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已經(jīng)實行了不短的時間,伴隨著新課改,農(nóng)村初中的教學條件和質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不過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何調動各方面因素構建高效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結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將對此做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農(nóng)村初中;化學教學;高效課堂;策略探究
初中化學屬于化學教育的基礎,基礎的好壞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學習,所以必須重視。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老師要充分利用化學的特性,結合農(nóng)村學生的特點和設備條件,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主動性,以此構建高效課堂。
一、營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激勵學生
學生是當前課堂學習的主角,高效課堂的有效建設,必須從學生入手,營造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進行激勵教育,激發(fā)她們的潛能和想象力,讓學習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主動性。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也是無法估量的,教師如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力,那么高效課堂的構建就要簡單許多。
首先,教師要從自我改變做起,不要整天不茍言笑板著臉,應該多給學生笑容和鼓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是錯誤的觀點,也不要直接指出批評,而是應該提醒他們錯誤在哪里,加以改正,保持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就是要真正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揚民主化教學。課堂不應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應是學生的百言堂,讓學生敢說、會說、說對,這才是真實的課堂,教師也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不怕學生指出錯誤,給學生做主人的機會。這樣平等、合作、互利的關系建立起來,高效課堂的模式才能建立。
二、設計制作有趣巧妙的實驗,吸引學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那么教學工作就事半功倍了。初中生學習化學雖然是基礎知識,但是因為化學學科的特性所在,實驗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只是枯燥地講解一些化學知識和化學公式的話,學生肯定沒有興趣和欲望,但是讓他們自己動手進行一些小實驗,學生的興趣就會高漲。因此,教師將課本中的實驗進行精選,并且加以設計和創(chuàng)新,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讓學生全神貫注,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緊緊把握課本教材的精髓,優(yōu)化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很多學生在面對老師提問的時候,往往展現(xiàn)出退縮的姿態(tài),不敢回答,不敢說話,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使自己知道正確的答案和方法,也難以開口。
教師自身一定要將化學課本教材吃透,隨著教材的不斷改版升級,一味地使用一套教學方法和模式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緊跟課改的步伐,第一時間學習新的理念和知識,充實自己,將課內和課外的材料熟悉吃透,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同時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要注意問題的層層深入,并且讓不同的學生來回答,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程度來回答不同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回答正確,增強他們的信心。學生有了信心,上課的勁頭和熱情高了,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四、精心挑選班級內的班干部,輔助教師
一個好的班級只靠教師一個人是不行的,還需要教師精心挑選班干部,來輔助教師的工作,幫助教師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的情況、困難和建議,教師獲得了這些反饋信息,及時地改變自己的教學進度和方法,才能保證化學課堂的高效構建。
化學課代表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一個重要紐帶,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真實情況的一個主要來源,對于此職位的人選,教師一定要考慮清楚,并且不只設置一名同學擔任,可以設置多名同學,3~5名最好,然后他們的位置分散在班級的各處,可以及時地聽取其他同學的想法,第一時間反饋給老師,讓老師做出改進,這樣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有很大的幫助。
五、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帶動他人
農(nóng)村學生大多為普通家庭,家長忙于農(nóng)務或者外出打工,有心關注學生的學習,但是卻沒有時間、水平和精力去管理孩子。學生在課后沒有了管制,學習很容易落下甚至倒退,這就需要教師多多疏導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識和模式,高效課堂不僅僅是課上,更應該延伸到課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預習,并且讓學生之間互相影響,共同進步。
作為化學教師,適當?shù)亓私獍嗉壷袑W生以及家庭情況,有必要進行一定的走訪和說教,讓學生不要將課外的全部時間用于玩耍,而是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之上,放在化學學習中,這才是開展高效化學課堂的最好結果。
伴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課改的潮流,初中化學的教學也在發(fā)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努力地提高自己,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創(chuàng)建高效的化學課堂而奮斗!
參考文獻:
尹筱莉.論中學化學學科觀念及其培養(yǎng)途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