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挖掘文本的語文教學價值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用好教材,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發(fā)現(xiàn)、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上下工夫。無論是對文本的主題、語言還是情感,都要深入思考、深度感悟,都要把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文化眼光放到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在有效教學的改革之路上走得深、走得遠、走得久。
【關(guān) 鍵 詞】 教材;語文;教學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辦人民滿意的好學校的根本舉措。有效教學特別強調(diào)教學效益,即一定的時間內(nèi)追求學生的最大發(fā)展。由于語文教學效果有著滯后性,即語文課對學生的某些影響,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體現(xiàn)出的,所以在有效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急功近利的表面化和程式化的趨向。有效教學的評價是以單位時間內(nèi)對學生影響的廣度與深度為標準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往往重視廣度而漠視深度,使得教學流程有速度沒深度。教學效率的表面化,表現(xiàn)在教學流程中就是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換較快,而深入的探討較少。有許多課看似涉及了許多內(nèi)容,但這些內(nèi)容都沒有做深入的探討,因而課后這些內(nèi)容大多沒能在學生腦子中駐足。
目前語文教材的編寫大多采取“選文式”,即語文教材由一篇篇相對獨立的選文組成。選文式教材的教學價值存在不確定性,一篇文章,我們可以這樣講,也可以那樣講。追求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和確定是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F(xiàn)在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認可“教什么決定怎么教”的理念,只有解決了教什么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怎么教。本文將聯(lián)系教學實踐,從挖掘教材的角度來談散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從而提升散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柳暗花明又一村——深究主題
課堂主旨決定著環(huán)節(jié)的設置、知識的構(gòu)架、學生價值觀的取向,確定文本的教學主體是語文教學是否有效的先決條件。語文課本中的選文絕大多數(shù)不是為了編入教材而寫作的,因而文本具有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的雙重性。文本承載信息的豐富性,社會文化觀念的發(fā)展性,要求我們對課堂深究主旨,謹慎定位。
《像山那樣思考》編排在蘇教版第一冊第四專題的第三板塊,專題要求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這樣的主題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是顯性的,也就是通過自己的朗讀,學生可以很容易就總結(jié)出文章的主題,即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果教學僅停留在此,那么我們只是教授了學生知道的內(nèi)容,這樣的課即使不是無效的,至少也是低效的。
《像山那樣思考》是一篇內(nèi)容簡單而內(nèi)涵深刻的文章,作者將一種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問題以極其形象而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閱讀這樣一篇文章,我們不能被動地將信息輸入自己和學生的腦中,而應該試圖引導學生主動理解它的內(nèi)涵。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將文本與學生已有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使文章變得可以理解并促發(fā)學生生成新的見解。
因而在教學本文時,我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山是怎么思考的”“誰要像山一樣思考”“為什么要像山一樣思考”等一系列問題,透過作者詩意的表述,尋找深層含義。通過一層層追問和思考,學生認識到動物不再簡單地用有益、有害來區(qū)分,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地球是一切生物體共同的家園,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這是隨著人類對地球認識的逐步深入已經(jīng)形成的生態(tài)文化。
二、于無聲處聽驚雷——品評語言
古人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有許多散文在初讀時,我們往往并不能感受到“驚人”句,只有在一次次的誦讀中,對看似平淡的語言文字的深深品讀之后,我們才能有驚人的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面對這樣的文本,教師更應該帶領(lǐng)學生對文句細細地琢磨體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中學時代的我最喜歡的散文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的心被郁達夫細膩精當?shù)恼Z言深深打動,喜歡他筆下的清、靜、悲涼的秋。直到后來讀老舍的《想北平》,才領(lǐng)悟到質(zhì)樸的語言也能飽含深情,甚至覺得老舍先生那種情到深處的愛的表白,達到了一個人愛一座城市的最高境界??上г诮虒W過程中,卻感到很棘手。在課前和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學生覺得本文的語言太平實樸素了,文章也沒什么特別感人的細節(jié),讀來沒什么感受,所以當讀到文中結(jié)尾作者說:“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學生感覺有些突兀,甚至有些學生覺得是做作。
老舍的語言真的樸素平實得缺乏情感嗎?怎么樣才能讓學生從平實樸素的語言中感受作者的情懷呢?
在教學中,我從老舍先生把北平說成是“我的北平”切入,以品味文句為抓手,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討論:
老舍是怎樣的人?老舍所想的是一個怎樣的北平?請找出文中相關(guān)語句,進行品讀、體會。
學生通過多遍通讀全文,找出文中對應的句子,再進行品讀、體會。
老舍說:“在我想做一件事討她老人家喜歡的時候,我獨自微微地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痹凇拔⑿Α迸c“落淚”的品評中,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愛,也能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到深愛一個人,言語是不夠表達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者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表達出來,而老舍對母親、對北平的愛就是如此。
老舍說:“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币驗樾闹杏斜逼蕉荒軔凵虾:吞旖颍@是一種怎樣專注的深愛!
老舍說“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 學生從“香片茶”感受到北平溫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夠了”感受到老舍的淡泊平和。
……
通過品評語言,再補充寫作背景,學生了解到老舍先生認為北平賦予了他的個性、氣質(zhì)與文化品格?!翱此破匠W钇驷取?,這不僅恰當?shù)氐莱隽俗髡邔Ρ逼綈鄣谜媲泻蜕畛粒泊騽恿俗x者的心。此刻請同學再讀課文,讀到結(jié)尾時,學生讀出了心中的悵惘低回。是啊,當作者為本文落下句點的時候,心中會有怎樣的深入骨髓的想念與牽掛??!
文本的深層義、言外義、雙關(guān)義、象征義等隱性語義是漢語的獨特魅力??此破匠5每梢院雎缘脑捳Z,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平常處發(fā)現(xiàn)不平常,是品味語言的一種境界。
三、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深悟情感
對人物情感的深層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文本的感情點,讓學生來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學中不僅要把文中蘊含的情感挖掘出來,還要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把這種情感滲透到學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內(nèi)化。
本校吳劍萍校長執(zhí)教《聽聽那冷雨》一文時,先以專題名為引子并入題,借“聽雨”完成對文本第五到第十節(jié)的品味,然后從“聽雨”到“聽聽那冷雨”,借“冷”字帶動學生對作者情懷的體會。
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懷呢?吳校長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感悟:
是誰,撐著傘走在這滿天瀟瀟的冷雨中?
這鋪天蓋地、從過去下到現(xiàn)在的雨樂中,我們可以聽到“他”怎樣激蕩胸懷的心聲,觸摸到怎樣一顆“濕漉漉的靈魂”?借助這一切,在我們心中又能矗立起怎樣的作者形象?
這兩個問題使得學生不再停留在“濃濃鄉(xiāng)愁”和“對祖國文化的深深眷戀、執(zhí)著謳歌”這兩個概念上,而是促使他們對引用、對比等手法的品評,對“雨”字的想象以及典型的中國詩畫意境描摹內(nèi)容的涵詠,感悟作者對故國及其歷史、文化的“孺慕”深情。一海之隔讓文化鄉(xiāng)愁平添悲愴。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一同想象和體味作為“鄉(xiāng)愁詩人”的鮮明風格和他激動人心的宣告,冷雨中孑然而行、深深思念故土、鄉(xiāng)愁滿腹的游子,鐘愛祖國文化、飽含眷戀深情贊美著的詩人的想象如在眼前。
實現(xiàn)有效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挖掘文本的語文教學價值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用好教材,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發(fā)現(xiàn)、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上下工夫。無論是對文本的主題、語言還是情感都要深入思考、深度感悟,都要把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文化眼光放到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在有效教學的改革之路上走得深,走得遠,走得久。
【參考文獻】
[1] 孫建龍. 語文教學案例[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 唐開紅. 挖掘教材文化內(nèi)涵,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5).
[3] 洪才萍. 深入挖掘教材 充分展現(xiàn)語文魅力[J]. 新課程(中學版),2014(6).