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是高中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有效陶冶學生情操。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語文教學的改革收效甚微,寫作教學的有效性很難得到提升,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并沒有注意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寫作涉及的內(nèi)容較多,學生需要靠日常積累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簡要分析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并探討當今形勢下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自主學習策略
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專家、學者依然致力于語文寫作教學的理論實踐研究的第一線,以推動寫作教學的發(fā)展。但寫作教學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注重教學,更要求學生要注重平時的觀察、積累,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也就是自主學習,只有學生會學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積極地在現(xiàn)實中摸索,從而應用于寫作中,提高寫作水平。
一、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教育理念的革新,那種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對學生實際能力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jīng)沒有辦法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更需要那些自學能力強,即自主獲得知識并融會貫通的人才。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學只重視學生寫作技巧和寫作模式的教學配演,無視寫作教學規(guī)律,忽視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的重要性,教師經(jīng)常憑借其主觀經(jīng)驗,以考試為教學中心,以高考作文作為寫作模式進行實際教學,教學方法單一、無計劃性,這就使目前高中寫作普遍存在作文大篇幅空話套話,沒有真實情感的嚴重問題。
由此可見,我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甚至正處于一個低谷時期,長久以來一直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xiàn)象,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期間沒有形成良好互動,沒有正確學習方法的引導,使教師的教學流于表面,并沒有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從而無法發(fā)揮教學應有的作用。
二、自主學習與寫作教學的關系
寫作的能力要求較多,包括思考能力、觀察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審題能力、遣詞造句能力以及謀篇布局能力等等,因此,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長期的訓練以及漫長的日常積累。而想要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遵照學生的基礎差異與寫作教學規(guī)律,而自主學習正是提升以上能力的先決條件。
顧名思義,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的學習由其自身掌握,一般自主學習具備這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首先,劃分與安排學習的內(nèi)容,即分時分段學習。其次,嚴格審視學習內(nèi)容,即與寫作訓練學習無關、沒有學習積累價值的資料應從自主學習資料中剔除出去。最后,控制調(diào)整學習內(nèi)容,即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
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在掌握良好學習方法的前提下,積極地在生活中勇于探索,為課堂的寫作教學打好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跟上教師的思路,大大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三、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毫無興趣,那么在今后的生活過程中也不會再關注這件事,同理,如果學生對寫作絲毫提不起興趣,僅僅是當作考試的一部分來完成,甚至會有厭惡的心態(tài),那么就無法提升寫作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用科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寫與高中學生興趣相關的文章、散文、小說等,幫助學生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人與事,將心中所想、所感、所悟充分地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2.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成年人的思考能力,性格也基本成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個體,其中每個個體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思想、情感,因此在寫作過程中對一件事的看法、表達方式、處理方式都不盡相同,在寫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制定有效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感受,鼓勵學生個性化寫作,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應試教育生硬的教學方式,積極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注重素質(zhì),并應用于高中語文寫作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閱讀、寫作的興趣,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養(yǎng)成勤學肯練的好習慣,提升寫作技巧,并將技巧應用于寫作的實踐中,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邸珍玉.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88-92.
[2]朱俊.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6):153-155.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