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動化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新時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觀念,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具有極強的開放性?;顒踊虒W的引入,是初中語文教學為了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缺陷,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所做出的嘗試性改革。利用活動化教學,教師能夠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分析活動化教學的應用背景,概括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特征,介紹活動化教學的具體開展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化教學;文言文教學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體制中,語文教學的地位和重要性明顯不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然而,語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語文教學,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形成民族自豪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文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也在不斷變化。為了取得更良好的教學效果,教育工作者一直在進行嘗試和探索。活動化教學就是教育工作者所研究出來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現(xiàn)語文教育理念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變化。
一、活動化教學的應用背景
(一)新課標改革的推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全面。對此,教育事業(yè)也要與時俱進,我國教育部推出了新的課堂標準,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進行全面改革。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語文教學要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擔當學生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帶領學生進行語文學習。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產(chǎn)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由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總結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知識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產(chǎn)生對現(xiàn)代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不再擔任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而是轉變?yōu)檎n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協(xié)助學生進行學習;而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中解脫出來,學習的主動性大大提高。
二、活動化教學的基本特征
(一)互動性
所謂活動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各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實踐性和操作性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加強學生自行研究、探索、思考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學方式。其中,互動性是這種教學方式最為顯著的特征。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缺乏理解文言文課文的能力,教師只能采取講解灌輸?shù)姆绞剑瑤熒g的互動較少,課堂教學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在活動化教學當中,師生之間進行雙向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自己的見解,也要傾聽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相互交流啟發(fā),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二)開放性
活動化教學的開放性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學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其次,學生的思維不會受到教師觀點的束縛,能夠自由發(fā)揮;還有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開放性的,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jīng)歷進行解答,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
(三)民主性
在活動化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礎上的一大進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鼓勵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才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愛,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
三、活動化教學的開展方式
(一)靈活引入情境
由于文言文課文通常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風俗、政治制度具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能夠將這些情境引入到課堂中,給學生直觀感受,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學習興趣,更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引入課堂情境的時候,可以靈活采用多種手段,比如,一個故事、一段視頻、一幅圖片、一段音樂等。比如,在講解詩詞名篇《春江花月夜》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來直觀展示詩人所描繪的情境,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讓學生感受到文字藝術的魅力。
(二)巧妙設置問題
由于教師在活動化教學中扮演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提問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在教師向學生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與擴展性。所謂層次性,就是問題設置要具有合理的難度梯度,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所謂擴展性,就是問題的設置要具有開放空間,能夠與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方便教師進行課堂知識延伸。
(三)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
在文言文的教學當中,對課文內容、語句的理解只是初步的教學要求,對文章思想內涵和寫作手法的理解才是更深層次的要求。而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大多數(shù)只能滿足初步要求,很難滿足深層次的文言文教學要求。活動化教學的運用大大彌補了文言文教學的這一缺陷。在活動化教學當中,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比如,舉辦文言文知識競賽,調動學生的競爭心理,全面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運用能力,但是這種活動方式需要建立在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文言文知識的基礎上。也可以讓學生排練情景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模仿其對話,讓學生對古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產(chǎn)生進一步的理解。
語文教學中的文言文教學對于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教學效果一直不理想,對此,初中語文教學應當積極引入活動化教學的方式進行改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引入課堂情境,帶給學生直觀感受,設置難度由淺入深、具有知識擴展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多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交流,提高文言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冰華,康健.中學文言文教學困境及思考[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4):131-134.
[2]方少鵬.多元化教學方式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2016.
[3]王文英.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探究[J].學周刊,2016(3):162.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