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語出漢代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庇螟B來喻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的人,突然之間做出了驚人的業(yè)績或取得不凡的成就。這個成語常常用于祝賀有成績的人。這一題材適于紫砂壺的設計創(chuàng)作,常見于歷代作品。如清代陳鳴遠設計創(chuàng)作的“馬上封侯壺”,其壺為塑器,通身為樹樁造型,以不同粗細的枝干形為壺嘴、壺把;壺蓋上塑一臥馬為壺鈕;壺體近把的下端處塑一向上攀爬的猴子,近壺嘴處塑有雜樹,枝葉旁塑馬蜂。因馬狀壺鈕塑于壺的最上端,再通過壺體蜂、猴的組合畫面,就構(gòu)成了“馬上封侯”的立體圖景。此作構(gòu)思十分巧妙,畫面形象生動精到,刻畫細致入微,把吉祥寓意融入了自然物態(tài)之中,既給人以自然形態(tài)的美感,又給人以吉祥寓意的祝福。
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分析,“一鳴驚人”這一成語充滿了詩情畫意。唐代詩人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币馑际切垭u一鳴驚人,東方于是天明,人們也迎來新的一天,可以施展抱負。毛主席化用此句,在《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中有“雄雞一唱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卑选耙圾Q驚人”抬高到民族復興、國家崛起的高度來認識。中國人民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推翻了黑暗的舊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這是中國人民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的“一鳴驚人”之舉。
基于對“一鳴驚人”成語內(nèi)涵的深刻理解,筆者設計創(chuàng)作了“一鳴驚人壺”(見圖1)。此壺的造型介于光貨和花貨之間,而以光貨為基礎,只是在壺鈕、壺嘴、壺把處采用了貼塑或堆塑裝飾,充分保留了光貨的特征。這一裝飾風格得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楊永善先生的贊賞,他在《構(gòu)思·技藝·靈性》一文中論述到:“裝飾紋樣的繁簡和尺度,始終得到適度的控制,留下足夠的空白來襯托紋樣,給欣賞者留有舒展的余地,顯示出形體的造型變化,籍以表現(xiàn)紫砂材質(zhì)的質(zhì)地美?!薄耙圾Q驚人壺”用原礦紫泥制作,圓珠狀的壺體和鈕上下呼應。燒成后呈色紅中透紫,通體光潤,充分顯示了宜興紫砂的肌理之美。裝飾則局限于壺嘴和壺把,采取“畫龍點睛”的簡約手法,不作過多的堆砌。壺嘴處用一道8字形的凹線塑出兩個不封閉的圈形,整體為如意造型。下圈塑在壺嘴上,中間有一點以表示雞目;上圈塑在壺嘴上方與壺體相接,其中也有一點與下圈相呼應,這個點則表示雞的頭部尾毛的尾端。壺把以彎曲的“一”字為造型,猶如隸書“一”字,燕尾上翹,其把在與壺體鑲接后即彎曲下行。制作時需掌握其線型的力度和提把的舒適度,在把由上而下的轉(zhuǎn)折處塑了半個如意,以與壺嘴裝飾相呼應。“一鳴驚人壺”的裝飾做到了惜泥如金,簡約而概括,其主題十分鮮明,以壺嘴裝飾象征了雞首,以壺把造型象征雞尾,凸顯了“一鳴驚人”這一主題。
在“一鳴驚人壺”的設計創(chuàng)作中,注入了作者對古代文化的傳承以及對紫砂藝術的熱愛,這些都傾注于設計和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中。人對壺有深情,壺對人有厚意。壺中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即是作者對壺友、對一切熱愛紫砂藝術人們的一種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