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提出:人的成長過程是社會化的過程。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不斷適應自己的社會定位和社會角色,不斷調整自身和他人和群體之間關系的動態(tài)過程。只有人對自身定位有正確的認識,與社會群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人自身和社會才能夠和諧、協(xié)調發(fā)展。
怎樣讓孩子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體會到童年的多彩,童年的快樂,童年的難忘呢?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與進步,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育、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讓學生在社區(qū)接受教育之成為新形勢下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社區(qū)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是構建“三點”教育體系的重要依托和平臺。搭建好這個平臺,能夠有效保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工作安排上相互銜接,在教育內容上相互貫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補充,提高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整體效應,形成社會化、開放式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教育格局。
一、讓假期成為社區(qū)孩子們的特殊禮物
我國中小學生一年中有170多天假期。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yè)12年,累計假期相當于5年多的時光,這么多時間大部分是在社區(qū)度過的。讓孩子們在健康向上的社區(qū)環(huán)境中受到熏陶,在怡情益智的社區(qū)生活中受到教育,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社區(qū)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學校的規(guī)范性教育相比,還有它獨特的優(yōu)勢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寬松開放的社區(qū)環(huán)境,有利于未成年人舒展天性,愉悅身心;豐富多彩的社區(qū)活動,有利于未成年人發(fā)展興趣愛好,拓展知識視野;自主自愿的參與方式,有利于未成年人鍛煉能力,施展才華;打破學校、年級界限的組織形式,有利于未成年人學習人際交往,培養(yǎng)互助合作精神;各種公益性實踐活動有利于未成年人養(yǎng)成公益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假期中,社區(qū)開展的“書法比賽”讓許多不愛好寫字的孩子也拿起了毛筆嚷嚷著要學著寫?!霸姼枥收b比賽”讓平時膽怯的孩子也勇敢的站上臺上展現(xiàn)自我。更讓人高興的是爸爸媽媽們看見孩子們畫的一幅幅美術作品,笑容掛在了臉上,淚花閃爍在眼角。一個媽媽激動的說:“我完全都不知道我兒子的畫畫得這樣的好!”在一個假期的活動中社區(qū)的孩子成為了朋友,大家在一起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就此形成了。在成長歷程中,社區(qū)促進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成為了他們全面發(fā)展的廣闊舞臺。
二、讓家長成為孩子行為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從孩子成長的足跡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所以遇事不要總是抱怨孩子,也想想自己的言行,有些孩子的錯誤言行正是父母在無形中給其的影響所造成的。
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給父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對自己的子女,父母們也不能沿襲傳統(tǒng)的古老的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不能用上一代看我們的眼光來看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每個父母認真研究,如何讓孩子在家庭中健康成長,成就對社會有用人才是每個家庭的首要課題。身教重言教。提高自身素質,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在孩子面前起一種積極的表率作用。自己一時不能改正的錯誤行為盡力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傳授正確思想。在孩子無辨別能力時過早地灌輸一些世俗做法易產生心理定勢,對社會對事物有一種“變色感應”。家長要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改變舊意識,探索家教規(guī)律,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引導健康的思想。當孩子具備一定辨別是非能力時他自己會正確的做出判斷的,不會“吃虧”。教育意見統(tǒng)一。父母意見要統(tǒng)一,家長與老師的意見要協(xié)調,即使有分歧有爭論,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注意心理教育。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關心孩子的心理反應,盡力做到心靈溝通,與孩子做朋友。
有這樣一個報道:暑假來臨前的最后一個“家長開放日”,德國慕尼黑地區(qū)八所規(guī)模最大的幼兒園聯(lián)合發(fā)出倡議書:讓孩子“當一天媽媽的‘生活輔導員’”。為媽媽做四件事:第一,當一次“形象設計師”,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打扮媽媽;第二,做“有趣”的飯菜給媽媽吃;第三,對媽媽的健身計劃提供建議,甚至當一回“教練”;第四,安排媽媽的一次常規(guī)約會。活動中發(fā)生了諸多趣事。不少4-5歲的小朋友把媽媽打扮得活潑花哨,像一只“復活節(jié)火雞”。4歲的漢斯給媽媽挑選的衣服是寬大的花朵圖案襯衣、鴨蛋青的長褲和金色露趾高跟鞋!媽媽哭笑不得,因為身為銀行高級職員的她,從來只穿工整嚴肅的套裝。“這讓我意識到孩子的審美與成年人的審美有多大的差異。平時,我總是讓漢斯打扮得像寄宿學校里的小紳士,他多次要求穿印有椰樹圖案的短褲,我都不許。這下,我嘗到被強迫的滋味了?!?" "通過活動,大多數(shù)媽媽與孩子學會了換位思考,明白了“基于愛的馴服”應該有一個怎樣的妥協(xié)底線。所以家長的行為孩子就會象鏡子一樣反映出來。
三、讓孩子自己做主
人對自身定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及其互動等方向的認識,首先從少年兒童所接觸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開始。在生活中鍛煉他們的獨立、堅強、勇敢的品質。人的社會化過程越有效,人適應社會的程度就越好,為社會作貢獻就越大,而加速少年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就需要使他們多接觸自然、多接觸社會、多接觸伙伴,脫離外部世界,脫離客觀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社會化的。所以學生的活動讓他們自己建議的形式提出來,大家商量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