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陘為太行八陘之第三陘,白陘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是古代進(jìn)出晉南與豫北的交通要道,通過考察及對文獻(xiàn)的研究,提出白陘古道在豫晉太行山間應(yīng)該有多個進(jìn)口,主要有二個出口:一是山西陵川東南方向通往河南輝縣的“薄壁口”;二是山西陵川縣正東方向通往河南輝縣的“黃水口”。
【關(guān)鍵詞】白陘;路徑
太行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東臨華北平原,是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古有八陘(古代山西連接華北的八個重要通道),《元和郡縣志》卷二十:懷州河內(nèi)條:“太行陘在縣西北三十里,連山中斷曰陘。(晉郭緣生)《述征記》曰:‘太行山首始于河內(nèi),北至幽州,凡有八陘,第一曰軹關(guān)陘,今屬河南府濟(jì)源縣,在縣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二陘今在河內(nèi);第四滏口陘,對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guān);第七浦陰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太行陘道闊三步,長四十里’?!庇涊d了八陘的名稱和相對府縣位置,但缺乏具體的描述。文章僅就對白陘的考察及對文獻(xiàn)的初步研究,對白陘古道的路徑進(jìn)行探索。
一、有關(guān)太行白陘的文獻(xiàn)記載
《陵川縣志》載:“白陘古道,是山西東南部即太行山南端通往中原地區(qū),穿越太行山脈的八條通道第三陘。因其座落于白鹿山,這條通道故名白陘,是古太行八陘的第三陘?!薄队碡曞F指》卷十一上、《經(jīng)稗》卷三均記載:“白陘,在今衛(wèi)輝府之輝縣”??梢?,白陘在河南省輝縣境內(nèi)是毫無疑問的。
白陘古道的最早文獻(xiàn)記載,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原始社會時期居住生活在豫北輝縣一帶的共工氏族很可能就是從晉南陶寺通過白陘遷徙過來的)。白陘在魏晉以前稱孟門(陘),它與太行陘并稱,是河內(nèi)連接上黨(今長治)的重要通道。《戰(zhàn)國策》卷七:“殷商之國,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后背山,有此險也”?!妒酚洝肪砹澹骸耙笊讨畤?,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逕其南”?!督?jīng)稗》卷三:“孟門,晉隘道,蓋即所謂白陘也”?!掇o海》對“白陘”的注釋是:白陘,一名孟門,“太行八陘”的第三陘,在河南省輝縣市西、為豫北、晉南之間的交通隘道。
二、白陘古道的軍事及商貿(mào)功能考察
白陘古道的功能在早期首先體現(xiàn)在軍事方面?!蹲髠鳌は骞辍罚骸褒R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于熒庭,戍郫邵,封少水?!庇涊d齊軍攻下朝歌后,分二隊從孟門(白陘)越過太行山進(jìn)入晉國,并在熒庭(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七十五里,屬古平陽(臨汾)境內(nèi))閱兵顯示武力?!蹲髠鳌の墓辍氛f:“晉使告于諸侯而伐衛(wèi)及南陽?!倍蓬A(yù)注:“今河內(nèi)地?!逼湮挥诮窈幽鲜~@嘉縣南陽屯村,其城址猶存。其地距白陘古道的始點輝縣薄壁鎮(zhèn)僅10余公里。
“白陘”由陵川縣城至南太行著名的山嶺——八犢嶺,由嶺而下,沿著橫水河到黑貓溝(現(xiàn)在叫十里河大峽谷)口外,從懸崖絕壁的中部(古稱七里辿),前行至小磢(七十二拐上端),再下七十二拐到磢底(雙底)村,而后沿著馬圪當(dāng)大峽谷到省界甘河口進(jìn)入河南省輝縣境內(nèi)平甸經(jīng)打絲窯、嶺根、寶泉村西凹,再過老爺頂、茶棚、五里橋、三里廟、薄壁鎮(zhèn)。輝縣薄壁鎮(zhèn)是白陘古道的起點,為太行白陘山腳下的第一個集鎮(zhèn),是明清時期豫北著名的豫晉兩省貨物集散地;以山西的鐵貨玉米、小米,換回河南的大米白面及京津雜貨,有“日進(jìn)斗金”之譽(yù),據(jù)《薄壁鎮(zhèn)志》記載:古鎮(zhèn)最興盛時,石板街一帶有72家飯鋪,48家笸籮坊;民國時期商業(yè)各行30余種,商號100余家;山西駝隊日有千頭,來往上下,牲畜載重走路,將石板磨得光滑如鏡,石板留下的蹄印隨處可見。
明清時期,豫北與晉南的商業(yè)活動日益興旺,白陘道路成為兩省商界共同維護(hù)的利益所在。明代《重修道路碑記》記載豫晉商人策劃公議和集資修復(fù)白陘古道,自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開始。因為“邇來日久,塌累不堪?!睘榱朔奖阃ㄉ?,故集資一百余金予以重修?!堆a(bǔ)修東南路碑記》記載:“……懷在其南,衛(wèi)在其東,彰在其東北,居人往來,高販輻輳,莫不經(jīng)石脊絕讞,猿投峻壑之區(qū)?!纫獩_者,自邑之八犢嶺,至輝之薄壁鎮(zhèn),或通獲嘉、修武,或達(dá)淇衛(wèi),汴梁,或歷彰德以通山左。凡潞(長治)、澤(晉城)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該碑文詳細(xì)描述了“白陘”之路四通八達(dá)而相關(guān)兩省的主要州府及商貿(mào)活動的繁忙情景。
三、白陘古道的路徑
通過考察和研究,我們認(rèn)為白陘古道在豫晉太行山間主要有二個出口:
一是山西陵川東南方向通往河南輝縣的“薄壁口”(這也是通常所說的白陘古道),這條古道從山西陵川縣城向東南,經(jīng)獅古橋、云谷圖、大會、長畛、石掌、九光、東井郊、八犢嶺、四義、橫水、仙人橋、十里河、塽底、古石、武家灣、廿河、接河南輝縣的平甸、達(dá)潭頭、打絲窯、流水溝、趕羊赸、嶺根、寶泉村西凹、南門、葫蘆塽、核桃樹凹、老爺頂、北尖垴、茶棚、五里橋、三里廟、薄壁鎮(zhèn)。全長75公里。
二是山西陵川縣正東方向通往河南輝縣的“黃水口”(也稱白陘上口),這條古道從山西陵川縣城而東,經(jīng)獅古橋、云谷圖、楊子掌、腳頭、侯莊、蒼掌、馬圈、西莊上、上上河、東上河、古郊、嶺東、汲好水、營盤、王莽嶺、天柱關(guān),接河南輝縣滴水寨、小井村、經(jīng)滑驢塽(一段紅石小道,石面被駝隊磨得非常光滑,小毛驢光滑難行,故名)、侯兆川、下寺、大佛殿、高莊、百泉馬家橋、輝縣城。全長105公里。
參考文獻(xiàn)
[1]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1版.
[2] 王鼎新.陵川縣志[M].
作者簡介:賀惠陸(1962- ),男,本科,河南新鄉(xiāng)市文廣新局文物干部,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先秦文化;寧衛(wèi)玲(1970- ),女,河南獲嘉縣文管所干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田野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