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論文針對當前我國出現(xiàn)的幼兒英語學習熱,就國內外有關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回顧,旨在為從事幼兒外語教育或準備讓孩子接觸外語教育的家長提供理論上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 外語教育 關鍵期
一、引言
隨著國際全球化的發(fā)展,許多國家都出現(xiàn)了外語學習熱,尤其是中國,外語學習熱情居高不下,而且呈現(xiàn)低齡化?,F(xiàn)在有一些幼兒園已經實施了雙語教學,校外的各種英語培訓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孩子的英語教育上,越是發(fā)達的地區(qū)起步越早,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英語教育很關心,因而本文對國內外很多專家的意見進行了梳理,旨在給關心這方面問題的人提供一些指引。
二、國外幼兒外語教育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以法語為第二語言的浸入式教學實驗在1965年開始在圣· 蘭伯特學區(qū)進行。隨后,“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設”由Lenneberg[1]在1969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中提出。根據(jù)該假設的觀點,人類學習語言存在一個關鍵期,這個關鍵期就在兒童發(fā)育期。人類開始發(fā)展語言時,大腦右半球控制人類的語言能力,隨著大腦的發(fā)育左半球開始控制該能力,直到最后語言優(yōu)勢全部轉移到左半球,即左側化。
20世紀80年代起,法語浸入式教學在加拿大各地區(qū)推廣。Long[2]在前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以下結論: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時間如果在6歲前,語音較為純正,一般不會帶有口音;但是如果在12歲以后才開始學習,大多數(shù)情況都會夾帶外來口音;在6歲到12歲中間學習的,部分有,部分沒有。神經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顯示兒童期是人類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兒童對聲音較為敏感,右腦能較強地控制發(fā)音器官。另外,聲帶、舌唇等運動神經調節(jié)的可塑性也很大,因而如果利用這個優(yōu)勢學習外語,掌握發(fā)音技巧相對比較容易。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跟成人有所不同,他們不是靠“翻譯”而是更多依靠直接建立第二語言詞匯與形象之間的兩項式聯(lián)系來學習的,因而,跟大齡兒童相比,幼兒學習第二語言相對比較容易。而且只要幼兒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和句子,他們通常不用翻譯就可以用英語直接思維、用英語表達了。1997年,像Kim[3]這樣的學者對幼兒學習母語和第二語言的生理機制進行了實驗,其研究結果證明:如果幼兒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較早,他們第二語言和第一語言的學習中心基本上都在腦部的相同位置;如果幼兒學習第二語言依靠學母語的機制,學習第二語言就會變得非常容易,這主要是由于在人年幼的時候,負責學習語言的“布羅卡斯區(qū)”在大腦中活動非常靈敏,因此幼兒對第二語言語音語調的學習具有敏感性,比成人具有更強的模仿力,更易于語言學習。
三、國內幼兒外語教育
早在鴉片戰(zhàn)爭到20世紀20年代初,英軍的入侵使得中英兩國的貿易及其他方面的往來增加,雙方迫切需要一種共同語言進行交流溝通,于是在我國港口地區(qū)出現(xiàn)了開展英語教育的幼兒園。這個階段的幼稚園由外國教會舉辦,由外國女傳教士任教,教學內容以基督教文化禮儀習俗為主,主要通過歌唱圣歌為主的內容教育孩子對基督教忠誠。當時成立這些幼兒園的目的一方面是讓英國人的孩子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是通過接收中國人的孩子達進行文化擴張。它們在當時全國的幼兒園中所占比例較少,“洋化”現(xiàn)象嚴重。后來,逐漸出現(xiàn)了官辦和民辦的幼兒園,教授英語等新課程,但是教授對象主要是當時中國上層和富裕階層的少數(shù)孩子。
五四運動后,由于當時政局混亂,政府無暇顧及,所以當時主要是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或外國人辦的幼兒園進行外語教育,所以當時的外語教學內容仍然是外國文化習俗,形式主要是唱歌、講故事,做宗教活動,過外國節(jié)日,但較以前規(guī)范了許多,有了時間表,有了規(guī)定的教育內容,還出現(xiàn)了一些學者積極探討這方面的問題,陳鶴琴親自辦起了幼兒園,親自編寫幼兒、少兒英語教學提要和教材,通過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法(如唱歌、做游戲、講故事、說順口溜等)進行英語教學,他的實驗和研究后來成為我國幼兒英語教育發(fā)展的基礎。
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國處于國內外環(huán)境都比較復雜的特殊階段,加上國家推行俄語作為第二外語,因而當時的英語教育,特別是幼兒英語教育出現(xiàn)了停滯現(xiàn)象。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官方對幼兒園的英語教育沒有要求,民間又不敢辦,所以幼兒英語教育在這個階段基本沒有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國際環(huán)境的改變,英語成為了國際通用語,人們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中國的幼兒英語教育逐漸發(fā)展起來,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現(xiàn)在官方還沒有文件將外語教育納入公立幼兒園的必修科目,但是很多私立幼兒園及部分公立幼兒園早已將英語納入日常教育活動之一,雖然教育質量層次不齊,但是已引起了專家的關注,許多高校與幼兒園或培訓機構合作進行了這方面的項目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
四、結論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而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充分的資料與經驗,但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幼兒英語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具體的活動設計上,關于幼兒英語教育的系統(tǒng)性專門研究成果還沒有見到,尤其是對幼兒英語教師培養(yǎng)模式進行系統(tǒng)研究更是鮮見,希望以后能出現(xiàn)更多這方面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 Wiley, 1969.
[2] Long M.H.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A].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C], 1990(3): 251-285.
[3] Kim, K.H.S., Relkin, N.R., Lee, K.-M., Hirsch, J. Distinct Cortical Areas Associated with Native and Second Languages[J].Nature, 1997(8): 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