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其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古老姓氏常與“女”字結合在一起,上古八大姓中姚、姜等流傳至今。每一個姓氏都包含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它在歷史中的發(fā)展演變是持續(xù)不間斷的,它揭示了歷史進程中中華姓氏體現(xiàn)的血統(tǒng)文化和生命遺傳規(guī)律。中華姓氏的地域分布反映了同姓人的生活習慣和他們彼此間的親密關系。異姓,或隔至少三代的同姓,他們之間的婚姻關系更是把中華民族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民間有“千里姻緣一線牽”的說法,天南地北的兩個人,即使相隔千里萬里,一樣可以由婚姻的紐帶結合在一起,組成家庭。在歷史上,常以男方的姓組成一個宗族,而女方的姓只能稱“氏”,在當代,從母姓的情形雖然只占少數(shù),但也屢見不鮮。
王、李、張是當代中國三個最大的姓。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姓氏,他取得的所有成就業(yè)績都是所屬姓氏的驕傲,被稱為光宗耀祖。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一種大眾文化,姓氏文化自產生之日起就與每個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密切聯(lián)系。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所屬的姓氏在社會生活中起更大作用,這一需求也是“姓氏組壺”的靈感之源。要創(chuàng)作這樣的題材,一般都會選擇在光貨上進行陶刻。這組作品的創(chuàng)作參考了成書于宋朝的啟蒙讀本《百家姓》。其集各地姓氏為四言韻語,通俗易誦,宜于啟蒙教育,成人讀之也備感親切。
此組作品一壺對應一姓,一般每壺六列,每列三字,兼?zhèn)渥?、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格局有方有圓,兼顧整體組合的生動變化。陶刻的手法分陰刻和陽刻兩種。陽刻采用“戳砂地”刀法,先用陰刻把字形邊緣之處的線條刻出,使字形凸現(xiàn),再用“戳砂地”的方法把方格(或圓格)內的底子剔除。陽刻雖費工費時,但它卻能起到畫面整體安排的調節(jié)作用,相比較而言,陽刻特別醒目。陰刻即用“雙刀”的刀法,先把字形的筆畫按書法的要求刻出,再清除筆畫中殘留的底子。本組作品中每一把壺,都刻有象形古文字,這種字體介于書畫之間,字中兼有畫意。如“張氏壺”(見圖1)中的象形 “張”字,左邊為一人形,背上插箭,箭尾露羽,右邊有一弓,整體字形為張弓射箭狀,生動活潑,顯示了古人在字形創(chuàng)造上的豐富想象力。
“姓氏組壺”刀工精到,筆者創(chuàng)作前廣臨碑貼,具備了嫻熟書寫篆、隸、楷、行、草各體的能力,每一字都有或古或今明確的碑帖出處,決不生搬硬造。陰刻的各體書法就如古代的碑刻,字形清晰而有力度,顯示了各體書法的精神面貌。
“姓氏組壺”中的每一款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姓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創(chuàng)造了不凡的業(yè)績,現(xiàn)以“李氏壺”和“張氏壺”為例進行闡述。
如圖2所示為“李氏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李姓代表有李世民、李時珍等。李世民即唐太宗,為治國賢君,其“貞觀之治”作為著名的清平之世,得到史家的贊譽。李時珍為明代著名的醫(yī)藥家,所著《本草綱目》記載了多達1892種各類藥物,搜集了11000多味古代醫(yī)家和民間流傳的單方,對中國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并有多種譯本在國外流傳,為中外學者所重視。
“姓氏組壺”宣揚了中華民俗文化,由于應用了陶刻裝飾,也因此進入了雅文化的行列。清代的陳曼生以其精湛的陶刻技藝,首創(chuàng)了“文人壺”,把文人情趣注入壺中,“壺隨字貴,字依壺傳”,備受收藏家、鑒賞家的珍愛?!靶帐辖M壺”在發(fā)揚光大曼生的陶刻藝術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相信廣大的紫砂愛好者中不乏此組作品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