往赴任國展開教學活動之前,應該對該國的非語言行為有一定了解,同時也應該讓學生了解該動作在中國的含義,讓學生留學中國時也能有所準備,避免不必要的錯誤與尷尬。
面部表情是體態(tài)語中非常豐富的內容。泰國素有“微笑國度”的美稱。教師在泰國教學時也應當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意作用,這樣不僅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
在手部動作方面,泰國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在遞東西的時候盡量不要用左手。在教學中手部動作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教學聲調時可以比劃聲調符號,比劃相應的詞匯動作。
(二)副語言
副語言是一種有聲音但沒有固定意義的言語成分,包括咳嗽、沉默停頓、音調、音質、音量等。
中國的課堂上常常采用這樣的副語言進行課堂調控,比如在課堂秩序比較嘈雜的時候,教師通常會咳嗽幾聲讓學生知道要保持安靜。而泰國學生的課堂是比較隨意的,經(jīng)常會有不遵守紀律的情況發(fā)生。漢語教師采用咳嗽這樣的方式提醒學生就會沒有效果,泰國學生不能理解老師咳嗽的暗含的意思。
漢語教師在講授比較重要的內容的時候通常會采取提高音量的辦法,表示該部分是重點?;蛘呤侵v完上一句用沉默停頓的方法,讓學生接下一句內容。這樣的方法在泰國學生的課堂效果都不太大,所以,對外漢語教師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講授這樣的非語言交際知識,以得到學生的理解,熟悉這樣的指令動作,達到師生的教和學順利進行。
(三)客體語
客體語中最重要的就是服飾著裝、發(fā)型、還有隨身用品。英國學者莫里斯說過:“穿衣服不傳遞社會信號”,客體語作為教師的外在表現(xiàn),彰顯教師的氣質,教師著裝得體,會讓學生產生好感。
泰國學校對于教師的著裝要求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可穿無袖、露肩、低胸、吊帶等暴露不正式的衣服,女教師上課必須穿過膝的裙裝,男教師要求穿襯衫和西裝,系領帶,更不可穿拖鞋等不正式的鞋子,不同的節(jié)日還會要求穿不同顏色的服裝。作為赴泰漢語教學的漢語教師來說,著裝得當不僅是個人的形象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泰國學生喜歡在私底下議論教師的著裝,教師整齊干凈的著裝容易在教學之前先獲得學生的好感,不會讓學生分散注意力。
另外,隨身用品也是客體語中可以傳遞信息的。對外漢語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是離不開教學用具的,比如識字卡片,圖片或實物,這些都是能傳遞豐富的信息的用品,起到輔助教學作用的。
(四)環(huán)境語
環(huán)境語包括教學時間,教室空間布局、師生體距等。對外漢語教學主要的場所是教室,教室空間的布置也是能傳遞交際信息的。
首先,教學時間的安排上,泰國教師會講授一部分時間,然后會留時間讓學生思考、回答或是練習,相較中國嚴肅的課堂氣氛來看,泰國的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也比較活躍和隨意,發(fā)言回答的時間很多,因為泰國受西方教育的影響比較重。因此,教學和練習時間如何安排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教室空間布置,例如桌椅的擺放、教室的裝修、墻壁的顏色,都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中國和泰國的課堂大多都是采取直列式的桌椅擺放,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但是泰國的部分課堂會采取環(huán)繞式或圍圈小半圓的方式,特別是活動課或小班級的課,這樣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方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國的課堂由于學生的人數(shù)較多,采取直列式是比較經(jīng)濟的布局,而泰國的課堂學生人數(shù)較少因此教學的過程中桌椅的擺放形式就可以根據(jù)相應的課型進行調整,以達到最有利的教學效果。如在中文活動課的時候就可以采取半圓的桌椅擺放方式,讓學生聚攏,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也能拉近,更容易做一些中文的活動,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活躍氣氛。另外在活動課或主題課的教室,可以在墻壁上粘貼一些有關中文學習的資料,通過這些環(huán)境語傳遞的信息,讓學生更能融入中文活動當中。
四、結語
非語言交際作為人類兩種重要的交際方式之一,一直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同樣如此。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注意引入非語言交際內容,注意幫助學生對比兩國之間的非語言交際行為,這樣做有利于教學組織課堂教學,增進師生感情,提高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xiàn)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時,對外漢語教師注意研究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行為,也有助于提高他們在異環(huán)境的交際和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全良.非言語交際簡述[J].外語研究,1990(0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第一版.
作者簡介:白思娜(1992.05- ),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國際漢語教育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對泰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