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班主任如何在新形勢下順應時代發(fā)展,積極轉(zhuǎn)變角色,提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素質(zhì),運用自身優(yōu)勢,通過家長的大力支持,以班級為主陣地,實施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關鍵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途經(jīng)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質(zhì)的關鍵期。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僅做文化知識的傳遞者,還應做學生心理的塑造者和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班主任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在工作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勢利導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將對班級管理工作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yōu)勢
1.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心理問題突出。學生的獨立性差,自尊心強且敏感,一些心理問題突出的學生常拒絕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幫助。而班主任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其建議往往容易被學生接受,因此,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2.心理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組織者,通過各項活動與學生進行接觸,這就使得班主任具有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心理問題的優(yōu)勢,根據(jù)學生的情況,班主任可通過班會、班級活動、談心、家訪、課外閱讀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家庭教育是對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持。家長的積極參與可以更好地協(xié)助班主任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班主任應充分調(diào)動家長的積極性,指導和幫助家長教育學生,使家長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通過集體活動中積極的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之間的交流可通過集體活動進行,通過集體活動的教育力和感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同時,活動還有利于班主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1)針對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意識的心理特點,可通過班級表彰會或召開“為什么學習”“如何學習”等活動,對有上述特點的學生進行單獨談話,分析其心理特點,通過具體事例增強其學習積極性。
(2)針對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榮譽感的心理特點,在班級活動中有意安排這部分學生擔任后勤服務人員、衛(wèi)生服務人員等,讓他們得到充分的鍛煉,并在總結(jié)會上給予高度贊揚。這樣能使學生更加熱愛班集體,積極為班集體做貢獻,使得班級凝聚力明顯加強。
(3)針對一部分學生自卑怯懦、性格孤僻、受挫能力差等心理特點,可通過各類有針對性的競賽活動,充分發(fā)揮這些學生的特長,有意識地增加其成功體驗,增強自信。
2.營造和諧的班集體,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的班集體,如構(gòu)建凝聚力強、學習風氣好的班級氛圍,學生身處其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應充分發(fā)揮班級環(huán)境這種無聲育人的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3.利用班會活動及小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活動的主要陣地。班會內(nèi)容可根據(jù)學生整體及部分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計劃地進行規(guī)劃,形成系列。其形式可以在主題明確的前提下呈現(xiàn)多樣化,比如心理輔導知識講座、心理活動課以及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討論等。
(1)一部分學生具有生活攀比、虛榮心強、理想縹緲等心理問題。對此,班主任在留心觀察學生行為變化、全面摸清學生脈絡的基礎上,利用班會這一主陣地,采用正面指導、迂回搭橋、旁側(cè)滲透等多種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相關主題的系列主題班會并進行探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利用班會和自習課講一些心理知識或安排提高心理素質(zhì)的輔導小講座。如“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如何樹立信心”等講座,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他們尋找原因,提出對策,并鼓勵學生理性地認識自己,超越自己。
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
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心理狀況各不相同。班主任應重視這一差異,并積極通過家長會、家訪及家長來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結(jié)合學生的心理問題,努力促使家長配合學校共同教育。
以心理教育為載體的全面素質(zhì)教育,將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斷提高。讓我們一起努力探索,進一步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