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歷經600年意識形態(tài)傳承發(fā)展,由純粹的實用器逐漸帶有文人氣息,再由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創(chuàng)作設計,從而形成了集詩、書、畫、印、金石篆刻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身,融多樣性、賞玩性、收藏性、實用性為一體的宜興紫砂藝術。大多數人關注宜興紫砂文化的歷史文獻,探求紫砂壺藝的傳承發(fā)展,關心紫砂收藏市場的行情跌漲,很少有人關注宜興紫砂文化藝術傳播的途徑?,F將分析身邊紫砂文化藝術傳播方式的變革與變化。
1 傳統(tǒng)傳播媒介的變革
宜興紫砂的概念自宋朝產生始,至明清時期宜興紫砂壺的成型、創(chuàng)作、盛行,宜興紫砂一直有著自己的傳播方式與形式,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文化藝術傳播,都起到了記載紫砂歷史事件、人物掌故、創(chuàng)作紀實的作用,而最傳統(tǒng)的方法就是借助筆墨紙硯。
(1)書籍
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當代顧景舟的《宜興紫砂器造型圖集》、徐秀棠的《宜興紫砂傳統(tǒng)工藝》、韓其樓的《紫砂壺全書》等專著,以及80年代以來盛行于港澳臺地區(qū)的《壺中天地》等雜志,都是以傳統(tǒng)書籍為載體,通過傳閱、贈送、收藏等方式進行紫砂文化的傳播。
(2)廣播、電視臺
宜興紫砂后來廣泛依靠電視臺、廣播電臺等新途徑對外傳播,更直觀且更有吸引力,為更好地傳播宜興紫砂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了條件。
(3)互聯(lián)網
宜興紫砂文化的傳播方式發(fā)展到現在更加多樣,從原有的以紙質書刊為主,到以廣播電視、光碟影集等方式為主要傳播手段,再到現有的利用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媒體模式進行網站、論壇、微博、博客、微信等途徑的文化藝術傳播。
2 傳播范圍、定位、主題等的影響
宜興紫砂文化藝術傳播,其影響范圍、傳播速度、傳播主題定位等都會影響最終的傳播效果。傳統(tǒng)紙質媒介,受地域性、運輸性、時效性的限制,其傳播的速度慢、受眾相對集中、主題相對單調,但是在互聯(lián)網尚未出現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對紫砂文化藝術的傳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廣電媒體的文化藝術傳播方式,受電視臺時段、內容時長及地域性收視率的諸多限制,其傳播速度相對較快,接受率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直觀性與時效性,這種傳播方式具有時代的特征。
互聯(lián)網影響下的文化藝術傳播方式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內容豐富、互動強、直觀、全面、不限時、不限地域等諸多優(yōu)勢,對紫砂文化藝術的傳播起到了加速促進的作用。直播、站點、電商、網絡圖文資料,各種網絡傳播新途徑極富時代特征。
所以,網絡是當下最具有優(yōu)勢的紫砂文化藝術傳播途徑。其有價值、意義的內容需要傳播者進行深入挖掘。
3 結 語
伴隨著紙媒的衰退、廣播電臺的萎靡,互聯(lián)網的突起、論壇的活躍、網絡直播的興起等具有“互聯(lián)網時代”特征的宜興紫砂文化藝術傳播方式,一定是屬于這個時代的傳播方式。一切都在朝著更加迎合精神文化及物質需求的方向穩(wěn)步發(fā)展。這是宜興紫砂文化傳播事業(yè)當下應該考慮的問題,已經有很多團隊、組織、個人、自媒體在就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的傳播事業(yè)進行更加有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